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第二次高考(我的三次高考)

1984年1月,我出生在皖北的农村,一个沙地广布,只能种水果的小县城,准确地说是种酥梨的小县城,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人生的第二次高考?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人生的第二次高考(我的三次高考)

人生的第二次高考

1984年1月,我出生在皖北的农村,一个沙地广布,只能种水果的小县城,准确地说是种酥梨的小县城。

十几岁开始在梨园搭窝棚看梨,还记得清晨摘个梨子,用袖口擦拭露水,一口咬下去,那种凉甜沁人心脾。可惜,现在吃不到了。

小学和初中都是就近入学,学校离家也不远,两公里左右,“池塘边的杨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扒红薯、烤地瓜,捉鱼弄虾戏长虫……十三岁的我就这样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

面临人生第一次选择,那时候,县里的重点高中(一中和二中)分给乡下初中的名额极少,大部分同学要么在农村高中继续就读,要么下学结婚、生子、卖梨。父亲的坚持,我的优柔,还是去了离家三公里的高中,父亲的理由是,家里的亲朋好友没有上过高中的,可以学更多的知识,将来给他的砖厂当会计。但为了保险期间,父母还是在初三开始那年给我相了亲,女方比我早两年毕业,在家待嫁。

高中三年,我在坑坑洼洼的篮球场练了三年篮球。囿于场地,我的技术特点一直延续到大学,投篮精准,运球差。因而在球队的定位,一直是投手角色。崎岖不平的场地,反而练就了我“超强”的心理素质,多次在正规比赛完成绝杀。农村孩子普遍数理化和英语不好,高二分科时,我选择了文科,原因无它,数理化和英语太差,政史地很好学。

浑浑噩噩的三年很快就结束了。第一次高考,第一次来到县城,还是坐着学校租的大巴去的。当时县城分布三个考点,分别是一中、二中和民族中学。我应该是在民中考点,校长怕我们迷路,在民中考点附近统一给租了宾馆。记忆里,那个宾馆就两间,都在顶楼,一间睡的是女生,一间睡的是男生。可能是折腾地太累了,那天睡得不错,夜里的雷声、雨声、打鼾声一概没有听到。醒来时空气清新,两天的考试也波澜不惊。

考完一边和同学话别,一边等成绩,一边报志愿。我班大部分同学一本志愿都是清北,二本志愿填的大多数是煤师院。最重要的专科志愿,没有敢胡来的,我填的啥记不得了。分数下来,总分392,还是我的体育老师兼队友马老师告诉我的,他兴奋地说:这个分数,可以上宿师专了。要知道我的老师都是宿师专毕业的。

对于这个分数,家人谈不上满或不满,毕竟高中三年,除去干农活、卖梨和打篮球,学习的日子实在不多。父亲的砖厂也垮了,欠了几十万的外债,除了外出躲债,他所有的精力就此集中到我身上。那个待嫁姑娘的家人,也以等待太久,托人捎话,亲事黄了。一向散漫的我被逼之下,决定复读。

由于分数太低,一中二中都不愿意接收,后来还是在他人的帮助下,到了二中文科复读班。全班一百二十多人挤在四五十平方米的教室里,让人感到压抑。凌晨4:30起床,晚上11:30休息,我努力地补着英语和数学。慢慢地,从最后一排最后一位坐到了第一排中间。二中复读的那个春天,南方爆发了非典,蔓延到北京,突然的疫情,我和很多人一样,喝了半个月的板蓝根。在这里,我也完成了初恋。那个女孩身材婀娜,一袭白衣(白色的确良褂子),甚是好看。仅仅是暗恋,好像也写了信。有段时间茶饭不思,弄得班主任兼历史老师在上课期间多次敲桌子提醒,甚是狼狈。

第二次高考如期而至,考点是在一中。就记得那年的数学特别难,难到我只考了92分。因为题目难,身边的考生情绪普遍低落。考后继续与同学话别、报志愿、等成绩。当时估分在480分左右,学校估的二本线是460,基于此,一本报的是安师大,二本报的是安农大。分数出来是484分,本科线462分。家人很满意,毕竟可以读本科了。这次,我不满意。

我说服了家人,决定再一次复读,学校是一中,因为超本科线20多分,不用交复读费。有了上年的底子,学习比较轻松,那个初恋女生也来信安慰了我,她读的是安师大,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最低安师大。在一中复读期间,我和另一个同学蒋某组建了篮球队,开始参加一些稍微正规的比赛,队服是他那当局长的父亲拉的赞助。

第三次高考的考点是二中。第一场语文,感觉还不错。由于出考场较晚,到一中食堂,打饭的师傅都快下班了。我特意要了份红烧肉,吃完就开始浑身发寒,上吐下泻。中午没休息,匆匆忙来到考点,在医护的帮助下,打了点滴,吃了药,就开始了英语考试。前二十分钟听力,几乎没听懂,靠着经验选择答案,后面的题目做地也差强人意,当时很是懊恼。第二天的数学和文综,也在晕晕乎乎中结束,倒是强大的心理素质,让我坚持到了最后。

那两天父亲一直在送考,也知道突然生病对我的影响,所以他一直安慰我;回到家里,爷爷也安抚我说,考不好不要紧,家里有地、有梨、有房子,大不了回来卖梨,能吃上饭。情绪稳定下来,开始估分,我按标准答案估的是580分,学校估的一本分数线为540分。经过与家人商量,稳妥起见,我报了西政。后来通过电话查分,考了610多分,超过了很多名校的分数线。

我读大学之前的二十多年,全村共出了四名大学生;我读大学以后,这些年全村陆续走出来二十多名大学生,也算是给村里带来了希望。

这就是我的三次高考,一言难尽却满怀希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