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生最高的智慧是尊重自然(守住内心纯正之气)

庄子:守住内心纯正之气,方有无欲则刚的清明人生。

庄子人生最高的智慧是尊重自然(守住内心纯正之气)(1)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长,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一直到无为的境界。做到不妄为,也就无所不为了。

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无欲则刚”,人世间的纷乱和灾祸,皆从自己内心的杂乱欲念中而来,当你内心起欲念的时候,必然会由贪欲将自己带向深渊,当自己内心杂乱嗔心已起的时候,内心的戾气祸患便由此而生,正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最伟大的人,一定不是拥有了多少计谋,而是让自己保持“纯一”的姿态,让自己的情绪归于平静,让自己的内心归于自然有序。

所以《道德经》中,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追求学问的人,他的知识一天比一天增长,但是追求大道的人欲念却一天比一天减少。

当他把欲念减少到无为的状态时,才会变得无所不为,这个道理也如同“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当你不与天下去争的时候,天下人都没有人能与你争。

庄子人生最高的智慧是尊重自然(守住内心纯正之气)(2)

当你以清静无为审视世界的时候,那么世界还有什么祸患能接近与你呢。

无欲则刚,当你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没有妄心的“金刚不坏之身”时,什么样的苍蝇能钻进这一道缝中呢。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列子问关尹说:“至人入水行走而不窒息,走在火上而不觉热,在最高处行走而不畏惧,请问为何能达到这般境地?”

关尹说:“这是保持纯正之气的缘故,而不是使用了巧智和勇敢所能做到的。凡有形状声色的,都是物,物与物之间有很大差别,有的物超前,有这是因为声色的缘故,而道能达到不露痕迹与永不磨灭的境地,得到了万物生化道理而又能穷尽它的人,世俗万物怎能扰乱他的心境呢,自然能将自己处于一个恰好的位置,冥合于大道之中,畅游于万物,终止于开始之中,道正是因为执守他的心性,保养了他的元气精神,融合天性,通向物的创造者,天性得以保全,精神没有漏洞,外物哪里能够渗入呢?”

庄子人生最高的智慧是尊重自然(守住内心纯正之气)(3)

这一番话就是圣人能够秉持道的规律,将一切处于恰到好处的状态之中,这种状态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无欲无妄,没有情绪的纷杂和骚扰,所以他的精神是没有漏洞的。

而反观世俗之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总会因为心性的偏颇,外加情绪的使然影响自身,而心性和情绪而生出的就是自己的贪嗔痴心。

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真假美猴王”这一集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桥段也引起非常大的争议。

而这件事情的真相,则藏在如来的一句话中,如来对诸佛说:“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闹将来也。”

所以由此可见,假的美猴王其实就是孙悟空内心的杂念幻化而成,孙悟空乃是石猴幻化而来,太上老君在炼丹炉中炼成了他的火眼金睛,大闹天宫之后,如来也没有将它彻底消灭,唯有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以示惩戒,这样一个神通广大的猴头,五行三界之内,哪里有和他本领相当的时候呢?更何况还要找一个一模一样的。

庄子人生最高的智慧是尊重自然(守住内心纯正之气)(4)

唯一的答案就是,假的美猴王是由孙悟空内心杂念幻化而来,本领与孙悟空相当,但是比孙悟空更恶,连众多佛祖都分辨不出孰真孰假。

当初,观音让孙悟空护送唐僧取经,但是孙悟空的顽劣之性难以驯服,观音就送给唐僧一顶帽子,帽子中藏着紧箍咒,戴在了悟空的头上。

但是一个人的心性杂念远不是外在的强行控制能够去除的,而是在于内心的修行,所以"真假美猴王"之前,孙悟空只是压制了内心的杂念,并没有去除。

所以当真假美猴王这一集结束之后,孙悟空的“二心”只剩“一心”,一路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再无杂念,唐僧也无需再念紧箍咒。

无论是释家还是道家,智慧的本源,解决的都是内心的杂念和戾气,消除“二心”之后,人生才有纯正之气。

这一番道理正是通过对于内心的修养,来达到保全自身乃至影响人生结局的智慧。

所以去除自己外心外物的所有杂念,让自己守住内心的一团纯正之气,以无欲无念之心来修养自身,人生才得以清明。

庄子人生最高的智慧是尊重自然(守住内心纯正之气)(5)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