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附属中学要搬到哪里(台州中学三次迁校经过)
前言:台州中学的历史上就曾位于如今西到解放路,东到江城南路,南到青年路,北至中山路,即是如今的市立医院与军分区等区域,这段历史就连大部分老海门人都不知道,故特将李树德先生的大作整理成微信版,也作为道台里公号2018年关年之作。(在此要感谢金可人先生,若不是他的告知,笔者也不会关注到这篇文章,因为金先生当年就是在此读书。)
▲三台书院(广文书院),图片来自新浪看点丨浙江日报
一、台州中学历史沿革
浙江省立台州中学校址,初在旧台州府署后面北固山磊落岩之中峰,本福清庵旧地。同治三年(1864年),太守刘傲移庵于西门,改建三台书院。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太守徐承礼以清廷谕设学堂,改三台书院为三台中学堂,当时清廷未颁布中学章程,堂内悉按书院旧制。
三十三年(1907年)校名改为“官立台州府中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经省议会议决,改名为“浙江省立第六中学校”。1923年,省立第六师范学校(1916年,会稽道师范第三讲习所创立于临海白云山下赤城书院旧址,翌年改名为“浙江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及师范之附小统辖于第六中学校。
1927年,实行大学区制(分全国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大学,以大学校长总管所在区的教育,隶属于大学院)校名改称为“浙江省立第六中学”。1928年,奉浙江大学令,将临海城内一、二两院(即中学部和师范部)合并迁至葭沚省立水产学校原址。1929年,附属小学二部亦迁葭芷。
1929年萧卫接任校长,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迁校海门,因“九・ー八”事起,省库奇绌,工程停顿,学校名称又于1933年改为“浙江省立台州初级中学”。1936年,新校舍第一期建筑完成,学校一部分由葭沚迁入海门。1937年添办高中,奉省令改校名为“浙江省立台州中学”。
1939年初,海门受寇扰,包括葭沚分部的全校师生撤退到仙居的广度寺和
三井寺。不久,日机轰炸海门,新校舍全毁。1943年以广度、三井并交通不便,中学部迁临海张家渡,师范迁仙居下张。翌年,师范部称“台州师范学校”,中学部称“台州中学”。
1946年,台州中学迁还海门原址。1949年,台州军管会接管了台州中学以及台州师范、临海师范、建成中学、海门圣心中学等校,合并为台州中学,台州中学本部设在临海白云山下六师原址(即现址),在城隍山设师范部,在海门设海门分部。
1954年海门分部结東。以后,师范部再次独立,称为台州师范,中学部发展为临海一中(1956年一1985年)-台州中学(1985-)
▲浙江甲种水产学校遗址,摄于1923年。(照片来自椒江党史)
二、台中第一次迁校
台州中学自同治三年创立以来,历史悠久,规模较大,曾为合州最高学府。由于种种原因,初设临海时,发展甚不正常,最大原因是:
(一)人事更迭频繁。即就校长任期来说,任职在二年以上的为数极少,大多数校长的任期在半年至一年左右,最短任期仅为两个月。即使有真才实学的领导人,亦不能在短暂的任期内有所建树。
(二)社会关系复杂,派性斗争严重,这也是造成校长任期短暂的主要原因。尤其在民国五年以后,风潮选起,号称“难治”。据说当时在校学生,都有其社
会背景。学校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造成“腐恶嚣惰”的恶劣校风。
