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电影是他与父亲和解的方式(李安父亲三部曲)

喜欢李安的人,必定知道他的“父亲三部曲”。

1990年,36岁的李安执导了个人首部电影《推手》,并获得了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评审团特别奖提名。因为当时环境特殊,这部电影差点因为演员的大陆人身份而被取消新闻局的辅导金,要是真的被取消了,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李安,也不会有他后来的那些作品了。

1.

《推手》是“父亲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老朱(郎雄饰)被儿子晓生(王伯昭饰)从北京接到美国共同生活,一个老年人到异国他乡,多少显得格格不入,偏偏还要面对一个洋媳妇,语言不通还是其次,生活习性上的差异才真的是折磨。

明明是自己儿子的家,老朱却有寄人篱下之感,他不想给儿子添麻烦,最终选择离家出走。

儿女长大后,多半是成家立业,但父母健在,就得面对赡养问题。父母辛苦把儿女拉扯大,只要不是白眼狼,也不可能狠下心扔下父母不管。

亲子之间,有时都难免吵吵闹闹,更何况伴侣和父母之间,明面上不敢说,私下也可能有怨言。李安不仅把这写成了故事,更是把这种矛盾放在了异国他乡,让矛盾升级膨胀,不仅给了老朱难题,也让观众揪心。

面对丧偶的父母,儿女们也许会希望他能重新找个伴侣,有时甚至会主动牵线。但儿女所想未必是父母所需,好心也容易办坏事,更何况这份心意,也难免会让父母觉得儿女是认为自己多余。

当看到老朱写给儿子的信时,字里行间写满了无奈与难过,可又能怎么办?

李安电影是他与父亲和解的方式(李安父亲三部曲)(1)

父母和儿女之间如何相处真的是一大难题,光靠一方努力是没有用的,是否只有“距离”,才能产生“美”呢?也许这份“美”也只是一层虚幻,只为掩饰背后的无奈。

父母和儿女之间,有话大可明说。很多家庭也都像老朱家一样,不肯正视问题,私底下却又有一套自认为是为对方好的主意,结果多半是弄巧成拙。

夫妻本就各自来自不同的家庭,虽然成家走到了一块,但归根结底还是对方父母的子女,总不能自私到让对方完全舍弃自己的父母吧,要真做到了,这种白眼狼又真的能算是灵魂伴侣吗?

旁观者清,该怎么样还得自己思考和选择,家庭关系重在沟通,父母孩子之间不应该是敌人。

2.

“父亲三部曲”的第二部是1993年的《喜宴》。讲述在美国的男青年高伟同(赵文瑄饰)事业有成,早已过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却迟迟没有结婚,只因为他是一个“同志”。这一身份无法对父母言说,只能千方百计应付着来自父母的一次次催婚。

终于有一天,伟同决定欺骗父母,说自己将会在美国结婚。谁料隔着重洋也无法阻挡父母想亲自见证的心情,这可给伟同出了个大难题!

在跟爱人赛门(米切尔·利希藤斯坦饰)商量后,伟同决定跟来自上海的女房客顾威威(金素梅饰)假结婚,条件是让威威能得到美国的绿卡。

李安电影是他与父亲和解的方式(李安父亲三部曲)(2)

但威威对伟同并非毫无感情,在醉酒闹洞房后,伟同和威威意外圆了房,威威也因此怀孕,计划开始失控……

儿女的婚姻大事,是父母最关心的事情之一,但老年人和年轻人的观念并不相同,年轻人未必想早结婚,而如今,不想结婚的更是大有人在。

哪有什么“该结婚的年纪”,但传宗接代在父母眼里就是头等大事,哪能让你轻易说不,这也就造就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又一大矛盾。

被父母逼婚催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多少年轻人选择最终妥协,又有多少年轻人选择抗争到底,这却难以说清楚,这矛盾早已成了“历史大难题”。

光是催婚逼婚已经让年轻人透不过气来,但有趣的是,李安这次把矛盾放在了同志身上,“窒息感“更是扑面而来。

二十多年过去了,很多国家和很多人都依然无法很好的正视同性恋群体,更何况那个年代。虽然故事有夸张的地方,但伟同出此下策也真是被逼上了“绝路“。

李安电影是他与父亲和解的方式(李安父亲三部曲)(3)

当知道真相后,高父(郎雄饰)和高母(归亚蕾饰)做出的选择截然不同。高母无疑属于那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人,不仅认为同性恋“不正常“,更是想要威威留下高家的种;而高父则是选择理解并默默祝福儿子。

有人对高父的行为不太理解,更有人说高父实际也是位同志,而对象就是他们口中多次提到的管家老张,不然他为什么可以理解伟同呢?但说真的,我不是很认可这一点。

过去高父为了逃避父母的逼婚而选择从军,才逃过“一劫”,说明无论什么时候,在传统观念下,父母总是会不自觉地干涉儿女,过去还能借“从军”逃避,那现在呢,逃到国外你都躲不了!

