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人不想过妇女节(男女已经很平等了)
有人说,过去的2020年,是女性主义元年。女性的声音前所未有的大,越来越多的女性议题被推到了台前。
在这个专属于女性的节日,我们想跟大家聊一聊对“妇女”的理解。作为“资深妇女”的她们,眼中的其他女性是什么样的?又经历过什么样的故事呢?
策划 | 闫如意
我一度觉得这个世界好像不需要男人 因为女人们什么都可以@ 夏二
我成长在一个女性撑起全部天的环境里。
对于“妇女“这两个字,我的理解基本就是宣传海报里举着拳头一脸自豪,认为劳动最光荣的那个女性形象。
吃苦耐劳、出得厅堂入得厨房、拥有一切传统对女性期待的美德,就是“妇女”的样子。
我从小看过太多这样的妇女。从孩童时期理所当然享受妇女付出的一切,到某一个瞬间突然为“她们”感到辛酸,再到如今对这个词语背后“尽职尽责”过着自己一生的女性尊重又抵触。
我一度以为我生活在一个女人镇,一条被桥隔开的长街几乎就是镇子的全部,而在这条街上,几乎所有的店都是女性在经营。
卖菜店里的阿姨是全镇最能吃苦的女人,在菜不值钱的小地方,为了保证竞争力,她十几年如一日的凌晨4点跑去县城进菜,在天亮前赶回来保证店铺开张。她的男人去了南方打工。
而五金建材店老板娘的老公,则和隔壁早餐店老板娘的老公一起去了新疆。
在外出务工的浪潮下,镇子上的男人被单纯分成了三类:事业单位家庭美满的、外出打工拼搏的、啥也不是留在镇子上的。有铁饭碗的鄙视外出打工的,外出打工的鄙视没铁饭碗还留在镇子上的。
在这种情况下,男人外出闯荡,女人留守带孩子、做生意、养家,也成了镇子上的常态。
也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我一度觉得这个世界好像不需要男人,因为妇女们什么都可以。
我的母亲也是镇子上有名的能干妇女,能干和能吃苦都能排进镇子前几名。我一度也为她在女人间的排名感到骄傲,但这种骄傲随着我的长大逐渐变成了一个一个问号。为什么一定要吃苦?为什么一定要活得这么“妇德充沛”?为什么要标榜女性的牺牲?
长大后,我曾劝过自己母亲,希望她能为自己而活,希望她能活的开心。因为她实在是为了我爸,为了我和我哥,为了这个家庭做过太多自我牺牲,吃了太多苦了。
她的回答是:“妈妈一直都是这么生活的,妈妈不是你,妈妈做不到啊。”
妇女两个字在我的眼里,从来就不是抽象的词,而是一位又一位吃苦耐劳,充满传统女性美德的女人们。
我尊重这些女性,却害怕成为这样的女性。
比起必须活成什么样,我更喜欢女性们都能活得自我,活得快乐,而不再必须是“女性榜样”。
历史上的每一个“她” 都是昨日的我,今日的我和明日的我@ 郭恩一
20岁之前,我对“妇女”这个词充满了陌生、疏离甚至轻蔑。
这么多年来,不自觉地把“妇女节”和“母亲节”划上了等号。虽说司法解释中说14岁以上的女性都能被称为妇女,但那些笑靥如花,眼睛里透着光的少女们,怎么能和那些整日絮叨的大妈大婶们混为一谈呢?
