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答题万能技巧(初中历史简答题解题技巧)

解题:公式化模式 发散思维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初中历史答题万能技巧?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初中历史答题万能技巧(初中历史简答题解题技巧)

初中历史答题万能技巧

解题:

公式化模式 发散思维  

根本原因(根源) 具体原因 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 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 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①经济原因 政治原因 思想原因 军事原因  如: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原因。  

②背景=原因(为什么) 条件(有什么)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③意义=国内意义 国际意义  如: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④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对自身的影响 对他人的影响  

⑤评价人和事的方法: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既要看到进步,更要看到局限。

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 国际)(经济 政治 文化 ……)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结构 经济格局 ……  ⑵政治背景=政局 制度 体制 政策 阶级 民族 外交 军事 ……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 科技 教育 ……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自然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 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 军队 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3、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 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 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二、历史内容=经济 政治 文化 ……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

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结构、布局 ……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 经济政策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经济结构、布局 ……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 土地 租税 赋役 人身 ……  

②农业经济=人口 土地 工具 水利 作物 布局 ……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 矿冶 陶瓷 ……)(技术 布局 ……)  

④商品经济=城市 交通 商品 市场 货币 边贸 外贸 ……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 经济重心变化 经济方式扩展 ……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 经济成份 国际经济 ……  

①经济发展要素=技术 资金 市场 原料 劳力 经济结构 经营方式 政策 ……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微博)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②经济成份=自然经济 外资 合资 民资 官资 国营 集体 个体 ……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③国际经济=总格局 (生产 管理 资本 技术 市场 关税)(协作 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2、政治内容=制度 体制 政策 阶级 民族 外交 军事 ……  ⑴古代政治=政局 制度 中央 地方 阶级 军事 财政 民族 对外 ……  如明清政治: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  ⑵近现代政治=政局 制度 政体 体制 政权 政治力量 权力 权利 ……  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状况:包括政局的动荡、确立共和政体、三权分立的体制,袁世凯篡权、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权力的斗争、人民的基本权利问题等。  ⑶国际政治=体系 格局 集团 合作 战争 对抗 妥协 ……  如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两大集团的对抗与妥协,集团内部的合作与矛盾,冷战与热战等。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文化交流 ……  ⑴自然科学=(科学理论 科技发明)(天文 地理 数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医学 农学 ……)  ⑵社会科学=思想、宗教 教育 史学 文学 艺术 ……  ⑶文化交流=(民族 对外)(传播 吸收) 文化地位 ……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如:西安事变、法国大革命、二战等。事态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如:百家争鸣、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对事件、事态过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动发展顺序、再分活动领域进行。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 领导阶级 主力 手段 结果……  如辛亥革命性质分析: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由资产阶级领导,具有一定群众基础,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却被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完全成功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影响或意义=(国内 国际)(经济 政治 文化) 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结构 经济格局 ……  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等。  ⑵政治影响=格局 制度 体制 政权 政策 阶级 民族 ……  

如十月革命的影响: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  ⑶文化影响=思想 科技 教育 文学艺术 ……  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西学东渐”、产生“中体西用”思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  

3、判断成败及原因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 客观)(经济 政治 军事 策略 ……)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 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如分析辛亥革命成败:从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并没有达到。从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4、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 教训)→启示  ⑴政治=国情 领导 群众 武装 民主 法制 思想 策略 ……  如第一次国共合作: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从教训看,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由此得到启示是合作要以斗争求团结……  ⑵经济=生产力 生产关系 客观规律 发展战略 ……  

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现状,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注意综合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与市场竞争结合……  ⑶文化=批判 改造 继承 发展 ……  如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革命或建设实践探索中不断的发展等。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 消极因素)史实 结论  ⑴人物评价=属性 事迹 影响(进步 局限) 结论……  如评价李鸿章:首先是其身份属性即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接着按方面和时间顺序阐述其在洋务运动、镇压太平天国、中法、中日战争的具体事迹;对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  ⑵事件、事态评价=概况 性质特点 影响(进步/反动 正义/非义) 结论  

历史学习:似易而实难  

1、难在记忆——内容繁多,难理头绪,记不住,容易忘。  

具体对策:硬背不如巧记,贵在每日坚持,切忌考前突击。  

实用举例:  ①奇数法记年代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1917张勋复辟、1919五四运动、1921中共成立  ②中外史对比法1939--1945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  ③因果推导法市场(根本)——走私鸦片——销烟(直接)——鸦片战争  ④浓缩转化法戊戌变法——“变”(政治:君主立宪;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实用举例:2007年太原市中考《文综卷.历史部分》的三道题目解析。  ①列举:周恩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件事(3分)  1927:领导南昌起义;  1935:参加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  1936: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叙述要简单、准确  

②材料解析:  大国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将材料中的语句加以概括和转化出对内改革(依据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对外学习借鉴他国经验两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20世纪最后30年的时代特征?(4分)应包含政治(总趋势——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特点——美苏争霸到多极化)、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科技(高科技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 

实用举例:①一道选择题引发的争议;  谥号、庙号、帝号、年号的差别——文科更注重积累。  

②《大国崛起》热映引发的出题热;  从整体设问:共同原因、经验、共同目标、启示等;  

从单个国家设问:如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响(启示);  

关系:个别原因已包含了共同原因。  ③文明史观在命题中的体现和做题的要求。  

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命题更关注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大事件,如生产工具变革、三次工业革命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