(三)台中为台属各县唯一的公立学校,经费由省款拨发,为数颇巨。由于当时缺乏严格的会计制度,领导人掌握不当,学校内部与校外的社会影响交织起来,纠缠不清,经济调度失常,学校越来越难办。
当时的有识之士也看到学校的症结所在,认识到台中必须搬出临海才能发挥台属最高学府的职能。但是慑于社会势力,谁都不敢正视台中迁校的问题,眼使
学校当局有意迁校,当地的士绅们也是不会放手的。
▲葭沚文昌阁(摄于1965年2月12日)
1927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大学区制,六中得以暂时摆脱千丝万缕的旧的社会关系和旧的行政体制的束缚,遂于1928年将临海城内一、二两院合并迁葭沚省立水产学校原址,其附属小学仍留临海。
1929年,台中租用葭沚文昌阁,另设附属小学二部。到此,台中完全与临海脱离关系。
▲浙江省立台州中学第五十九届毕业留影(1950.1)
后排左五:周法东,左六:陶福胜,中间右数第三:徐世浙
(照片由丁立平先生提供,没得授权请莫转发)
三、台中第二次迁校
原葭沚省立水产学校校舍年久失修,颇不适用,又加葭沚水陆交通均非直达,师生往返不便,采购物资悉自海门,再因土斥水碱,饮水不洁,有碍卫生。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台中不能在原水产学校原址办下去。
经过多方面研究,大家认为迁往海门较好,其有利条件是:海门交通便利,物资供应较为充足,新校舍可选在西门郊区,以避城市尘器。至于购地经费问题,原预算列有购地费三千六百元,实际购地需要一万五千余元,但如将原拟建造纪念厅之一万八千元暂缓建造,则购地经费不致短缺。
于是,出校方拟定方案,经浙江省政府委员会1931年3月17日第三八六次会议通过,出资一万五千四百八十元,在海门购地一百零八亩。
台中在海门的新校舍规模较大,设备齐全,根据设计全部建筑费为212620元,分三期施工。
第一期为73600元,建筑项目为教室、办公室、门房、学生会客室、大门、厨房、围墙、厕所等;第二期为89290元,建筑项目为特种教室、男女生宿舍、男女生盤洗室、浴室、膳厅、健身房、运动场;第三期为49730元,建筑项目为男生宿舍、大礼堂、教师宿舍、调养室。
新校含环境优美,设计精致,如能一帆风顺,全部施工完成,则不但是一座雄伟的学府,也是一座美丽的花园。然而斯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浙省财政不支,建校工程遂一再迁延。至1935年,校长汪志青接办建校工程,第一期建筑才得以于次年完成。
▲省立台中海门分部毕业同学留影(1950.7.12)
前排右二:周法东;中间左六:丁立平;后排左八:赵英
(照片由丁立平先生提供,没得授权请莫转发)
1939年,这一蓝图未及实现,海门即遭日机轰炸,所有校舍,悉被炸毁。台中新校舍第一期建筑竣工时,奉浙江省教育厅令,添办高中,改校名为“浙江省立台州中学”。
由于新校舍仅为第一期建筑,无法容纳全校师生,于是先将学校行政部门、高中部新生及初中部三年级学生迁入海门新校舍,初中部二年级与简师各年级学生留在葭沚,作为分部,在校学生中除本校招收的高、初中及简师生以外,由于战事影响,交通阻梗,台属原在外地求学的学生无法回原校入学,来校要求借读的很多。
台中为了适应当时的需要,扩充学额,总计全校高、初、师三部份共有三十个班级,全校教职员一百余人,是全省一所规模较大的完全中学。
▲仙居广度禅寺(照片来自“尘浪一叶吧”)
▲仙居广度禅寺(照片来自“尘浪一叶吧”)
四、台中第三次迁校
日寇南侵,椒江口岸及上空时遭敌扰。为了应付非常事变,必须事先有所准备,要有计划有方向的安全行动,避免切可以预防的损失。经过几次全校师生会议的商讨,认识到海门的地形,东、南、北三面都是海域,易遭袭击,只有向西撤退,オ有盘旋余地。
最后决定,必要时向西行动,到达仙居后再作安排,因为仙居山深林密,可以隐蔽,可以疏散,但必须事先有计划的准备,以免临时仓促。于是决定在仙居城内设立台中办事处,专责为寻觅适当的校舍及粮食等供应工作。