当“妇”字加在“女”字前面,便宛如一道沟壑,横在了已嫁做人妇的女人和正值青春的女人之间。
对于我自己来说,这两个阵营的和解,是从长大成人离家,渐渐经历社会锤炼和感情拷问时开始的。某一天我突然如梦初醒般发现:原来我已经不是那个14岁的女孩,也不是18岁的少女了。
“可是在我心里,自己仍是个还没有长大的小女孩啊。”
意识到这点以后,我开始换一种眼光去审视女性长辈们。曾经,奶奶是思想古板、完全失去女性特征的顽固老人,妈妈是婚姻失败、咎由自取的中年大妈,而我,是立志要成为“和她们不一样的女人”的新时代女性。
但随着人生的难题越来越多,我渐渐发现自己和她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为人女、为人妇、为人母,在相似的人生道路上,那些倔强、悲伤和喜悦都写着同样的注脚。
我依旧时常怀念自己还不是妇女时的日子——从小一起长大的女孩们,陪伴我度过隐秘而悸动的少女时代:白日牵手奔跑,夜晚抵足而眠,书桌肚里塞满了写给彼此的情书。衣衫下是发育的胸部,日记本里是喜欢的男生,志愿表上是远大的梦想,这些日子给了我努力活下去,且能延续一生的动力。
但少女如同脆弱而绝美的樱花,妇女却是温暖而甘美的樱桃。
曾经想做那绚烂的樱花,虽然短暂,也好过那烂熟后掉下枝头被踩地稀碎的樱桃千倍万倍。现在逐渐觉得,每个人都曾有花季,但只有经历很多故事,才能结出人生果实。
成为一名妇女,有很多手足无措的“第一次”时刻,比如帮闺蜜痛斥渣男,给妈妈挑选婚纱,偷看奶奶的日记本,斥责大男子主义的发言......
成为一名妇女,于我而言更像是和刻在骨子里的“厌女”做抗争。跟着父亲长大的我,从小便试图成为一个“和男孩一样”的女孩,我讨厌长得比我好看的女孩,上学时只把成绩排在我前面的女生视为竞争对手,瞧不起那些深困于情感和婚姻里的女人......
1918年,汉语有了“她”这个字。
一百年的时间长河里,有数不清的女性来过,挣扎过,绝望过,幸福过。
每一个她,都是昨日的我,今日的我和明日的我。
虽然这个世界,依旧有很多人厌恶女性这个身份。但我想说,
能成为一名妇女,是我今生的幸运。
在男性世界里逆水行舟、改变潮水方向的人@ 王动
很多读者可能不太了解,在我们这行(指写公众号),80%的从业者都是女性——我这样说,已经算是比较保守了。
在你看到的这篇文章的所有署名作者里,只有一个男的,就是我。
如果这里是知乎,那我就可以详细谈谈:在一个几乎全是女性的团队里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那就从知乎说起吧。在很久之前,我在那里上看到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历史上伟大的友谊总是发生在男性之间?很多人在下面回答,因为男性心胸宽广,女性总是斤斤计较,哥们就是比闺蜜靠谱……等等啦,类似这样的说法。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回答是这样的:因为历史上女性极少进入公共生活。
我大学读的是中文系。如果你对文学史有所了解就会知道,中国古代诗歌里有大量的闺怨、相思题材的作品,这些女性视角的作品,绝大多数其实是男诗人/词人创作的。无论是“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还是“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都是这样。原因很简单,女性根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并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
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切文字,几乎都是男性经验的集合。
今天情况有所不同了。
如果你打开电视或者视频网站一定能发现,当下最流行的影视剧就是“耽改”。在这类作品中,绝大多数的创作者和消费者都是女性,是彻底的女性文艺。
如果你走进电影院,则会发现当下最火爆的电影是一位女导演书写母女关系的作品,票房即将突破50亿。
如果你打开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也能看到很多女性在对社会事件发声。尽管有人把这些声音称为“女拳”,但过去总是被忽视、压制的声音,正在舆论场上渐渐赢得自己的位置。
今天肯定是有史以来女性创作者最活跃的时代,我有幸同许多优秀的女性创作者共事(这篇文章里你可以看到她们的名字)。
我理解很多时候女性不太喜欢妇女节这个词,是因为它似乎绑定了某种家庭角色,但是别忘了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国际劳动妇女节。
如果说今天女性的处境有在一点点变好,那是在各行各业奋斗的女性劳动者的贡献。这个节日里最值得被纪念的就是她们,不是作为太太或者母亲,而是作为在男性世界里逆水行舟、改变潮水方向的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