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以前和现在的变化(散装三明从历史沿革角度看三明市各区县)
一. 福建地市区划的历史沿革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
宋 福州路区划
福建又常被称为八闽,这种说法的来源,始于北宋,其时置福建路,分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及邵武、兴化二军。这里的州、军和后来的府,类似今天的地区概念,由此共计8个,故福建号称“八闽”。
其后,明朝时在上述区划大致不变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福宁州,称之为九府: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福宁州。清朝基本承袭明朝旧制。注意看,这时候的行政区域已经和今天的福建九地市基本延续相传了。不变和变化之处大致如下:
大体不变的:
福州、泉州、漳州,大致保留了今天的范围;
汀州,宋明称呼不变,基本也划入了今天龙岩地区范围;
兴化,宋明称呼不变,只是改军为府,对应现在的莆田地区范围;
福宁州,大致就是今天的宁德地区范畴,大家从福安、宁德去理解福宁州称呼就了然了。
有变化的:
明代的建宁府,对应宋代的建州,主要是以建瓯为中心的今天南平地区北部区域;
明代的延平府,对应宋代的南剑州,更符合今天的认知——大家从南平市的延平区就能大致理解;
邵武,宋明称呼不变,现在主体也归入了南平地区范畴;
归纳——两个变化较大的区域:
可以说今天的福建九地市区域,大致沿袭了自宋开始,到明逐渐清晰的划分。但是也有变化,除了厦门是从泉州府的同安县析出,在近现代发展而起;变化较大的主要是两个地区:
1.南平地区。南平地区属于有加有减的变化——建州和邵武从原来属于平级的区划归入了今天的南平地区,属于加的部分;减的则是原来明清时延平府管辖的将乐、沙县、永安、尤溪、大田归入了今天的三明地区。
2.三明地区:在宋和明清时作为地区级行政区域都没出现的新地名,这就是今天要介绍的“三明”。而除了继承前面介绍的原属延平府的将乐、沙县、永安、尤溪、大田外,三明还承接了原属邵武府的建宁、泰宁;原属汀州府的宁化、清流、明溪。
所以大家明白今天文章的标题为什么用“散装三明”了吧。它不是贬义,是从地理知识、历史沿革角度希望能让大家更加了解今天的三明地区范畴,其传承始终来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因为三明地区作为行政区划是较新的,又聚集了八闽大地不同的文化传承,整体上表现出更加多元化、年轻化的特色,这是它在八闽大地独特的气质所在!
二. 三明作为地区级行政区域的沿革
从上面介绍的来看,在八闽大地上,今天的三明地市区域是整合了旧延平府、邵武府、汀州府的部分区县而成,所以它是相对年轻的区划概念,那么这个过程又是如何的呢?梳理资料,有如下几个主要关键节点:
1956年7月,三元、明溪2县合并成立三明县,隶属南平专署。三明作为一个地名称呼第一次出现。注意,此时的三明是作为县名,而不是今天理解的地区级区划名称。所以,虽然“三明”作为词汇是较新的,但其背后的三元、明溪,则都有其各自历史。——三明作为地名,第一次出现。
1958年4月,三明辟为重工业基地后即成立三明重工业建设委员会,为党政合一领导机构,负责领导三明工业区的工业建设以及各项市政建设与管理工作,直属省委、省人委领导,并与南平地委、行署双重领导三明县。——说明了成立三明的意义所在:作为发展福建省薄弱的重工业布局所在。
1963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明专员公署,将三明市降为地辖市,专署下辖三明市、三明县、永安县、清流县、宁化县、大田县(同月从晋江专区划入),共计一市五县。——正式成为地区行政区划。
三明区域地图 最新已有变更
其后,又陆续划入前述的各区县,及根据发展不同阶段的更名、县改市或改区,最终形成了今天三明地区的两区一市八县格局。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要成立三明市以及扩大至地区范围了:作为福建省为了适应新中国建设需要的重工业布局基地之一,典型代表就是三明钢铁厂(建设成立时间恰恰就是1958年,对照上面的关键节点)。而重工业的发展光靠一个县级区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在原材料、能源、人才乃至对应的资金支持方面,所以从三明县扩大至三明地区,也就可以理解了!
三.理解这种变化背后的缘由所在
由此,我们就能理解,自宋起至明清大致不变的福建地市格局,在近现代为什么会发生更多的变化。因为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不同于古代的新的生产方式、交通运输方式,由此需要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背后其实就是自然禀赋及生产要素的重新整合)以实现更好的协同发展。这种变化一直都在进行,并不是今天才存在。
古代水系为主的交通模式,是在道路、铁路、航空等未出现前的不得以方式。尤其对福建这种丘陵山脉为主的地貌,大规模的物质人力交往,基本只能依托水系分流带来的水力运输相对低效率模式。导致了福建在近现代前的格局变化相对稳定——不同于中原地带的分分合合,在漫长的历史里福建的区域大致维持现有格局不变——无它,重重大山阻隔了和中原的交往。 省内不同区域的交流依然因为此地形因素面临重重阻隔,所以其更多表现为境内的开发从北到南逐渐扩散、由于大山阻隔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不同区域文化流派、以及其逐渐扩散至更广区域的历史过程,相对来说是一个发展缓慢的过程。
所以,古八府的长时间不变(宋至清),是基于当时技术发展程度无法解决闽地和外省、省内各区域大规模交通往来的背后因素。而随着工业革命到来,道路桥隧技术及其它交通方式的实现,这种省外、省内的交流被打破相对桎梏后,因应人文、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就明显加快了速度。
三明地区的变迁就是一个典型范例。所以,本文从“散装三明”入题,结于“适应发展需要”。希望让大家通过这些介绍可以多了解三明的历史沿革和地理知识,也能因此理解第一节篇末所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因为三明地区作为行政区划是较新的,又聚集了八闽大地不同的文化传承,整体上表现出更加多元化、年轻化的特色,这是它在八闽大地独特的气质所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