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超市员工个人事迹(水果摊主马义心)

水果超市员工个人事迹(水果摊主马义心)(1)

马义心在包公湖大市场卖水果

映象网开封讯(记者崔学庆 见习记者崔志良 文/图)在古城开封有一群富有爱心,乐意助人,经常为弱势群体送去温暖和关爱的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民间公益组织,她们以微信平台为媒介,自发形成“爱心大家庭”公益组织,她们看望孤寡老人,为贫困学生送去生活费,为白血病患儿募集医药费,她们的每一次出手相助,让古城开封就多一丝温暖。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爱心大家庭”的发起人,竟是一位风里来、雨里去,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高档小区的水果摊主,她叫马义心,让我们走进她的生活,细心聆听她爱心背后的故事。

困难使她愈挫愈勇

马义心的老家在安徽临泉,为减轻家庭负担,1987年, 16岁的马义心来到开封投靠亲戚,在亲戚的公司打工挣钱,后来亲戚的公司倒闭,她便失去了工作。几年前,马义心不幸的婚姻,又使她成为一个单亲妈妈,除了养育自己的两个孩子外,她还要帮忙照顾妹妹的两个孩子,“那时候,家里没有生活来源,4个孩子又嗷嗷待哺,有时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最难的时候我甚至捡菜叶为生,就差没去要饭了。”马义心风趣地说,直到2013年,生活才有所转机,再大的困难,她都挺过来了,“我没有被生活压垮,而是勇敢去面对,我也会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生活。”

“义心天天想着怎么样去帮助别人,她每天不是在这里卖水果,就是在去帮助别人的路上,她的举动非常感动人,这在俺们这些同行里是出了名的。”在一旁卖菜的周宪芹激动地说。

做人得益于父亲的影响

小时候,父亲就经常教育马义心做事先做人,有时父亲会以讲故事的方式,给她讲做人的道理,“其中‘天赐颜回一锭金,外财不发命穷人’的故事对我的影响很深,颜回的精神,一直激励和鞭策着我,不要为财而心动,一定要厚道做人。”马义心说,前些年做生意时,别人欠了她不少钱,直到现在都没有还,“现在都想开了,不还我也不要了,钱是身外之物,不能为了那些东西而伤身体。”马义心边给记者展示欠款白条,边开导自己说。

10多年前,父亲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一个装有5万元的布包,当时家里很穷,非常需要钱,但父亲没有动心,他在原地苦等失主一天一夜,终于将装有钱的布包还给失主,“好多人说父亲真傻,父亲却很坦然,我觉的父亲的举动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我,他还经常教育我们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踏实、对人要真实。”马义心说,现在所做一切,受父亲的影响很大。

帮助他人 快乐自己

11月21日上午,映象网记者慕名来到马义心所在的包公湖大市场的水果摊位,在她摊位的三轮车上写有一段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莫以善小而不为。为答谢新老顾客,本人愿意拿出经营水果的部分资金,资助家境贫困的学生,望热心顾客提供受助对象。从这段话里,记者隐约体会到她多年来做公益的初衷。“每天上午我会在这个市场的固定摊位卖水果,下午就推着三轮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和一些高档小区,并将收入所得,拿出一部分来去帮助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马义心说。

说起她第一次伸出援手帮助别人的故事,还是三轮车上的那块“招牌”起了作用,2013年8月的一天,市区一所高校的老师来到她的摊位买水果,看到她有帮助贫困学生的想法,就为她提供了一名帮扶对象,“那个女孩是个孤儿,是养父养母捡来后抚养她长大的,了解到她的不幸遭遇后,我当时就决定每个月捐助给她200元生活费,直到大学毕业。”马义心说。

后来又有不少人加入进来,和马义心一起做公益,三年来,她们曾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为白血病患儿募集医药费,为残疾儿童购买玩具,为环卫工送去生活必需品,“直到现在我们‘爱心大家庭’已经资助23个贫困学生,今后,我们还会以多种方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马义心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是快乐的。

今年3月,在马义心的倡导下,她们建立了 “爱心大家庭”微信平台,由原来的几个人,发展成为如今的上百人的‘大家庭’,而且这支自发形成的民间公益队伍,还在慢慢的发展壮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