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邓家四兄妹(邓华携妻子回故乡祭祖)

提到邓华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在我军早期将领中为数不多出生于书香门第的“知识分子”之一。

1910年4月28日,邓华出生在湖南郴县西南角上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陂副邓家。

忆往昔邓家四兄妹(邓华携妻子回故乡祭祖)(1)

邓华的父亲邓养源,号西屏,行二,人称“二先生”,20多岁考中秀才,随后经岁科两试,成为廪生,在乡中坐馆任教。

在邓华之前,邓养源夫妇已有三女一男四个孩子,他一直盼望着能再有一个小男孩,小儿子的出生,自然令他喜不自禁。

当妻子问起他给儿子起什么名字时,邓养源含笑说道:“正当季春,春华秋实,老大叫多英,他就叫多华如何?”

妻子满意地点点头,说:“这个华字取得好,荣华富贵,富贵荣华,我们这满崽就叫多华啦!”

多华自然是爹爹妈妈的掌上明珠。爹爹出门,总要把小多华带在身边。圩场上请来祁阳班子唱大戏,演《长坂坡救主》,多华骑在爹爹的肩上看。

一阵紧锣密鼓,赵子龙披挂上阵,邓养源将剧情跟儿子说了个大概。

还没等父亲说完,小多华就学着舞台上的腔调把式,手舞足蹈地大嚷起来:“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想起什么,他又问父亲:“阿爸,常山是什么意思?”

邓养源告诉他,常山是赵云的老家,在很远很远的河北。

“那我长大了要去常山,要去找赵子龙!”谁又能料得到,这个天真孩童的话在若干年后,竟然成真。

就是他,成为一名跃马驰骋疆场的战将,打到离赵子龙家乡很近的太行山,开辟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并且,他还娶了一位河北姑娘为妻。

邓多华自小在宽松的环境中长大,7岁进了家乡的私塾,12岁,在他的要求下,进了郴州新华小学高小部。15岁,又考进了长沙的岳云中学。

由于父亲邓养源的开明,他接受的基本上是一种新式教育。然而有一件大事,他却不得不尊从了父亲的意志: 1924年的冬天,还不到15岁的邓多华成亲了,新娘是本县华塘乡社里邱家的姑娘邱青娥。

忆往昔邓家四兄妹(邓华携妻子回故乡祭祖)(2)

邓、邱两家是世交,一样的书香门第,而且,邓家的一个女儿还是邱家的媳妇,这一回就更是亲上加亲了。

邓多华和邱青娥这一对还没有长大的娃娃,像过“家家”一样开始了他们的婚姻生活。

1926年,革命的星火在湖南的土地上燃烧起来,郴州也不例外。大哥多英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带给多华的进步书籍让多华大开了眼界。

多华的妻子邱青娥,已经剪去了发髻。县妇女各界联合会成立后,开展了破除封建礼教和旧习俗的活动,首先要求妇女剪去长发,不剪,妇会就派人来剪。

“我家是读书人家,知书识理,哪里还要别人来剪?”青娥笑着说,“现在讲自由平等,婚姻自主,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点,我不能同意,我们不是过得很好吗?”聪明伶俐的青娥开始试探丈夫的心意。

“我们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的婚不假,但我们是亲上加亲,我们从小就认得的,不一样。不过,以后再有父母包办婚姻的我们就要反对了。”

16岁的邓多华也说不出太透彻的大道理。其实,他和青娥的和美,也是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之上的。他们有相同的生活、文化的背景,再加上脾气的投合,多华和青娥两个心地单纯的大孩子,在一起生活的倒也恩爱。

“你真会讲!”青娥娇嗔道。

“我倒是担心你家阿爸他们,都好吗?”邓华的岳父一家在华塘一带是名门望族,他岳父兄弟五人,分别名叫学周、学孔、学孟、学程、学熹,不是廪生,就是秀才。

忆往昔邓家四兄妹(邓华携妻子回故乡祭祖)(3)

个个尊经循理,光瞧他们的名字,就俨然是孔孟程朱的嫡系门徒,便可想见他们的封建脑筋,邓华的担心不无道理。

“二伯父家的继业哥,三伯父家的巽业哥,都跟你一道在省城读书,他们会开导老人家的。再说,他们哪有那样的死脑筋,你看看阿爸,你看看我,用不着担心吧!”

的确,邓华看到父亲邓养源的变化确实不小。他让出两间屋子给村农会办公,女婿仰之和儿子多英参加革命,他不反对,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投身到对大地主刘文才的清算斗争中。

年轻的邓多华为自己有这样一个倾向革命家庭而感到欣慰。

1927年3月,邓华在有“CCP”字样的小红旗面前,宣誓加人了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5月21日,汪精卫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长沙也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长沙是不能再呆下去了,邓华几经周折返回家乡,还没有进家门就有人告诉他:“二先生被关进县大狱了!”