办事处成立后,经过多方面设法,找到了仙居北乡的广度,三井两个僧寺。这两个寺的规模不小,但供台中全校使用,尚嫌过小,还须添搭草房以补不足。
撒退的目的地择定后,即组织勘探小组,由二位教师、七位同学组成,由海门出发向仙居方向行进,经七天时间到达仙居,全程二百余里。
勘探小组任务完成后,将沿途情况、路径地形及附近村等详情记录下来,以备实际行动时作为重要参考。
农历1938年除夕,校内巡逻队接海门水警队电话通知说,椒江口外有敌舰集合,要我们注意。全校师生从梦中惊醒,依照平时的训练和准备,携带轻便行装向西行进至东山、西山两地會作停留,视海门情势变化再定去留。
下午,海门传来炮声,全体师生遂继西进,向仙居转移。队伍行军时,每一小队单独进行,队与队保持相当距离,避免暴露目标。全程经八天到达仙居,旅途平安,无一人掉队。
到达仙居后由办事处按照既定计划分别分配广度和三井两所僧寺。高中、初三年级及简师四年级分配在广度寺,初中二年级以下以及简师三年级以下分配在三井寺。学校总部设于广度寺,分部设于三井寺。
广度、三井庙宇虽大,但不够应用,于是再添造草房数十间作为教室及办公室,勉强敷用。两处都在深山密林之中,离仙居县城四十余里,往返都要翻山越岭。上千人的学校搬上山去,遇到的困难着实不少。
▲仙居广度禅寺(照片来自“尘浪一叶吧”)
▲仙居广度禅寺(照片来自“尘浪一叶吧”)
最困难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原有课桌凳椅都在海门、葭沚,无法搬上山,只得利用就近树木全部新做;
(二)粮食都由县城雇工挑运,因为山路陡,每人每日只能挑运五十斤,速度很慢;
(三)课本供应断绝,只得多人抄写讲义补充;
(四)山中缺电,以汽油灯照期,供应不上,以菜油灯代替,影响学生视力,并影响学习效果;
(五)副食品供应缺乏,没有补充营养品。至于学习用品供应不上,更不待说了。
▲仙居广度禅寺(照片来自“尘浪一叶吧”)
▲仙居三井寺院(照片来自“尘浪一叶吧”)
深山的生活难苦单调,但全体师生情绪却很安定,教职员虽然每月发给少量的生活费,还是兢兢业业地为教育事业服务,同学们勤学不倦,其刻苦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学业成绩还能保持过去的水平。在炮火连天中不少同学去西北、西南,寻找学习机会,以后他们都是有所成就、有所贡献的人才,目前在国内外任教就业的也不少。
每次收到他们的来信,觉得无限温暖。潭水情深,感慨不已,缅怀往事,无尽依依!
台中迁离海门后,校舍除派人留守外,大部房屋由浙江水警局部队驻扎,可能暴露目标。
1939年7月的一个下午,当时我正在海门老家度假,突然三架日机侵入海门上空盘旋轰炸,投下七枚炸弹。敌机离境后,我到学校现场观看,见到的是碎瓦额垣,一片废墟,内心感到无限沉痛。
(注:原文的葭芷全部改成葭沚。)
莫道本土无文化,用心发掘鸣天下!
【“台州市本土文化研究会(筹)”招会员】
---END---
【文字:此文来源《椒江文史资料》第三辑,一九八六年六月,原文名“台州中学三次迁校过程”,有修改】
【图片:浙江日报、里长、尘浪一叶】
【特别感谢“椒江政协文史委“支持】
【特别感谢“椒江文艺志愿者协会”支持】
【特别感谢“椒江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持】
【里长整理 若要转载请找“里长”授权】
【“道台里20000 ”爆文】
一、万济池的真正来历
二、东山头有家神奇医院,五行代医,有留学博士,也有赤脚医生
三、日本飞机堕葭沚,大将命丧椒江
四、送大暑船出海全过程(视频)
五、“里长”方言配音“一江两岸宣传片”
六、里长栅浦游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