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善尽美的篆刻(深沉的冷艳篆刻是简淡)

"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

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

这首绝句是浙派篆刻的代表人物、被奉为西泠八家之首丁敬所作。

中国篆刻艺术,是书法与镌刻相结合,用以制作印章的艺术。篆刻艺术的发祥可谓是源远流长,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

毋庸置疑,当代篆刻艺术依旧沿着古人的足迹在传承,同时也有了新时代的审美与时代元素。从文人画盛行之后,篆刻也与书画一齐被称为"诗书画印",这四种的结合是文人画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文人善用笔,印人需舞刀",听起来像是一文一武,但实际上在篆刻中,刀和笔其实是一样的,以刀代笔,以笔定刀。

尽善尽美的篆刻(深沉的冷艳篆刻是简淡)(1)

鲁迅先生作为一代文豪,其实也是资深的艺术研究者。他曾为绍兴印人杜泽卿写过篆刻作品《蜕龛印存》的序,仅用四百来字就讲解了印章的传说、起源、发展和审美价值。可见他虽刻印不多,却具备了较深的艺术功底。少年时代,因叔父周芹候研究篆刻,耳濡目染,他便学会了刻印的本领。1899年,鲁迅在南京读书时,就曾刻过"戎马书生"、"文章误我"、"夏剑生"等印章。这些印章种类称之为闲章,从中可以体会到刻章者的情思。

闲章不闲,篆刻不简

闲章是姓名以外的印章,大多数初学者,在学习篆刻的时候,会以回形章为练习,掌握了一定的用笔方法,图章审美以后,便会临摹一些古人的闲章,以汉印为主。秦汉时是篆刻的顶峰,无论是在取材还是形式上,都更加呈现出灵活与丰富的趋势。至于整体的风格艺术则更为高古典雅、雍容华贵。因此,汉印也成为中国篆刻艺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后人视作篆刻的"初衷"。

尽善尽美的篆刻(深沉的冷艳篆刻是简淡)(2)

吴昌硕是近代篆刻史上"重量级"的大师,从绘画到书法再到篆刻,无一不通。《西泠印社记》中吴氏自述:"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稍知其源流正变……"就当时印坛而言,学印者多从浙、皖二宗入手,继而上溯秦、汉,吴氏亦不例外。吴昌硕老年时定居上海,参加社会活动较以往则明显频繁,当时的篆刻市场十分兴盛。故此间,他的创作数量十分旺盛,加之"人书俱老"的缘故,个人风格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更完善、强化了自身老辣苍浑的面目。篆刻风格是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的,闲章表现最为明显,其代表作"人生只合驻湖州""我爱宁静""无须老人""西泠印社中人"等皆于是期创作而成。也可从这些闲章中看出吴昌硕晚年的心态。也是其个人风格的沉淀与提升期,而印风更显拙朴、生辣、浑厚、苍茫。

文人墨客皆喜欢刻自己的所爱的一些短语或者是诗句,来寄托自己的情思。而闲章寓意深刻,不同形状,不同内容,甚至各个艺术家所刻章的手法,皆有不同。表达意义也有所不同,令常人所不达。

如清朝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君主之一,享年89岁,他常以自己的高寿而自豪,亲自篆刻有"古稀天子"闲章一枚。有的闲章却把自己的经历、出身、处境等内容隐藏在印章中,清代善画兰竹的郑板桥用于书画的印章"乾隆进士、七品官耳、难得糊涂"等,他是将一生的经历和对世态炎凉的看法纳入小小的方寸中,"独善其身"地走完了他一生清贫、为官廉政的人生旅程。闲章的形状多变,因此给了艺术家更大的发挥空间,能够设计闲章的构图,在做旧时也会随着形状的改变而改变,十分讲究美感。

尽善尽美的篆刻(深沉的冷艳篆刻是简淡)(3)

