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清明节扫墓习俗(话说老钦州一百二十九)

钦州人把扫墓称为“拜山”,又称“挂纸”、“扫山”,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拜山”的时间限于清明前、后各10天,共20天时间。既不能提前,也不可延后。

每逢到“拜山”期间,家家户户杀鸡宰鹅、煮糯米饭、蒸发饐,准备好纸钱、线香、蜡烛、鞭炮等,一干人浩浩荡荡,前往祖先的坟茔祭拜。坟茔往往分散于各处,有远有近,远着竟有数十公里之遥。

广西钦州清明节扫墓习俗(话说老钦州一百二十九)(1)

钦州人“拜山”,有着一套“程序”。先把坟茔周围的杂草铲除掉,谓之为祖宗整理门户;而后用锹将泥土挖成漏斗状,称为“坟头髻”,置于坟顶,放上条状红纸成十字形,称为安放“坟头纸”再用另一块“坟头髻”压住。坟头纸越多,表示后人越多,所以,人们常常放上很多坟头纸。主坟、后土、介堆(表示坟茔范围的小土堆)均需安放,不过,以主坟为主。此后,将线香点燃,插于坟茔之前,意为召唤祖宗的灵魂前来;再把带来的鸡或鹅、发饐、糯米饭(上面放有两个煮熟的鸡蛋)置于“托盘”之上,摆在坟前。三只茶杯、五只酒杯排列在祭品前面,先敬茶,后敬酒,然后祭拜。

祭拜的动作,各有各的讲究。大部分地方是双手合拢,十指交叉紧握,高举至头顶,然后落下,是为一拜,三至五拜即可。有些地方十分讲究,双膝跪地,三叩九拜。

祭拜,要先祭后土,再祭主坟。后土是主坟后面的小土堆,是土地神,祖宗长眠之地归其管辖,故需优先祭拜。介堆无需祭拜,放坟头纸、插线香就可以了。

在通常情况下,小孩先拜,继而妇女,后到男人。祭拜时,表情严肃,不能嘻嘻哈哈、更不能有轻佻动作,以示对祖宗的尊重。但可以诉说心愿,比如:“我们来看你了,带来你喜欢吃的用的穿的,希望祖先保佑子子孙孙平安大吉,事业有成。”然后,烧纸钱,续茶,续酒。祭拜完毕后,向坟茔抛洒血米(用鸡或鹅的血染红的米),最后燃放鞭炮。

那些坟茔先拜,那些后拜,是有一定讲究的。清明当天或前后一两天,祭拜近祖,然后才是老祖山。原因在于老祖的子孙众多,需要事先联络,收“份子钱”买祭品和聚餐费用。解放前,一些大姓拥有“蒸尝田产”(或称为“公偿田”),这是专门用于祭拜老祖的田产。虽然族长有决定权,但是,族长也明白,大家祭拜近祖完毕后,才能齐心祭远祖。近祖先祭,远祖后祭,已经成为习惯。

若老祖山较多且路程较远,则要分成几队人马分别祭拜。拜完后,肚子也饿了,就在坟前分吃祭品。若有陌生人经过,也会邀请他们同吃,不分彼此。如果是小孩,则分一些糯米饭、发饐给他们。回来后,俏皮者往往笑嘻嘻地说:“我们见到老祖公了。你看,祖公把东西吃完了”。祭拜完毕后,合族聚餐。

广西钦州清明节扫墓习俗(话说老钦州一百二十九)(2)

俏皮话说得虽然轻松,清明“拜山”还是很辛苦的,时常爬山过坳,如果体质不好,真是有点吃不消。为了防止后人偷懒,古人编排了“风水”、“祖宗保佑”等说法,还有编成故事的:有个穷人在“拜山”回家途中,遇见一个坐在坟茔旁的老人。

老人反复不断地说几句顺口溜:

“清明到,清明到,人人欢喜就(客家话:只有)捱(我)叫(哭),儿孙无滴(不知)去傩的(何处去),肚子饥得难抵(受)了”。

穷人心地好,把“拜山”用的糯米饭拿出来,准备送给老人吃。一抬头,老人却不见了。穷人略想一想,明白了,当即隆重地祭拜了这个坟茔。过后,穷人的家里,养猪快大,养鸡快长,种稻丰收……总之,万事顺心顺意,东成西就,买田购屋,不几年竟成为富翁。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那“老人”的后代听说后,终于不再懒惰,年年都去“拜山”了。

这是故事,不必当真。清明拜山的真谛在于纪念祖宗,怀念祖先的奋斗精神,感谢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基业,追寻我们的根。从更大的层面上看,有利于社会稳定,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为爱国主义精神打下基础。毕竟,一个不爱家爱族的人,是不能强求他爱国的。

广西钦州清明节扫墓习俗(话说老钦州一百二十九)(3)

解放后,钦州市各级干部、军人、学校师生,在清明节来临之际,都前去祭扫革命烈士纪念碑(墓),敬献花圈,重温入党誓词,聆听先辈讲述烈士的英勇斗争事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黄 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