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诗的格律与押韵以及结构形式(五律的表现特点和修辞手法)

五律的特点

在早唐时,律诗还是以五律居多的,唐中晚期以及宋时,七律就相对的多了起来。看前人的五律,多是陈述描写为主的,写自然景观,写现实生活,写内心表白。

也就是说,五律的表现特点多是从客观角度去写作的。

我们看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主要描写的什么呢? 就是自然景色啊!

读了之后,你会想象出一幅辽阔粗旷的楚地风光的画面,山峦重叠,平野无际,大江奔涌,倾入荒原,浮云变化,有如幻境。 浏览如此壮阔的风光后,最妙的是尾联的那句“故乡水”,只有故乡水含情,才能送我波涛万里荡舟行。以写景色为主,诗人将自己融到了景色之中了。

我们再来看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分明也是一幅闲适水墨画,将自然景观描写的生动活泼,诗韵如画笔,诗意如墨流。

前三联的自然描写,层层递进,由物而及人。 我们再注意一下他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画面在此以一闲适情趣悠然收笔,自然而惬意的笔触,令人叫绝。找了这两个例子,主要想说明五律的表现特征。即以客观描述为主,不去大论也不去深叹,其“意”的表现一般都是在尾联一笔带出。

前面大量的笔触来写景色,其实,在写景的同时,诗人就把自己已经融化到景色之中了。

以景含情,以景带情,才能在最后带出这自然而随心的一个“意”来。注意:五律中的前两联基本是以纯景色来描述的。起联是入境,颔联是扩境。而第三联(颈联),虽然也多是以景色描写为主的,其实已经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描写了,

不是景色的大小远近层次的不同,而是将“人”“心”给托出了画面。所以,我们在写五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前三联的层次变化问题。可以全写景色,但是,“物景”和“人景”是不同的,

在第三联,一定要注意不做纯景色的描写,至少要带点“人气”进去。说了这么多,大家只要记住一个特点就可以了,那就是:五律是以客观描写为主要表现特点的。

好,下面我说一下五律写作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承、转句中名词的位置 。

例如:

《五律 春水图》

野渡荒原阔,遥山翠入围。

落红穿柳巷,钓叟饮苔矶。

酒淡和风共,香飘引橹归。

隔烟呼白鹭,衔得几鱼飞。

大家请看,如果把“酒淡和风共,香飘引橹归”这句 改一下,成为:

《五律 春水图》

野渡荒原阔,遥山翠入围。

落红穿柳巷,钓叟饮苔矶。

淡酒和风共,飘香引橹归。

隔烟呼白鹭,衔得几鱼飞。

大家读一下,读起来是不是错落没有了。

因为句式差不多,没有层次感。

所以,如果第二个字是名词,第一个字就不用名词,

名词尤其在承句、转句中名词的位置不要一样。

1/4、2/5 要记得哦!

2、慎用入声字

入声字读音短促 在一首诗中不可多不然就不好读了

五律一般不超过 4个;

七律一般不超过 6个;

七绝一般不多于3个。

入声字大家平时多积累哈!

3、起句不可起的太满

起句不可写的太满,若起高了,后面的颌联、颈联、合句就无法安排。

第一句就到了颠峰,那后面就不用写了。

所以,起句要有个度,不可以过高,最好是平起,要给后面留空白。 比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起句平实,因为起的好,所以后文的续写就相对容易了。

下面我们找来两个起句做例子,大家看一下:

“滔天任纵横”

又滔天 又纵横,写得太满,后面就很难下笔了。

还有一位是这样起的

“浩渺长江水”

这个也够壮丽辽阔的,但同样也不适合在起句。《五律·公园看小童放风筝有感》

将身为竹骨,无羽也成鸢。

风里轻衣展,云中五彩旋。

有怀思万里,蓄势想蓝天。

向日扶摇去,如何一线牵。 所以,起句一定要起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起句的前后分句之间,衔接性一定要做好,最好形成一个 互补关系或者前后相连关系。

4、动词的运用:

承句中要有动词 让画面活起来

整个诗中要少写名词多写非名词 (动、 形容、 虚),这点最难做到!

诗歌的修辞手法主要有:

比喻、借代、夸张、 对偶、比拟、双关、排比、反问、通感、衬托、烘托、互文等。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简单的说,就是用已知的材料去说明未知的事物。

比喻有个前题条件,那就是比喻者与被比喻者必须有共同点,但其本质又是不同的。

这样形成的比喻才是比较好的。举例如下:“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飞花之轻盈,比如梦境之虚幻。

丝雨之连绵,比如愁绪之不断。

比喻之句,可见一斑。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拟人手法。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表达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3、夸张

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4、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再如“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

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5、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铺垫。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9、通感:

通感是文学理论术语,指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 这个手法最为常用。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

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杜甫《咏竹》

竹经雨洗显得秀丽而洁净。

自然会唤起诗人说的“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从修竹联想到佳人,故而用“娟娟”来形容它。竹子本无香,把这个“香”和“娟娟”联系,扣合了诗人把修竹比佳人。而只有佳人才会有“风吹细细香”吧!

这样,视觉通于嗅觉,就写出了这些事物的“感动人意”来。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说“境界全出”表示写出了作者的感情,即感到春意的蓬勃。

钱钟书在《通感》中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象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这就是通感。

通感要求的是全身心地去感知生活,或审美对象,从而捕捉到完整的艺术形象。

10、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 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五律西陆》/琵琶老师

日暮咸池后,星河笼紫烟。

鸡披霞色远,乌噪桂轮悬。

瑞气呈寰宇,祥光纳众仙。

驭风听万籁,碧水见槎翩。

11、烘托:

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12、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表面上是说晴雨的「晴」,暗中却又是在说情感的「情」,一语相关。

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13、互文: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作用:

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

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既“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两词互文见义。互文见义常见诗句:

(1)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见”与“闻”互文见义)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其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略了“开我西阁门”。

两句表达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回到家中的欢喜之情。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行”与“灿烂”互补见义)

五言诗的格律与押韵以及结构形式(五律的表现特点和修辞手法)(1)

五言诗的格律与押韵以及结构形式(五律的表现特点和修辞手法)(2)

五言诗的格律与押韵以及结构形式(五律的表现特点和修辞手法)(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