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单向的喜欢也不介意(能表白一次真我就少戴一次假面)

即使是单向的喜欢也不介意(能表白一次真我就少戴一次假面)(1)

十六年前,许知远出版了一本书叫《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十六年前的我们,在小学一年里或者二年级学着写汉子,背乘法口诀。那个年代自有那个年代的好处,九零后也是神奇的一代,无知无觉中经历着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位走过80年代的中青年会这样回忆崔健“走在大街上,我突然被击倒了”而另一位青年激动的睡不着觉,只想大声的询问“你们知道李敖吗?”

许知远,1976年生,而今应该是在四十岁左右,十六年前也就是他二十三四岁左右的时候写的这本随笔集,纵然这部作品不够成熟,但是里面包含了一个年轻人可能出现的一切情绪,忧伤,激情,迷惘,愤怒,自怜,颓废,还有对光辉未来的极度渴望。

若不是韩寒,我便不知有许知远,若不是许知远,我便不知有李敖。

六年之前作家许知远在其发表于《亚洲周刊》的文章中指出,对韩寒的过度追捧,暴露出了这个时代的愚蠢、脆弱与怯懦,“韩寒的胜利,是庸众的胜利,是民族的失败”。此文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这个言论自由的时代,谁说什么都无关紧要。

起初我抛弃郭敬明作品之后喜欢上韩寒写作风格,有个重要因素就是,韩寒总是幽默又直白的说一些真话。其实当时文章之中许知远并未批评韩寒,说的是普通民众,他指出为什么普通民众自己不发声非要等着韩寒说话才一呼百应。

再说李敖,许知远在此书第一篇文章之中就讲李敖,说16岁的他初读李敖《十三年和十三个月》时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

出于好奇,我也搜出这篇超长的文章,一口气读完便已深夜。感慨良多,估计是小学时候语文没学好,如今心情一激动只能说感慨良多。

李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27岁,他上过大学,当过兵,在日月潭边租的狭窄的小屋中过着贫困不堪的生活,但是他依旧笑着,怀着对中国社会弊病深深的忧虑和对于个人未来生活的憧憬。

他讲真正感人的从来不是思想,而是年轻时的勇气。

能少做一分懦夫,就多充一分勇士,能表白一次真我,就少戴一次假面,如果与覆巢同下,希望自己不是一个太狼狈的坏蛋,如果置身釜低希望自己不做租肉。

整整一代人被崔健一声一无所有就给击倒了,读《十三年和十三月》的读者大部分是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一个初二的小朋友站在书摊旁边读完它,一个高一肄业的少年在金门战地看完它,一个年轻人‘激动的连饭都吃不下,含着泪又读了一遍’,一个台大医学院的学生激动的整夜睡不着……

不管是李敖还是崔健,他们都老了,那个年代的记忆我们没经历过固然不能感同身受。

可是年轻人的勇气该永远都在,不敢妄言同龄的青年没有勇气,至少希望我们年轻的时候有自己的想法和梦想,有自己的判断和决定。有自己的坚守和固执,有自己的追求和底线。

70后的青年,80后的青年,而我们90后的青年……

空闲时间我还是想选择做一些不求回报的事,学习各种方法手段,耗费精力时间来投入,从引用到原创,从断章取义到深入解读,希望能有所改变。

引用可能是通往伟大的简捷途径。

而周围的人群,可能通过引用的这些只言片语而意识到世界远比我们生活的周遭环境辽阔壮观的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