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最后遗体没找到怎么有了墓碑(年轻小伙留下了一封手写书信)

20年,如果不曾被忘记,就一直还活着。

81192,一个每年4月1日,总会被提起的数字,这是“海空卫士”王伟当年驾驶的战机编号。

在杭州安贤陵园,王伟的衣冠冢坐落于功勋苑。从他离去开始,每一年,来祭奠他的人络绎不绝。

王伟是谁?

王伟(1968年4月6日—2001年4月1日),男,汉族,浙江省湖州市人,中国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烈士,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 。

在2001年4月1日8时55分,美国海军的EP-3型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东南70海里(110公里)的中国专属经济区上空,与王伟驾驶的歼-8II战斗机发生碰撞,歼-8II战斗机坠毁。在此次中美撞机事件中,王伟跳伞下落不明,后被确认牺牲。

今年杭州安贤园,有工作人员拍下了一个背影:一位年轻人,穿着一身洁白笔挺的海军军装,挺直身板,在“海空卫士”王伟烈士墓前,敬了一个标准军礼,他还留下了一封感人至深的手写书信。

王伟最后遗体没找到怎么有了墓碑(年轻小伙留下了一封手写书信)(1)

杨力平摄

王伟最后遗体没找到怎么有了墓碑(年轻小伙留下了一封手写书信)(2)

王伟最后遗体没找到怎么有了墓碑(年轻小伙留下了一封手写书信)(3)

王伟最后遗体没找到怎么有了墓碑(年轻小伙留下了一封手写书信)(4)

写给王伟的信 单璐 摄

昨天,我们辗转联系到了写信的同学——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本科生章原,2018年9月,他曾参军入伍,如今已经重返校园。

他为什么要写这封信?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这封在心里酝酿了许久的信

写好只花了一个小时

看过王伟墓前这封信的网友,都被写作者的真情实感和文笔感动。而写信的章原却说,这封信他只写了一个小时。

“因为之前心里有这个念头很久了。”比如信里写到的,站岗时经常会想同学们在干什么;回来念书之后经常会想起战友们是不是在风雨里守护战鹰,这些都是他的真实经历,“所以写起来特别快,先在手机里打好草稿,再认真地抄在纸上,没有打印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仪式感的一部分。”

上周六,章原搭乘高铁来到杭州,特地在安贤园附近住了一晚。3月28日一早来到王伟墓前,送上了这封信,敬了一个军礼,才有了被工作人员拍到的那一幕。

“20年过去了,想到我服役的单位曾经保障过王伟烈士所在的飞行单位,我就想让王伟烈士看看现在我军的发展势头,现在年轻人的精气神,告慰烈士英灵,所以想到写这封信。”跟信中所写一样,王伟就是章原军旅生涯的领路人,也是学习的榜样。

王伟最后遗体没找到怎么有了墓碑(年轻小伙留下了一封手写书信)(5)

他的成长心路历程

可能和很多男孩子很像

一部《士兵突击》,大概是很多80后、90后梦想军营的开始。出生于1999年的章原也不例外,这部电视剧,他看了不下5遍。剧中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的人物形象,更是让他备受感动。

“我父亲年轻时曾在武警部队服役8年,我小时候就喜欢缠着他讲述部队故事,要他教我唱军歌。”高中时,章原又接触了一部名为《那年那兔那些事》的爱国主义动画,了解了近现代中国从落后挨打到站起来再到富起来的过程。

成长过程中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都让他对绿色军营心生向往。

上了大学,章原更频繁地接触网络,关注国家大事,有关81192的相关话题,曾让他红了眼眶。“海空卫士”王伟,让他从军的种子开始萌芽。

“其实我应征了两年,第一年体检时心电图出现了一点问题,复检了五六次,直到定兵前一天,我还去复检,但是都没有过。”章原咨询医生后得知,可能是因为自己长期作息不规律,缺乏锻炼导致的,为了实现军旅梦,接下来的一年里,他跑步、打球,突击训练,“还特地去问了当兵的同学,他们部队里三公里的标准是什么,自己努力去达到那个标准。”

2018年9月,章原顺利入伍,服役于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部,成为了一名梦想中的海军。

王伟最后遗体没找到怎么有了墓碑(年轻小伙留下了一封手写书信)(6)

章原入伍时

看不到大海见不到军舰

军旅生涯的开头是巨大落差

年轻人想象中的军旅生涯是怎么样的?