这方"下里巴人"是巴慰祖所作,其所存作品不多,这也是他的元朱文代表作。四字两密两疏,恰成对角分布。"下"字下点右撇,"人"字撇划向左;"下"字竖笔向内弯曲,"人"字竖笔与之相背。而"里、巴"两字横笔均密,略向左右扩张,占据相邻空间,四字则相互嵌合,亲密无间。尤其是"巴"字的朱笔略作弯曲,填充了"人"的上部空间。后来赵之谦对巴慰祖相当敬佩,曾对其好友魏锡曾说,"近作多类予藉"。在他的自用印"赵之谦印"中,"印"字的末笔一如巴慰祖此印"巴"字。

好的闲章能为书画作品增添秀色甚至是能弥补一些构图上的不足。闲章起源于先秦时代,形状、内容层出不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也为我国篆刻艺术增添了勃勃生机。

篆刻之美,包罗万象

通过闲章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可见篆刻也是一门如同绘画书法般的艺术,所刻出来的章,无需印于纸上,便可见刻章者的功力了。手法老辣的艺术家,所刻的章,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看着章上的刻痕,仿佛山峦般重岩叠嶂,又如小溪般潺潺流水,给人以美的启发。篆刻讲究"分朱布白",章法一般可分为布排印文、经营虚实、完善整体三个方面,通过布局表现出来。印章布局的多方面美感,直接决定了篆刻水平的高下,还影响着作品整体的艺术性。

尽善尽美的篆刻(深沉的冷艳篆刻是简淡)(4)

归昌世是明代诗人、书画家、篆刻家。他对印学贡献最重要的一条是"以性灵入印"。他说:"作印不徒学古人面目,而在探其源,源则作者性灵也。性灵出,而法亦出,神亦皆焉",性灵是一个虚词,其根本在于印人对篆刻的理解,对欣赏印章的心得,对自己风格的准确把握。印人的作品应当表达印人自己的精神、性情、情感,一方印章上,除了所刻内容能够表达印章的内涵以外,所用刀法,所刻痕迹,以及安排的构图和整方印章所呈现出的或稳中大气或小巧玲珑的感觉,都能看出印人的性格。而归昌世的印面效果是古朴浑厚的,可见他在秦汉印中获得营养是深厚的,做人处事是朴实的。

印文在布局中的位置排列和笔画安排,一般都整齐而不参差。不受印石形状的局限,字与字之间相互联系,笔画之间错综复杂,时常按印文书法的可变性去应情变化字里行间的关系,布局极其灵活,突出书趣笔意,无拘谨之意。如同北大的校徽,正是鲁迅先生在中国传统瓦当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北大"两字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北大"二字还有"脊梁"的象征意义。可见图形的设计并不拘泥于印章的范围与字形的方正。

尽善尽美的篆刻(深沉的冷艳篆刻是简淡)(5)

印章通过蘸取印泥从而展现出红白或者其他颜色的对比,是将笔画或笔画间隙的繁简对立关系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篆刻家会主观调整章内的对比,以产生虚实相生的美感,形成朱与朱、白与白之间悬殊的差别,"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是一个精美的章面可以感受到的。有梳有密,让印章有了自己的空间,不再是一块硬邦邦冷冰冰的石头,而是一件融入了印人篆刻的心血与思绪。一方印章印在纸上,便又赋予了新的意义与生命,是印石自身重量的体现与品质。

刻章成狂之人不在少数,而从古至今更是有许许多多的篆刻名家:

"赝古之病不可药,纷纷陈邓追遗踪。摩挲朝夕若有得,陈邓外古仍无功。天下几人学秦汉,但索形似成疲癃。我性疏阔类野鹤,不受束缚雕镌中。摹印小技亦有道,谁得鄙薄嗤雕虫?嗟予学术百无就,古文时效他山攻。蚍蜉岂敢撼大树,要知道艺无终穷。人言工拙吾不计,古人有灵或可逢。刻成狂吟忽大笑,皎皎明月生寒空"。

古语有云,四字成章,印章的文化根本需要深厚的修养内涵,要摒弃功利与浮躁,物质虽然无法永远传承,即便是石头也有化为灰烬的一天,但我们相信,文化却可以。

一方印章,大有文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