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的董事长张忠谋(台积电张忠谋身为美国华人)
1987年张忠谋在台湾成立了第一家半导体制造公司,是全球第一家专业集体电路制造服务企业。
而且也是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厂。
张忠谋创立的台积电不仅可以自己做研发,而且还承包了全球很多企业芯片代工的生意。
现如今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芯片,芯片的重要性想必大家都应该知道。
张忠谋作为一个美国华人,为什么不在美国发展,而是选择去台湾创业呢?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芯片之王的成长历程
张忠谋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当时他的家境还是比较殷实的,但是没过几年由于战乱,张忠谋只能跟随父母过上了东躲西藏,颠沛流离的生活。
一家人逃难到了香港,父母看到当时中国的局势,便决议将他送去美国留学。
18岁时,张忠谋考上了美国哈佛大学,从此便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涯,当时的张忠谋是美国哈佛大学唯一的中国人。
成绩名列前茅的张忠谋又考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机械工程专业,顺利毕业后的张忠谋以优异的成绩被波士顿的一家半导体公司录取。
张忠谋也正式步入了人生的正轨,在波士顿的希凡尼亚公司担任半导体部门的工程师。
工作三年之后,张忠谋收到了德州仪器的领导向他抛出橄榄枝,为了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张忠谋离开了波士顿,来到了德州仪器工作。
张忠谋是德州仪器的第一个中国员工,他从最基层开始做起。
在这里,张忠谋看到了前沿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商业前景与机会,这些都带给他很大的触动。
从那以后,张忠谋脚踏实地的开始投身到半导体的工作中去,他在德州仪器的集团看到了半导体发展的前景,所以他将半导体立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与追求。
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张忠谋便成为了德州仪器的副总裁,做上了德州仪器集团的第三把交椅。
他虽然是华人,却成为了很多美国人的上司,这在那个时代是十分罕见的事情,可见张忠谋当时在美国也是顶尖的人才。
此时的张忠谋不仅名利双收,还成为了全球半导体行业的顶尖人物。
他带领着德州仪器的三万多名员工在世界各地拼搏,捍卫着世界半导体业的霸主地位。
在美国混得风生水起、身居高位的张忠谋,为何要辞掉德州仪器的高薪工作,回到台湾创业呢?
张忠谋为何回到台湾创业
张忠谋年仅41岁时便已经成为了德州仪器的第三号人物,他本可以在德州仪器继续混得风生水起,但是为什么他会突然选择辞职,转身便奔赴台湾呢?
难道是薪水问题?还是什么别的问题呢?
德州仪器在1978年时开始大力向消费型电子产品转型,当时张忠谋还被德州仪器任命为消费电子集团的总经理,在外人看来,张忠谋是摊上了升职加薪的好事了。
但是,张忠谋却不这样认为,他并不赞同德州仪器的转型,也曾经多次在集团大会上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但是,他的建议并没有得到重视。
德州仪器的转型则意味着半导体的时代将要结束了,这是张忠谋所不赞同的,毕竟德州仪器能成为世界半导体的霸主,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张忠谋多次与集团总裁交涉,希望总裁可以重视半导体的产业,因为在张忠谋看来半导体比消费电子要更有发展前景。
张忠谋多年来一直为德州仪器效力,深得集团总裁的信任,张忠谋的建议,总裁还是会深思熟虑的。
眼看事情有些转圜的余地了,集团却突然空降了新的总裁,这样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整个事情彻底没有了转圜的机会。
德州仪器新上任的总裁菲伯一门心思地想要将德州仪器彻底转型为消费电子的集团,张忠谋的建议在他看来是顽固、保守、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是应该废弃的。
二人的想法截然不同,自然会生出矛盾,而且菲伯总裁上任以后,任用一些支持转型的人才,整个集团的风向都在发生改变。
以前的张忠谋在集团里呼风唤雨,而如今,集团内部人员都知晓张忠谋与集团总裁关系不睦,大家自然都纷纷倒向了集团总裁那边。
今时不同往日,人情凉薄在此刻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的张忠谋也渐渐生出了想要离开德州仪器的想法。
张忠谋在德州仪器待着特别不顺心,于是便开始琢磨自己下一步的去处。
想来想去,张忠谋突然想起了台湾行政院的院长张运璇,曾经给他发过一封邮件,邀请他到台湾任职,只不过,当时的张忠谋并没有答应,因为他觉得台湾比较落后,市场也很小,发展空间很受限。
当年张忠谋第一次到台湾是1968年,当时他是为德州仪器来亚洲考察建立分厂才来的台湾,毕竟在亚洲建立分厂成本相对要低廉很多。
当时接待张忠谋的人便是当时台湾“行政院”的院长张运璇,两人相谈甚欢一见如故,虽然当时的台湾比较落后,但是张运璇还是十分热情的像接待上宾一样款待张忠谋的到来,并且希望他可以在台湾多待几天。
张忠谋当时对台湾并没有过多的好感,因为相比日本、英国、法国这些国家,台湾的发展以及认知都很落后。
张忠谋虽然当时并没有选择在台湾建立分厂,但是却与张运璇等人成为了朋友,当时台湾的张运璇、李国鼎等人去德州仪器参观考察时,张忠谋亲自接待了他们。
在1982年时,张运璇特意写了一份邮件,在邮件中诚恳地邀请张忠谋能够到台湾担任工研院的院长。
当时德州仪器虽然已经开始面临转型了,只是张忠谋对德州仪器仍然抱有希望,所以他婉言谢绝了张运璇的邀请。
如今,德州仪器已经全面转型,新任的总裁也是个难啃的骨头,根本没把张忠谋放在眼里,张忠谋在德州仪器做得越来越不顺畅,所以才想起台湾这条后路。
他本想再去台湾考察一下再做决定,然而就在这时,台湾的“行政院长”俞国华再次找上了张忠谋,希望他可以来台湾担任工研院院长的职务。
面对台湾的盛情邀请,张忠谋此时的心境与几年前可大不一样了,因为他当时在德州仪器待得特别憋屈,此时正好可以换换环境,所以,也没有太在意薪水的问题,便答应了台湾的邀请。
张忠谋觉得或许到台湾会有新的机会,没准还能有好的发展呢?
