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殷商中的历史(殷商经典史话燧)

话说殷商中的历史(殷商经典史话燧)(1)

话说殷商中的历史(殷商经典史话燧)(2)

燧 人 氏

燧人氏,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风姓,名允婼,华夏族。燧人氏是三皇之首,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是中华民族本原文化的根。他创立的“风”姓是中华姓氏的原始祖姓之一,是当代万姓之根。燧人氏上观天象,下察五木,结绳记事,创立结绳纪历和信风历,他发明的钻木取火产生了中华圣火,开创了人文时代,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开端,使人兽相揖别,告别了蒙昧时代。燧人氏是世界上唯一有史料记载人工取火的信史祖先。《尚书大传》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而《风俗通引》、《古史考》等亦持此说,可见,燧人氏当为“三皇之尊”。

话说殷商中的历史(殷商经典史话燧)(3)

燧人氏与火文明

燧人氏时代,已从渔猎游牧为生,逐渐过渡到兼有采摘瓜果、野生麦类等,从而进入半农半牧阶段。燧人氏的华胥氏部族由采集野生麦“莱”,到逐步发现并培养出“麦”的过程,就生动地反映了中华先民的这种进步。燧人氏在采集过程中,最容易采集到的当属天然的瓜、果等。

其中,繁茂硕大的瓠瓜,被首选为佳肴美味,并进而培育,种植,成为他们生活中的经常食品。瓠,一年生草本植物,爬蔓,夏季开白花,果实即是瓠瓜,长圆形,嫩时可以食用;瓠瓜长老后变硬,刨开后,可以做器物使用。与瓠瓜类似的瓜果还有葫芦,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流传很多其先民得济于葫芦的故事。

大的瓠瓜或者葫芦聚在一起,可作舟船渡河,小的瓠瓜或葫芦股匏开后可为盘,为瓢,为盘,为碗,为钵,使生活更加方便,生活品质大大提高,因之,燧人氏善用瓠瓜及葫芦的部族被称之为“盘瓠氏”。此外,燧人氏晚期已开始结绳记事。然而,燧人氏最伟大的成就还在于其发明了人工取火。

话说殷商中的历史(殷商经典史话燧)(4)

“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白虎通。卷一》。

“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人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礼记礼运》)

“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上述典籍记录了燧人氏发明了人工取火的丰功伟绩。

火的使用在人类发展史上,是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人类学会了用火之后,改变了“茹毛饮血”的陋习,变生食为熟食,获取的营养较前大为丰富,促进了人体与大脑的发育发展。早期的人类,还只能保存天然的火种,极受局限,而燧人氏发明了人工取火,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

中国众多典籍记载的中华始祖燧人氏,在他发明人工取火后,便催生了火耕,蒸煮饮食,烧制陶瓷,冶炼等一系列先进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催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火文明。

燧人氏贡献

燧人氏是历史人物和民族群体,是中华民族原始祖先,不仅发明了钻木取火,还在其它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

燧人氏是三皇之首,是五帝的始祖,是中华民族本原文化的根。他创立了风姓,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标志,是中华姓氏的原始祖姓,是当代万姓之根,是中华民族各民族的共同祖先。

话说殷商中的历史(殷商经典史话燧)(5)

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风姓的姓氏有:姜、姬、韦、依、任、 程、凌、包、熊、栗、东、鲍、伏等。

燧人氏上观天象,下察五木。

《太平御览》:“燧人上观辰星(即心宿),下察五木,以为火也。”

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若火作,其四国当之,在宋卫陈郑乎。宋,大辰之墟也;陈,太皞之墟也;郑,祝融之墟也。皆火房也。”

大辰即大火,宋国国都商丘是大辰星的分野,可见燧人氏观辰星的位置理应在宋国商丘(今商丘睢阳)境内。

话说殷商中的历史(殷商经典史话燧)(6)

《路史》中说,燧人是观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钻燧。“辰心”,按古人所说为“心宿”,即“大火星”。

【结】绳记事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交换思想、交流经验,大多是通过口耳相传,靠记忆行事。经过不断的发展,后来才有了“结绳记事”,它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加强记忆。

