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景入深林古诗(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题解】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南二十里的辋川一带。辋川,水名,王维曾在此建有别墅。

【解读】全诗四句,诗意发展分两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在鹿柴附近的巍巍崇山中,树木森森,溪流汩汩,山色朗朗,空谷荡荡,连一个人影也看不到。但是,偶尔竟能听到人的响亮说话声。〕

返景入深林古诗(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1)

第一层,写空山人语,以有声反衬寂静。

“空山”,空空旷旷,但这里并非指山岭光秃,什么也没有,而是极言“山”的空旷,寂静。“空”,是对“山”整体的抽象的描写;“不见人”,是对“山”的具体描绘,极为深刻地写出了鹿柴附近林深山空杳无人迹,异常空旷的意境。同时,也将“空山”傍晚时分的幽静深邃写得极为微妙。“山——空”,“人——不见”,并非无人,却不见人,就更见林木之盛,也就愈见其静,静得空寂,静得令人不安。王维写山写景一出笔就与其他诗人迥然不同,读了使人颇感迂回幽远,初读首句便进入了空旷寂静的意境之中。

首句写“空山”之所不见,次句写“空山”之所闻。“但”,只,仅,唯。“但闻”,仅仅听到响亮的话语声。“但”极富内含,“空山”之中并非一点儿的声音也没有,松涛的低吟,涧流的咏唱,飞鸟鸣啼,这一切经诗人情感网络的过滤,都没能进入诗人的心,唯独“人语”入得心来,而且是异常的响亮。“响”,极言语声的清越,在“空山”中久荡不息。“响”并与“空山”形成反衬,使“山”越“空”,“语”越“响”,空山传语而不见人的意境越深邃。“人语”而“不见人”,句首又冠以“但闻”二字,所表现的意境实在是微妙,难以言传的。“人”不可能常“语”,“响”不能永续,“人语响”只是在“空山”中的一“点”,除却了这一“点”,即是瞬间的中断,试想,那“空山”将是什么情状,那种空寂是足以够人玩味的。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日落之后,太阳留在天际的余晖返照回来,透进茂密的树林,又斑斑驳驳地照在厚厚的青苔上。〕

返景入深林古诗(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2)

第二层,写残阳的一缕缕余晖,照在林中的青苔上。

“深林”,是指树茂林密和覆盖面的广大,极言“空山”的林木郁郁葱葱,蔽日遮天的壮观景象。“返”,回,往。“返景”,形容太阳的余晖折射回“深林”的动态形象。骄阳强光已经去了,似有不舍之意,余光又回返来,故“返景”的色彩是微弱平淡,瞬息短暂的,但却较之烈日强光更为诱人,迷人。“入”,形容光束穿过“深林”屏障的不易,既是不易,就并非全“入”。倘是全“入”,或大部分“入”,“深林”便大为减色了。“入”字离开“深林”的烘托,也就失去了它的动态美,“返景”也便没有了它的神秘色彩。在日落后的特定情景中,“返景”的微弱短暂,与“深林”长久空旷的幽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人从“深林”、“返景”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与美的思索。

“复照”承接“返景”。前句言“返景”,回返投下的是青苔之上参天大树的影子,透过的是密密层层的枝叶。“复”,又,再。“复照”,又照到了“深林”之下的青苔上。“青苔”和“深林”互映,林愈深暗就愈潮湿,愈潮湿苔藓就愈旺盛,苔愈盛则衬得林愈深愈暗。林中透过的光束和照在青苔上可数的几个光点,分明是淡淡的弱弱的,却显得是那样光亮耀眼,林中的幽暗更显得沉沉无边。这“光束”,这“光点”瞬间消失后,剩下的只是深远的幽暗。“山”,静得沉寂,暗得清冷。诗的基调确有低沉之嫌,这可能与诗人坎坷的人生道路和失意的仕途磨难有关,使诗人的个性和美学观蒙上了一层暗淡的色彩。但诗也不乏“人语响”的一线生机,使我们读后从诗的幽暗清冷空寂深沉的意境中,得到一种自然美的感受与满足,陶冶着情操,使之更为纯真高尚。诗人对“空山人语”“深林返照”的境界,观察是如此之细;对瞬间即逝的景物,捕捉是如此之准,写得是如此之深。诗人对这些自然现象的领悟是如此之精透,这恰恰说明了诗人艺术匠心的独到之处。

返景入深林古诗(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3)

【综述】《辋川集》,是王维隐居鹿柴时写的田园山水诗集,计二十首。《鹿柴》诗,共五首。这首诗描写了鹿柴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表现出一种奇异的雅趣。

诗的景物描写非常细致,清新,创造了一种特别幽静的意境。读了思想情操得到熏陶,得到自然美的享受,得到艺术美的满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