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星巴克使用过期产品的处理(星巴克上热搜使用过期食材)
星巴克又上热搜了。
新京报12月13日报道,星巴克在无锡的两家门店,在记者卧底期间,存在频繁触碰食品安全红线的情况:食材过期后仍继续用,做成多款畅销饮品售出;主管、店员“言传身教”篡改保质期,有的食材被人为“延保”一周;承诺“开封后不过夜”的糕点,第二天偷偷上架;用吧台毛巾擦垃圾桶,提前处理问题食材应付检查。
而且记者卧底多日后发现,上述乱象并非偶发,在利益驱使和监管疏漏下,有些门店奉行着食品安全的“潜规则”。
据了解,星巴克在国内200多个城市拥有超过5300家直营门店,也在官网上给出承诺:“以行业最高标准为基础,制定并严格执行星巴克食品安全金标准。”
1星巴克上一次上热搜,是因为8月底的“400元自助餐事件”。一位探店的美食博主吐槽这么贵的自助餐品种少、分量小、不好吃、上菜慢,没想到遭到疑似星巴克员工和水军的反击,称其没文化还瞎BB,随后引发了舆论更广泛的围观和更大力的吐槽。
上一番口水仗对于星巴克来说其实无伤大雅,因为被吐槽的算不上伤筋动骨的硬伤。但这次就不同了,直接触碰了食品安全的红线。
有网友很惊讶、很意外,想不到连星巴克这样的国际知名品牌,也会出现这种低级问题;有网友很遗憾、很痛心:咋啥到了我们这儿都变味了?
是的,星巴克存在的这些情况,今年10月我们在麦当劳就见过,去年7月我们在汉堡王也见过。这三家无一不是享誉全球的知名餐饮品牌,按道理应该是有非常成熟的质量管理体系,足以成为餐饮行业的标杆,怎么现在接连曝出食品安全问题,而且还是很低级的使用过期食材、改标签之类的问题呢?
这跟小作坊有什么区别?
2有人说这是在中国市场“入乡随俗”了,还搬出了一句老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这种观点乍一听有道理,因为国内餐饮确实存在很多毁三观的乱象,一些拿不上台面的做法难免不会被国际品牌活学活用。但这种观点实则经不住推敲,只需要问两个问题:
其一,这些国际品牌在国外会这样做吗?
其二,这些国际品牌在国外敢这样做吗?
答案大概率都是“不会”。
其实,如果只算经济账,也会发现这种“双标”很弱智。
在2021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公布后,星巴克CEO凯文·约翰逊表示:“在短短两年内,我们中国业务的收入增长了23%。”他还说,“我们在中国的业务健康状况良好,我们对长期增长机会充满信心。”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区别对待中国消费者?脑子进水了?
△图自餐宝典
3国际大牌“双标”的情况,本月初刚刚新鲜出炉了一个案例,加拿大鹅因售后服务“内外有别”而闹得沸沸扬扬,随后媒体又扒出LV、Gucci等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对此,有评论表示,这些国际名牌既想挣中国人的钱,又不想给中国人同样的尊重,这属于典型的“不要脸”。这种自以为是的小聪明,以为别人是傻瓜,其实自己才是最大的傻叉。
显然,这样的评论可以直接照搬过来,安在今天的星巴克、麦当劳、汉堡王头上。
以上算的都还是经济账,其实很多时候可以简单一点,直接算法律账,因为不合规就是不合规,不能因为其他很多人不合规,你的“不合规”就“合规”了。
10月份麦当劳曝出问题后,安徽立即对全省各地麦当劳门店开展突击监督检查;汉堡王上了央视315后,全国多地也连夜展开了对辖区汉堡王门店的检查。
那么,这次的星巴克呢?
4最后,引用一段央视网针对加拿大鹅事件的评论,送给星巴克们:
一些跨国企业既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博弈能力,更要重新梳理自己的“基本盘”,认清谁是核心客户。如果停留在发展中国家“人傻钱多”的旧观念中,以为中国等市场消费者会因“崇洋媚外”,而对劣质产品和服务忍气吞声,继续搞双标、店大欺客,侵蚀我们消费升级和美好生活的愿景,不仅是自身经营战略的重大失误,更将尝到我国监管的重拳,和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恶果。
参考文献:
[1] 彭镜陶,韩福涛. 卧底星巴克:咖啡食材过期继续卖,保质期随意改,报废糕点再上架. 新京报, 2021-12-13.
[2] 央视网. 这些洋品牌还搞“霸王条款”?该睁眼看中国了!2021-12-04.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