邓华感到震惊,他虽然预感到“白色恐怖”会在全省蔓延,但没想到形式会如此严峻,更没有想到父亲会被捕。

第二天他来到县监狱,隔着铁窗看到年逾花甲的父亲,邓华心如刀绞。反动派这样做,只能在他的心里增添仇恨。

他奔波于县城乡里,求救于朋友亲戚,借钱财打通关节,这才将父亲保释出狱。

邓华从县城回到陂副邓家不久,一天傍晚,忽然有人前来密报:挨户团那伙人又在歃血为盟,准备来捉拿邓华,声称要斩草除根。

当夜,在蒙蒙细雨中,邓华出走到岳父家。妻子邱青娥已经分娩,产下了一个男孩儿,邓华的岳父、岳母高兴得不得了。

岳父给孩子取名“贤诗”,希望他能从祖辈、父辈生活的刀光剑影中挣脱出来,一心只读圣贤的诗书。

忆往昔邓家四兄妹(邓华携妻子回故乡祭祖)(4)

而邓华的心却没有沉浸在小家庭的幸福宁静之中,他思念着往日的战友,他渴念着党的组织。次年3月,邓华吻别了妻子,吻别了襁褓中的小贤诗,追赶上了工农革命军的队伍。

他和青娥都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

光阴荏苒,1937年,投笔从戎的邓华参加了战史上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大捷之后,邓华随部队来到河北蔚县。

这时节的蔚县,就像整个晋察冀地区一样,是一片热土。11月,晋察冀军区成立。

聂荣臻被任命为司令员兼政委,下辖三个军分区,杨成武和邓华分别担任军分区司令员和政委。

11月下旬,在蔚县城中广场欢迎国民抗日军群众大会。邓华同杨成武,还有蔚县县长张苏一道,共同主持了这次隆重的大会。

从这一天起,这支由东北流亡学生和北平抗日青年组成的队伍正式编入了八路军。

邓华在讲话中特别谈到了平西地区的战略地位。

这位宣传队员出身的八路军指挥员,讲起话来很富于鼓动性。他借助抑扬顿挫的语调,有力的手势加重着语气,使到会的人感到一种新的力量、新的鼓舞。

忆往昔邓家四兄妹(邓华携妻子回故乡祭祖)(5)

今天,他显得格外注意仪容:军帽戴的端端正正,衣服清爽利落,年轻的带着棱角的脸庞,透着英武之气,又显得威严热烈。

了然于心的张苏在心中微笑。

讲话结束之后,由独立师战线剧社和地方工作团的宣传队演出节目。邓华坐在台下前排位置上,饶有兴趣地欣赏着。

当报幕员宣布“下一个节目,由地方工作团的李玉芝同志独唱《松花江上》”时,邓华的心开始“怦怦”急跳。

那天在张苏县长的办公室里第一次见到李玉芝的情景立刻又闪现在眼前。圆圆的苹果脸,泛着少女特有的红晕,明亮的双眸,透露着热情温存。

她是向县长央求同意她参加地方工作团的,张苏问她:“参加抗日,干宣传工作,可是要吃苦的,受得了吗?”

李玉芝调皮地回答:“您受得了,我也就受得了!”

张苏向坐在一旁的邓华介绍说:“李玉芝,西合营初级师范的毕业生,能歌善舞的。”接着,又转向李玉芝:“遇上鬼子,还要打仗哩!”

李玉芝嫣然一笑:“您看,邓华政委从南打到北,不是很好吗?”

邓华转脸不断地向张苏点头,就这样,李玉芝参加了地方工作团。

忆往昔邓家四兄妹(邓华携妻子回故乡祭祖)(6)

这一夜,邓华失眠了。遥望南天,他想起了自己的妻子邱青娥。整整九年了啊,他们天各一方,杳无音信。

今天,这个北国的姑娘李玉芝竟然让他格外地想念她和贤诗。她们是一样的美丽大方,又是一样的聪慧善良。

九年来,从湖南到晋察冀,还没有哪一个女性像今天的这位师范毕业生,让他怦然心动,夜不成寐。

打这以后,一有空,他就拉着杨成武到附近工作团驻地串门儿。走得多了,杨成武也看出了邓华心中的秘密。他也希望邓华能早日有个生活上的伴侣,有时,邓华不找他,他也要拉着邓华去工作团。

在苦恋中的张苏,更能理解邓华的情感,一天夜里,邓华来到张苏的办公室,见他正在写信,信封上写着:“陕西省三原县三原中学齐淑蓉女士亲启”,就问他:“写家信?”