话说殷商中的历史(殷商经典史话燧)(7)

《三坟》云:“燧人氏教人炮食,钻木取火,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

《周易.系辞下》亦有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在没有文字的史前时代,人类依靠【结】来记录事件。

结绳记事法不仅在一条主绳上打不同大小、形状的结,也可在这一条主线下方再加上一条绳子、二条绳子、三条绳子... ...这些外加的绳子,又可以有各种大大小小的结,变成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

结绳也是一种编码,摩尔斯电码,以长短音为基础,一次用三个为一组,可以代表A、B、C、D,二十六个字母,更进而表达整个句子。

近代电脑科学,也使用O与一,与八卦一样,同样是可以表达句子,更进步地表达图案、方程式。

话说殷商中的历史(殷商经典史话燧)(8)

火塘·火灶

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之后,饮食文明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新石器时代,部落聚居室中,多在中心建造火塘,围坐周围取暖或进行烹饪。

那时,人类已经能采集麦、稻等谷物,也借鉴了烧烤动物之法。

《礼记·礼运》:“中古未有釜甑,释米捋肉,加于烧石之上而食之耳。”

《古史考》则曰:“神农时民食谷,释米加烧石之上食之”。

燧人氏中的“盘瓠氏”,喜欢食用瓠瓜及葫芦,剖开瓠瓜及葫芦,制成盘、瓢、碗、钵等,从而懂得了制作器皿,当他们偶然使用泥巴塑成上述器皿,并偶然置于火中时,一个奇迹发生了,意外的烧制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陶瓷。

最早的陶器多为炊具,最主要的是陶釜。陶釜的烧制除用泥土外,还掺入了沙子。这样的陶釜耐水浸泡,又耐火烧。即可烹制肉食,又可煮粥。以后又在釜底加三足,便成为了鼎,在漫长的陶瓷时代中,便已得到“鼎食文化”的享受之中,只是在进入青铜时代后,鼎便逐渐成为王侯贵族的礼器,而远离民众。

话说殷商中的历史(殷商经典史话燧)(9)

有了釜、鼎等主要炊具,燧人氏及其后裔又发明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炊具“甑”,所谓陶甑,便是在釜底刺出一些孔洞,形成篦子,蒸汽便可自篦孔自由上下,使用时,把甑底套在釜口或鼎口上,下面煮,上面蒸。

这种蒸法是极为先进的,也是最有中国特色的烹饪方法。

确立天地中央

燧人氏利用天齐线观测点,测定了天齐线的位置,并确立了“天地中央”。燧人氏建立在商丘的都城,正是在天齐线的正中心。

天齐线是地理上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北纬34度23分至24分之间的一条线。这条线的中心被古代中国人认为是“天地之中”,俗称“天的肚脐”。

古人非常重视“天齐”这个概念,他们搬家迁徙比较频繁,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就要重新测定“天齐”的位置。

“天齐线”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理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天齐线”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居住环境和建筑文化。

百兽命名

在燧人氏以前,人们把所有的动物都叫作“虫”。燧人氏经过细心观察,把这些动物划分为四类:天上飞的称作“禽”,地上跑的称作“兽”,有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虫”,没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豸”。

话说殷商中的历史(殷商经典史话燧)(10)

燧人氏景区

燧皇陵位于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又称燧人氏陵。据《归德府志》记载:“燧皇陵,在阏伯台西北,相传为燧人氏葬处。”燧人氏,又称天皇,“三皇之首”,发明了钻木取火和结绳记历,确立了天地中央和风姓。天文历法、文字、姓氏祭祀礼仪,都由燧人氏首创奠基,成为上古中华文明的三大支柱。全国第十届运动会“华夏文明之火”在这里采集。睢阳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火文化之乡”。

话说殷商中的历史(殷商经典史话燧)(11)

话说殷商中的历史(殷商经典史话燧)(12)

话说殷商中的历史(殷商经典史话燧)(13)

来源/猛犸商丘头条号

编辑/王千一

商丘市委网信办发布

关注网信商丘 了解权威发布

话说殷商中的历史(殷商经典史话燧)(1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