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自己越来越现实了(为什么如今越来越多的人)

为什么感觉自己越来越现实了(为什么如今越来越多的人)(1)

如今的我们,一离襁褓,便要直面矛盾,痛下决断。

首当其冲,便是学业。

我们的祖上,虽束缚于封建科举的体制,压抑于经文礼教的桎梏,但却也不失其自己的省心,免了抉择的痛苦。

而如今的我们,俨然遭遇着“大道以多歧亡羊”的境遇。

从幼儿开始,公私立、文理科、国内外、本硕博,每一步都选得艰难无比,恰因命运的无常让我们毫无必然的逻辑根据可以依附。

这世上大有由私出国一路凌驾同届之上却最终空抱个学位一事无成的富家子弟,也不乏平凡学途却苦读突围最终实现人生逆袭的寒门学子。

同样,输于起点便落后一生,和把握起点一路高歌猛进的学子自然也不在少数。

在时代格调的推动下,理工科因其实用主义价值一度占据高位,文史科则被诟病为无用。

可有趣的是,在科技成果带来的文明惊喜渐渐冷却之后,人们还是得依靠那么些琴音笔墨来镌刻人生。

向往国外的学术环境,也担心缺少国内社会资源的获取;渴望更高的学历层次,又怕过长的学途耽误了社会经验与人生步调。

就这样,人们各揣各的分析,以抉择的方式开启了学业。

为自己、为梦想、为未来的熙熙攘攘与利来利往。

美其名曰人生规划,本质就是一种焦渴,这种焦渴毫无底气,简直就如同等待的开奖。

不过也恰因这有中奖的可能,人们也就“乐此不疲”了。

学业之后,有成有“废”,有人完成一段顺遂的人生充能,有人选择遁入“学海”一生不出,还有人则半途便早早脱身。

但不论怎样,人们都必将直面另一个抉择:工作!

要么直接或间接投身到社会生产中,实打实去创造社会价值;

要么便让那些创造社会价值的人们“养着”,参与到人文关怀的探讨中去;

还有便是去争取些政治权力,加入到公共服务队伍之中。

原本,各有志向的人们应各归其位,各得其所,让文明的进步和心灵的整顿同步前行,可如今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得不在“生存逻辑”前让步。

都市有都市的逻辑,县城有县城的逻辑。

我且试问,如今一个没有太多背景独身闯都市的年轻人,纵然抱着亮眼的文凭,拿着万元级别的月薪,能够在都市扎根吗?

靠自己的能力去奋斗,梦想总会实现的!

如果如今你还这么想,那我只能说敬佩你的天真。

这部分人除非有罕见的命格运势,否则多年后多半会心灰意冷地离开,甚至沦为一个满嘴怨言的“社会仇视者”。

那么该怎么做?其实很简单:

1、搞关系。努力完成工作的前提下,每周都要抽时间去向上级表示,去蹭资源,去跻身到一个高价值的圈子中去,然后默默学习技能、积累资历,等到时机成熟便向更高的地方跳槽,一步步往上走。

2、自我提升与积累人脉。空余时间决不浪费在家中,或跟同为天涯沦落人的狐朋狗友醉生梦死、吹天侃地,而是不断健身、学习、读书完善自己,在健身房、图书馆、各种展览、沙龙和聚会等健康的社交圈迈开步子积累各类人脉。

3、置办房产。绝对不会长久把钱交给房东,尽早用心考察、请教,在都市边缘但有潜力的地段置办房产,作为一种短期过渡或投资,哪怕很小也没有关系。

4、寻找婚姻。落脚都市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找到一个本地的配偶,都不必太好,一个人品正常的土生小康家庭,就足够助你扎根了。

这些人生思路,就是现如今扎根都市的不二法门,可若细品,是否一股浓浓的“功利味”?

可这就是现实。

工作中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无私精神不得不抛弃;

“无友不如己者”得“不攀缘、不送缘”式平等社交不得不改变;

爱情与婚姻不能说分道扬镳,也已被掺杂过多心机而形同陌路了。

显然,我们为了生存放弃了种种信仰,这种“价值主导”的人生观念在漫不经心地否定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创造出来为了服务于我们自身的种种价值,在渐渐绑架我们去反服务于它们。

多少人的几十年青春奉献给了一个房子?多少人年轻的身体耗损在了物质福利追逐的路上?

有钱人又如何?虽不必为房产而发愁,但照样因摇摇欲坠的事业和位高权重的风险而常常难眠,子女与财产纠缠不清,家庭斗争不息,倒不如一无所有者孑然一身,清清爽爽。

所以,又能怎样呢?

一眼望去,命好的,风光一时;命差的,折腾一世,到最后也“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渐渐地,看透这一切的人多了起来。

有的人辞掉工作,穷游世界,自我放逐;

有的人逃离都市,回归乡野,采菊东篱;

有的人就地躺平,远离内卷,洒脱人生;

有的人遁入佛老,抱朴守真,绝迹红尘。

他们在向现实“宣战”,他们在警醒世人。

可他们也终归做不到绝对的快意人生,毕竟社会文化观念的施压是他们无法规避的,待青春褪色,他们也终要直面病老,到那时是否还需重新学习那“生存逻辑”呢?

这,便又是一抉择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