因为提前知道去南海舰队,章原理所当然地以为,海军就是乘着军舰劈波斩浪,经常出海,执行驱逐外国船只、护航之类的任务。“当时《红海行动》特别火,我还想着可以去海军陆战队或者特种大队,随舰执行护航任务,像《士兵突击》里面老A一样训练。”而现实却告诉他,他有巨大的认知偏差。

“我们就从新兵连分配到工作的连队的时候坐了一次军舰,出于对新兵的安全考虑,还禁止我们上甲板看海。”章原服役于一个保障单位的警卫连,看不到海,也摸不到军舰,每天看着飞机从眼前飞过,他每天在那里站岗,警戒跑道与停机坪,却不能摸一下自己守护的战鹰。每天也不是乘风破浪,而是站岗,“一天大概4班岗,每班岗2小时,基本每天都有一班夜岗。”

失落、失望……他在不断地做调整,而连长、指导员、班长也经常会教育他们“革命军人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道理,“时间久了,我们也和战友培养出了深厚的情谊,慢慢适应了训练、工作与生活。”

更大的转变,来自于班长介绍的那段历史。章原知道,王伟烈士就曾在自己所在单位的保障下执行任务。

“得知和王伟有这样的联系,有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章原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说,自己非常幸运,“所以我一直想着来看看王伟烈士。”

王伟最后遗体没找到怎么有了墓碑(年轻小伙留下了一封手写书信)(7)

虽然延迟毕业

但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参军两年,意味着要延迟毕业,章原第一次应征并没有告知父母,第二次直到政审才通知家人。

“我是家里的独子,起初他们并不太同意我的选择,但我想做的事,他们最终还是支持。”章原很感谢父母的理解,但他内心其实也纠结过,“毕竟等我退伍回来我还在读大三,而一起上大学的同学,都已经读研或者工作了。”

“但现在想想人生并不是比赛,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胜负或者成功与否。我只认为经历的越多,人生才越值得。”回想在军营的两年,章原觉得很值得。

“最大的收获,是不再焦虑和迷茫。”章原坦言,现在身边或者网上,很多同学深感焦虑与迷茫,正如入伍前的他一样,但到了部队,他看到了不到17岁就应征入伍、当了16年兵的班长,看到了90后、不满30岁的连长、指导员,甚至还有跟他一样16级的副连长,一想到自己还在校园读书时,他们或已经扛着钢枪为祖国站岗,或已经成为带领着着全连上百号人的连长,就不再迷茫,“要看看社会上的同龄人都在干什么,不要局限于眼前,这样很容易陷入焦虑与迷茫。先尽力做好自己的事就是新的开始。”

在军营,章原也感受到了职业平等和团结合作。

“因为分工不同,其实大部分海军都没法看到大海。曾经我认为军舰与大海才是海军的浪漫,但部队生活让我认识到,每个工作岗位都对部队的运行至关重要。炊事班做饭、步枪手站岗;保障单位细心保障,舰艇单位安心远航,缺了谁都没有办法正常运行,“每个人的力量也许很微小,但大家合作就能完成让人叹为观止的任务,这就是‘螺丝钉精神’。”

王伟最后遗体没找到怎么有了墓碑(年轻小伙留下了一封手写书信)(8)

信件被很多熟悉的人认出

引起关注很意外

放在王伟墓前的这封信,能引起这么多关注,让网友泪目,章原挺意外的。

“有些通过字迹,有些通过信纸,还有些通过里面的内容,把我认出来了。”章原说,今天除了同学,还有很多战友与他联系,“都问那个人是不是我,他们都觉得挺棒的。”

章原并不喜欢被太多人关注,以前也觉得写这种东西挺矫情,“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不应该忘记英雄,忘记耻辱。虽然有点害羞,但是有幸在王伟起飞的跑道站岗,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来看望他,而且要郑重一些。”

如今离开部队,重回校园,章原也调整好心态,忙着读书,做实验,进入新的“赛道”。

章原说,读大学时,之所以选择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就是因为那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国家又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我会好好学习,投身实践,争取之后能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作为曾经参军过的同志,章原也乐于传承烈士精神。“如果有需要,请让我上,这是每一个老兵的真实想法,唯一放心不下的可能是家人。”他很佩服那些把子女送进部队的父母,也对王伟烈士的父母致以崇高敬意。

(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对本文的贡献)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朱丽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