如果高父真的是同志,那他和老张还有高母的人生,就将是伟同三人的未来。但从故事中可以看出,高母并不像是经历过这一切的人;而反观高父,如果他真的是同志,在度过这样“见不得光“的一生后,真的还会让儿子再步自己的后尘吗?

有时候,你难以启齿的烦恼,也许就差说出口就能迎刃而解。

亲子之间,未必就真的很了解对方,所以才会有秘密。高父和高母正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父母。父母虽是长辈,但时代不同,观念和经验却未必正确,父母也应该学习理解儿女。

3.

“父亲三部曲”的第三部是1994年的《饮食男女》。讲述精通多个菜系的大师傅老朱(郎雄饰)在退休后,开始面对尴尬的老年生活。

他早年丧偶,一个人把三个女儿拉扯大,如今女儿们长大成人,各自有自己的事业与生活,唯一能联络感情的,也只有那一次次聚餐,然而餐桌上却常常弥漫一种无言的尴尬。

老朱的味觉渐渐丧失,多年的好友也突然离世,彻底将其推到了人生的低谷。

李安电影是他与父亲和解的方式(李安父亲三部曲)(4)

大女儿家珍(杨贵媚饰)长姐为母,明明对爱情很向往,却给自己设限自我欺骗,始终守在家里;二女儿家倩(吴倩莲饰)精明能干,也最像父亲,但越长大父亲却越冷漠,隔阂越来越大,迫使她想离开这个家;三女儿家宁(王渝文饰)看似单纯,实则很有心机,稍微耍点手段就把同事的对象抢到了手。

单亲家庭本就常见,遇到子女多的,还要细心地分配感情,才不至于偏爱哪一方。老了还要面临谁赡养父母的问题,传统总是年长的优先,或者儿子优先,可要是全都是女儿呢?李安又一次出了道大难题。

三姐妹之中,家宁的压力最小,想要的也更容易得到,这也许是她后天“心机”属性的成因。家珍虽然常说未来赡养父亲的责任会落在自己肩头,但言语之间总透露着不太情愿,看到妹妹早早嫁了就能离开家,在激发她长期压抑的感情的同时,也让她看到了“逃避”的可能。

家倩虽然最是叛逆,也只是因为想得到父亲的认可。最早决定离开家的是她,但投资失败后松一口气的也是她;外调机会难得,她也可以轻易放弃,最在意这个家和父亲的人其实就是她,如果不是父亲最后找到了归宿,最有可能接过“赡养”担子的人应该就是她了。

作为单亲家庭里的父与母,要关注的总比一般家庭的父母多,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子女这样那样的问题。

无论怎样的家庭,到最后基本都要面临赡养父母的问题,父母需要什么,子女有什么烦恼,也都需要彼此沟通。

李安电影是他与父亲和解的方式(李安父亲三部曲)(5)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光是家庭关系,就可以激发各式各样的矛盾,很多问题我们都遇到过,但却未必有妥善的解决方法,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系列如此吸引人的地方。

有人说《饮食男女》隐含了父亲和女儿之间精神上的“乱伦”,我依然是不认可这点。

如果说“父亲三部曲”是在探讨常见家庭关系,再把这关系巧妙置于一种“极端”背景下,引起观众的共鸣,那它无疑做到了。但假如《饮食男女》是讲这样一种故事,那在三部曲里未免显得格格不入,落了下乘,这种关系又如何轻易让人理解呢?作为三部曲中评价最高的,却是这样一个故事,观众又是在共鸣什么?

即使父亲最后选择了锦荣,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绪的安抚价值应该远大于年龄问题,这一点不应该是父亲对女儿有非分之想最后却忍住退而求其次的佐证。

家庭关系,需要用心经营,关系之所以变为负担,往往都是因为彼此心意不相通,各自把彼此当成难题。家庭问题虽然常见,却也有很多父母子女可以相处得像好朋友,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彼此学会换一种思维,换一种方式,那难题自然可以迎刃而解。

注明:以上文字内容均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