张忠谋早年间为德州仪器效力时,便早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所以台湾给他开多少薪水他也不在意了。
台湾当局收到张忠谋的回复后,十分激动,他们没想到张忠谋竟然会答应得如此痛快,曾经半导体霸主的领导人张忠谋就这样被“忽悠”到台湾,从此开始了他的后半生创业生涯。
台湾当局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把张忠谋请到了台湾,否则台湾的半导体行业怎么可能会发展得如此之快呢?
在台湾成为了芯片之王
回到台湾后的张忠谋,担任了工研院的院长,在台湾任职不久的张忠谋很快又萌发了一个想法,他觉得自己既然能够统领德州仪器成为世界半导体的霸主,那么他也一定有能力再重新创造另外一个世界半导体霸主。
于是1987年时,张忠谋再度复出,决心创办一个半导体公司,并且还要让这个半导体公司一直繁荣下去成为世界半导体的霸主。
当时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几乎没有任何基础,而且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张忠谋硬是咬牙坚持下来,他从全球招募大量的人才加入他的团队,他在创业期间还去考察了全球的半导体公司。
在考察完之后,张忠谋觉得他的公司不能只局限于设计和制造,这样的话,根本无法与那些资历老、规模大的半导体公司竞争。
不如推陈出新,只从事芯片制造和封装测试,这样竞争压力小,也可以迅速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争得一席之地。
就这样,张忠谋创立了台积电公司,成为了全球首家制造芯片的公司。
张忠谋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台积电的发展中,很快台积电在张忠谋的带领下渐渐地在业内站稳了脚跟。
张忠谋靠着多年丰富的从业经验,以及他在业内丰富的人脉资源很快就为台积电拉来了不少客户,为了能够让台积电快速发展,占领全球的市场,张忠谋特意找了当时英特尔刚上任的总裁格鲁夫。
张忠谋当时还在德州仪器时,曾与格鲁夫的交情十分不错,为了能够借助格鲁夫的影响力,张忠谋特意前往美国邀请格鲁夫来台积电考察指导。
好在格鲁夫十分给面子,于是便来到了台积电考察,并且还很诚恳地给张忠谋提了不少建议,不管是在产品方面还是流程方面的缺陷,格鲁夫都一点一滴的指出,并且还让张忠谋一一记录下来。
有了格鲁夫的帮忙,张忠谋带领团队日以继夜地开始修改台积电的缺陷,最终都按照格鲁夫给出的国际标准来进行完善。
完善后的台积电,最终获得了英特尔的认可和订单,英特尔的合作订单如同活招牌一般,迅速带动了台积电的发展。
台积电也渐渐地被全球的半导体行业所熟知,只不过,当时很多半导体行业没有预料到台积电的发展会如此之快。
越来越多的订单交给了台积电,张忠谋和他的团队接订单接到手软,台积电也开启了飞速发展的模式,没过几年,变成了了台湾最赚钱的公司。
张忠谋创办了自己的半导体王国,不仅把台湾这片半导体的荒漠地区变成了绿洲,还改变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格局,创造出了新型的晶圆代工业和无晶圆设计业两个世界级新产业,彻底让台积电成为了行业内的翘楚。
台积电的巨大成功也使得张忠谋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芯片之王”,他不仅名利双收,同时还带动了台湾的整体经济。
张忠谋的一生都在专注半导体的事业,台积电的巨大成功就是他这一生最好的回报。
张忠谋在2018年离任,将台积电交给了他一手培养的接班人,然而没过几年,美国为了掌控全球的半导体产业,于是便要求台积电、英特尔、三星等全球顶尖的一些半导体供应链的企业向美国提交他们集团的商业机密,并且为期是45天,如果45天之内不上交的话,后果自负。
这样赤裸裸的公然索要商业机密的行为,竟然被美国称之为是缓解全球芯片危机。
当时的张忠谋虽然已经离任台积电,但是面对美国如此丑恶的嘴脸,张忠谋还是选择出面公然指责美国的所作所为。
张忠谋在面对公开媒体时表示,美国向台积电索要机密数据,完全是为了控制这些芯片的代工企业,这样美国就可以在全球的半导体领域中树立自己的地位与威信——什么解决全球芯片危机,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然而仅凭张忠谋的一己之力如何能与美国政府相抗衡呢,台湾当局如同是美国的走狗一般,对美国政府无有不依。
张忠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手创立的台积电就这样掉入了美国的陷进之中。
如今美国独占芯片发展的领域,大部分的芯片公司都还是被美国所控制着,如今的华为5G没有芯片,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企业帮华为代工,所以才会陷入这样尴尬的局面。
如今我国要想赶超美国,只能靠自主研发,早日实现自主制造芯片,这样的话,即便美国掌控了全球的代工企业,他也永远无法掌控中国的芯片技术。
参考文献:
《东方企业家》2003年07期
《通信世界》 2021年21期
《世界知识》 2021年13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