张苏告诉他,是恋人,不是妻子。他们相爱近10年,只是由于双双从事地下斗争的严酷环境,两人都不愿意提及可能会造成拖累的婚事。

邓华也向张苏倾吐了自己婚姻上的遭际。

“也不知道她们母子如今怎么样了......”邓华感慨道。

“眼前既是有新的情况,你就抓住机会吧!”张苏把他所了解的李玉芝的种种情况讲给了邓华。

忆往昔邓家四兄妹(邓华携妻子回故乡祭祖)(7)

李玉芝自幼生长在一个开明上进的家庭中。父亲李午阳,小职员成分,这时正担任西合营商会的庶务,为人清廉正直;外祖父是前清秀才。

因此,母亲也是知书识礼的。他们夫妇生有四女一子,三个女儿都念了书,大女儿李剑鸣毕业于张家口高级师范学校。

二女儿佩卿和三女儿玉芝都念的初级师范。在男尊女卑风气还相当盛行的华北偏远地区,这是十分难得可贵的。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台上传来了李玉芝的歌声。她唱的那样自然深切,她的心中充盈着同胞情、国家仇和民族恨,她是用全部身心来唱这支歌的。

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邓华站起来,快步走向后台.......

兵贵神速,邓华相信,在恋爱问题上,这一条军事原则也是适用的。

李玉芝的大姐、二姐都参加了蔚县地方工作团,恰在这时,她的二姐佩卿正在和独立师政治部民运科长方国华谈恋爱。

忆往昔邓家四兄妹(邓华携妻子回故乡祭祖)(8)

她们的大姐也支持两个妹妹的爱情。三姐妹经过一番了解,一番观察,并且共同商量之后,认为佩卿、玉芝两个人各自选定的对象,在政治上是她们早就钦佩的人,而且在生活道路上,也会是忠诚的,可以信赖到托付终身的。

她们的父母也赞同了女儿的选择。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不久,邓华和李玉芝在山西灵丘县下关小镇的一座农家院落里结婚了,介绍人是张苏,主婚人是杨成武。

李家的三姊妹,是按三二一的顺序成的亲,邓华“兵贵神速”的战术应用得法,小妹把婚结到了两个姐姐的前面。

19岁的李玉芝,像所有的新娘一样,对明天,满怀着美丽的憧憬。

天津战役之后,邓华被任命为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司令员, 1949年5月,率部由天津地区南下。“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这个响亮激动人心的口号,正在付诸实现!

离家乡越来越近了,二十年不曾归家的游子啊,你当初离家,不就是为了家乡能有今日吗?

这个孩提时代,骑在父亲肩上说要到常山去的邓华,而今,征战的足迹已经遍急大半个中国,从长征路到陕北,再到晋察冀,再到东北战场,再折回平津......

忆往昔邓家四兄妹(邓华携妻子回故乡祭祖)(9)

过黄河,渡长江,故乡,一步步的近了,而故乡的亲人呢?邓华此时,深深体验到了什么叫“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日,他像往常一样拆阅着来自各方面的信件。

忽然,“亲爱的爸爸”五个字跳入他的眼帘,他的心头触电般一震,他急速翻看信末,署名“贤诗”。

是诗儿来的。真的是诗儿!他心中狂喜,又有一点忐忑不安。读着读着,这位身经百战,意志比钢铁还坚强的将军,不由得潸然泪下。

他的前妻邱青娥,由于积郁成疾,早在1938年3月4日即不治身逝。

对于她,自己没有尽到丈夫的义务和责任,那十年,漫年的岁月,她是怎样度过的啊?他感到深深的愧疚。欣慰的是诗儿已经长大成人,高中毕业了,而且还参加了革命,长沙一解放就参了军!

他欣喜不已,立即奔出办公室,找到妻子李玉芝,告诉她和他们的三个女儿:青青燕燕和英英,一家人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中。

忆往昔邓家四兄妹(邓华携妻子回故乡祭祖)(10)

10天后,一辆吉普车从广州火车站飞驰到第十五兵团司令部门口。洪学智拦住刚下车的贤诗:“这么多人在这儿,你看谁是你爸爸!”

贤诗下车后,径直扑向邓华:“爸爸,终于见到您了!”

“到底是亲骨肉啊!”赶来祝贺的人们异口同声地叹道。

1950年的春节,邓华携妻子回到了故乡,祭祖之后,他来到了邱青娥的墓前,他握着李玉芝的手说:“我们陪会儿她吧”。

忆往昔邓家四兄妹(邓华携妻子回故乡祭祖)(11)

他掏出内弟给他的照片:一个年轻的妇人,牵着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两眼注视着前方,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又似乎在期盼着什么。她的眼睛里流露着忧伤和痛苦,就连那孩子,眼神里仿佛失去了他这个年龄应有的天真和稚气。这就是他的妻儿!

他们做出的牺牲,不是为他一个人,是为了全中国人民的。邓华把一杯酒洒在了故去的妻子的墓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