虎背熊腰的壮士(他34)
小时候,老师们总是拿一些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来震撼我等学渣的灵魂,比如"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凿壁借光"…
今天要讲的就是"凿壁借光"的男主角——匡衡。
学霸匡衡的光辉事迹践踏了我等学渣两千多年,其实这哥们在学习上虽然是个学霸,但在品行上却有点渣渣。
匡衡做丞相时,在今天新疆,有一个叫陈汤的军官,面对北匈奴(当时匈奴分裂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撩骚,陈汤没有来得及请示皇帝,就叫上当地一帮子小国家,组成了"联合国军",出其不意的干掉了北匈奴,还要了北匈奴单于(相当于国王)的脑袋。
在给汉元帝的书面汇报中,陈汤说了一句现在听起来都觉得屌屌的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后来被改成了大家更熟悉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电影《战狼》的海报和台词里就多次出现这句话。
北匈奴单于掉了脑袋,这把南匈奴也吓得够呛,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大美女王昭君的老公)带上大包小包的土特产,屁颠屁颠到长安(汉朝的首都)来孝敬汉朝皇帝汉元帝。
陈汤心想,我这回算是给咱老板——汉元帝长脸了,马上就能升职加薪咯。汉元帝作为大汉王朝的“董事长”,确实有心给陈汤升职加薪,他召集“集团高层会议”,商量嘉奖陈汤的方案。
这个时候,丞相匡衡作为集团“CEO”出来发言了:"刘董,陈汤这家伙完全没有程序意识,在外和其他公司干仗都不请示总部,咱们不开除他就已经相当够义气了,给他升职加薪,我举双手反对"。
【参考资料】既至,论功,石显、匡衡以为:"延寿、汤擅兴师矫制,幸得不诛,如复加爵土,则后奉使者争欲乘危徼幸,生事于蛮夷,为国招难。"帝内嘉延寿、汤功而重违衡、显之议,久之不决。(《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
好在汉元帝算精明,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如果远在新疆的陈汤给身在长安(今天的西安)的皇帝请示,一来一去,战机早就失去了。所以汉元帝并不怪罪陈汤自作主张,他还准备给陈汤封侯,让他成为一方诸侯,这算得上是重奖了。
陈汤眼巴巴望着就要到手的"业绩奖",结果匡衡又出来搞事情了,他联手大太监石显,跟汉元帝讨价还价,最后在给陈汤嘉奖这件事上,算是打了个对折,取消封侯,只给他在"公司总部"安排了一个重要岗位——射声校尉,相当于中央警卫团的高级军官。这也算不错,毕竟陈汤成了皇帝身边贴身的人了。
【参考资料】于是天子下诏赦延寿、汤罪勿治,令公卿议封焉。议者以为宜如军法捕斩单于令。匡衡、石显以为"郅支本亡逃失国,窃号绝域,非真单于。"帝取安远侯郑吉故事,封千户;衡、显复争。夏,四月,戊辰,封延寿为义成侯,赐汤爵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加赐黄金百斤。拜延寿为长水校尉,汤为射声校尉。《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
陈汤也算是命苦,在射声校尉的岗位上没嘚瑟上几天,他的贵人——汉元帝就归西了。匡衡心想:"终于让我逮着机会了,陈汤你给我等着,看我不搞臭你",他向刚刚继位的汉成帝打小报告:"刘董呀,告诉你一个秘密,陈汤干掉北匈奴的时候,抢了一些好东西(战利品),但没有全部孝敬总部,有些进了陈汤私人腰包"。
【参考资料】"上即位之初,丞相匡衡复奏:射声校尉陈汤以吏二千石奉使,颛命蛮夷中,不正身以先下,而盗所收康居财物,戒官属曰:绝域事不覆校。虽在赦前,不宜处位。汤坐免。"《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二》
汉成帝一听,马上就开除了陈汤,陈汤这回算是真被搞垮搞臭了。不过陈汤私自占有战利品确实是个污点,匡衡能搞臭他也怪他自己行为上有偏差,正所谓"苍蝇不钻无缝的蛋"。
但是我就想问匡衡呢,那些破了一个大洞,已经坏得流脓的"臭蛋",你匡衡咋不钻一钻呢?在匡衡做丞相的时候,就有一颗坏得流脓,臭气熏天的臭蛋——石显,他是个大宦官,把持朝政,陷害忠良。可是这个匡衡不仅不敢和坏蛋斗争,反倒还巴结这个大太监。
【参考资料】 "中书谒者令石显贵幸,专权为奸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皆阿附畏事显"。《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但对于陈汤这种在"公司"根基不深,资历不高,但业绩很好,出了风头的职员,匡衡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带着放大镜甚至显微镜去找人家身上的毛病。而这样一个扛着道德的大棒耀武扬威的家伙,其实是一个趋炎附势,看客下菜,搞双重标准的家伙,说白了他在骂别人是渣渣的时候,他自己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渣男。
匡衡拍大太监石显的马屁;石显倒台后,又带头出来"怒怼"石显,对他而言,这种马屁精、墙头草的劣迹算是小儿科了,我们暂且不提。给大家抖个猛料:小时候凿壁"偷"光的匡衡,老了竟然胆敢"偷"地,而且偷的是皇帝的地。
匡衡被皇帝封为乐安侯的时候,由于行政区划地图的错误,把他的乐安侯国南边的边界往南多移了一点,结果侯国的面积扩大了四百顷。他在明知地图有误的情况下,装傻充愣,甚至在地方政府发现地图错误,要求更正的时候,他还以权压人,"维持原判",要求地方政府将错就错。
【参考资料】初,衡封僮之乐安乡,乡本田堤封三千一百顷,南以闽佰为界。初元元年,郡图误以闽佰为平陵佰。积十余岁,衡封临淮郡,遂封真平陵佰以为界,多四百顷。至建始元年,郡乃定国界,上计簿,更定图,言丞相府。衡谓所亲吏赵殷曰:"主簿陆赐故居奏曹,习事,晓知国界,署集曹掾。"明年治计时,衡问殷国界事:"曹欲奈何?"殷曰:"赐以为举计,令郡实之。恐郡不肯从实,可令家丞上书。"衡曰:"顾当得不耳,何至上书?"亦不告曹使举也,听曹为之。后赐与属明举计曰:"案故图,乐安乡南以平陵佰为界,不从故而以闽佰为界,解何?"郡即复以四百顷付乐安国。衡遣从史之僮,收取所还田租谷千余石入衡家。《汉书·匡张孔马传》
匡衡以为自己做的天衣无缝,但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后还是东窗事发了,汉成帝心慈手软,匡衡犯了这么大的事,最后也没有被严惩,只是拿掉了他丞相的乌纱帽,让他在家养老。
满嘴仁义道德的匡衡,激励了我等学渣几千年的匡衡,最终就以这样一种极其不光彩的方式跟历史舞台说拜拜了。
可是直到今天,匡衡"凿壁借光"仍然被不明真相的群众们口口相传,津津乐道。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官微"中国陆军"为缅怀烈士而引用的一首诗: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单纯看这首诗的内容,慷慨激昂,从容赴死,用于缅怀革命先烈真的是很应景,但这首诗的作者却是大汉奸汪精卫,用这样的人来缅怀先烈,先烈们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现在我们用品格上布满污点的学霸匡衡来激励小朋友,这样真的合适吗?这难道是要暗示祖国的花朵们:好好读书哦,读书了就会手握权力,掌控资源,就可以为了一己私利,昧着良心,伤天害理哦。
所以,在这里真诚的说一句,像匡衡"凿壁借光"这种毁童年的故事,我们真的可以让它"歇菜"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