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是散文吗(用散文解读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散文吗(用散文解读春江花月夜)(1)

《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初唐诗人。有关张若虚的生平,历史上记载的文字不多,但是张若虚在那个初唐时代其实已经有声名了,《全唐诗》有记载,他和另外三位文人贺知章、张旭、包融被称为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是散文吗(用散文解读春江花月夜)(2)

因一首诗而名扬千古的诗人,张若虚只是其中之一。但是《春江花月夜》却出类拔萃,有孤篇压全唐的气势。

文章不在多而在精,乾隆天天晚上加班一辈子写了四万多首诗,留在教科书里的只有一首还是模仿的。

一首《春江花月夜》让张若虚的名字带着光环永远流传。

春:春是宜人的春天,春是思人的春天。

江:江是澄明的江水,奔腾到海是它的方向,带着涛涛思念。

花:花是明艳动人的美人脸。

月:月是装满心思的月,是怀人的月。

夜:夜是带着思念的不眠夜。

春江花月夜是散文吗(用散文解读春江花月夜)(3)

显然把这首诗解释成思乡怀人,不够大气。因为诗里面还有一种哲理始终贯穿,同时诗里还保留一种淡淡的愁绪萦绕在文字间。

作者替自己愁的少一点,替对方愁的多一点,为所有离别的男女而愁。有洒脱,有不舍。看透自然,洞悉人生。

时而站在万事万物的之上的高度看人生看古今看未来。时而与所有人站在同一平行线上看自己。

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首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我从来不打算赞叹,没有能力说出赞美的语言,只以读者的身份说几句自己的话。

春江花月夜是散文吗(用散文解读春江花月夜)(4)

01前段大处着笔,写自然景喻人生哲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天的江水顺流而下,奔腾千里万里涌到海里和大海融为一体。这是自然的力量。海纳百川的怀抱让江水成为海的一部分。

月亮随着潮起潮落起起伏伏,好像明月是漂浮在海面上。

哪里的海面会没有明月呢,明月好像注定悬挂在海面上,海面上也必定有轮明月照耀,它们是不离不弃的。

有时我会想这明月大概是从海里生长出来的,天上只是它待的地方。到了夜晚总要回到海面。

每一个海面都一轮月亮。无数的海,无数轮明月。这海不是一样的海,明月都是同一颗心的明月。

明月与海引发了无数优美的诗,这是自然的奇妙诗人的情怀。

春江花月夜是散文吗(用散文解读春江花月夜)(5)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借海上升起的明月,来表明思念,天涯的那一端也是这轮明月,此刻思念的人也与我同时望着,就像我们的心系在了一起。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借自然的清澈澄明表达自己本就清白的人格。

”夜静海涛三万里,明月飞锡天下风。——王守仁《泛海》“借喻海有大起大落,如人生一般。乘天地之正气,秉光明的心地如明月,去接受人生艰难险阻。

带月与海的“飞花令"可以接一个上午。借大自然赋予月与海的关系寄情喻理。

自然的神秘力量蕴育着许多人生哲理,人生与自然是相通的,作者洞悉人是自然下的轮回。

春江花月夜是散文吗(用散文解读春江花月夜)(6)

江水蜿蜒,在两岸花丛中流淌,像在诉说远方的思念。飞溅的水珠儿跳跃着、闪烁着剔透的光。月色如霜白,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已经分不清哪里是白沙哪里是月色。

江天一色,秋水共长天一色,水天一色。水与天相连它们之间只隔一个海岸的距离。天好像是天上的海。海好像是海里的天。

水天一色的诗句很雷同,不同的是“无纤尘”。

这无纤尘是应照在空中的孤月的。月光下一切都是那么洁净。大自然原本清澈澄明,人心是不是也应该如此。

一轮月光曾经照在了前人脸上,后来人与我看到的都是相似的月光。

春江花月夜是散文吗(用散文解读春江花月夜)(7)

02走进人间,关照有情人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下半段思念溢于言表,用了两个“可怜”可见作者的同理心与同情心。古人的离别比现代人残酷,千山万水阻隔,杳无音讯,生死难料。只有盼只有想。

如果在和平年代还相对好点,男人离家要么求学求官,家里人心里还安稳点,虽有“悔教夫婿觅封侯”之感叹,或许终有一天盼回来了,可以一家人守着过日子。赶上服徭役兵役,生生死死都难料,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懂了。

夜深人静思念爬上心头,月亮也爬上树梢,人被月光笼罩就像被相思包围,月亮都是相思的颜色。月色都是相思的因子。

独上高楼,凭栏悄悄,忍不住望月亮,因为一想到两个人望的是同一个月亮,就觉得挨近了许多。

多么想让这天笼地罩的月光把我带到思念的人身旁!

从月起到月落,这一程思念反反复复在心头上演。

离家的人儿思念更多一层,怀人还思乡,月亮圆了几回了,归期无期。想到家里的她,情何以堪,相思的话语也难寄,一切还好吗?

诗人的角度:“这天底下,有多少家人不能团圆,这明月夜有多少相思的眼睛遥望。这一代代的有情人,一场场的离别,何时有尽头?

春江花月夜是散文吗(用散文解读春江花月夜)(8)

结尾:

这首诗的哲理意蕴大于思念,哀而不伤,款款深情,娓娓道来。对人生的通透,对自然规律的感叹,江海明月,江海面前,明月之下的人,那样渺小而无能为力,还有那么多的离别伤怀。

说句实话,学生时代读这首诗我心里暗暗地想,前半段写人生哲理是多么的大气空灵,为什么后半段突然提到儿女之情,格局一下子小了呢?

现在我懂了,人生不是用来讲大道理的,回归到生活中谁也离不开一个情字,当然这情包含人类所有美好的情感。

其实这首诗里面藏着张若虚的相思。听大家相传的,空口无凭,我也愿意相信。

没有情怎么会写得这么有情?

春江花月夜是散文吗(用散文解读春江花月夜)(9)

说说那个故事吧!

张若虚曾经是太平公主府家里的私塾先生。教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的两个女儿武艳和武丽诗文,由此可见张若虚的才能。

那时,张若虚虽人到中年,但学识渊博,风采俊逸。武艳十六七岁,正值情窦初开的年华,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张若虚。张若虚自然也很喜欢美丽聪慧的武艳。但现实是残酷的,现实不会随心所想,他们想走到一起,太难了。

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落魄的文人,年龄还相差了那么多,张若虚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得已离开了。他把这段相思藏在心底却没有忘怀。

通过《春江花月夜》似乎能理解到张若虚的离别之痛、相思之念。更多的是他把小我与自然糅合,面对自然规律,岁月流逝、人生短暂发出的哲理性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