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几大故事(包拯34)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北宋名臣,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包拯的几大故事?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包拯的几大故事(包拯34)

包拯的几大故事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知谏院。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佑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龙图”。嘉佑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刚正不阿、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 包公”之名。其事迹被后人改编为小说、戏剧,令其清官包公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

(一)

公元1052年3月,包拯升任龙图阁直学士,同时被任命为河北路都转运使。7月,改任高阳关路都部署(主管军事)兼安抚使(处理边疆问题)、瀛州知州。瀛州就是现在的河间。

应该说,朝廷这一任命,是经过认真考虑的。早在1045年,包拯曾奉仁宗之命,出使辽国,不仅出色地完成任务,而且对宋辽形势有了更深了解,多次对外交、边防问题提出建议,他在军事方面颇有研究。而河间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河间地处青州、冀州与幽州、平州之间,各代兵家进攻,无论从北向南,还是从南向北,争夺河间都具有决定性意义。

包拯就任时,正值河间一带严重夏涝,居民流亡未复,然而瀛州当时为宋朝的边关要冲,地处宋辽前线的瀛州为准备战事,屯集了许多军队,送往迎来的招待费用也大幅增加,行政支出很大。包拯很快发现瀛州的公用经费严重超支,朝廷核准并拨付的费用标准是每年两千贯,所有开支均应列在其中,包拯亲自计算了前任知州三年的支出,平均每年一万一千贯。

当时,即使精打细算,紧缩开支,每年至少也要六千贯,仍有四千贯的缺口。古代弥补经费不足的办法有两条:一是向百姓摊派,二是官府经商。

但包拯觉得这两条都不合理,连年灾荒,老百姓的日子已经非常难过了,岂能忍心再增加他们的负担,包拯再三思虑,写了奏本《论瀛州公用》,包拯指出,瀛州等地水灾频繁、民众困苦,百姓为国防作出了重大牺牲,希望朝廷特赐,在财政统筹时给予解决,不能再增加当地百姓负担。时隔千年,人们在这篇饱含深情的奏疏中,仍能感受到包拯在为国为民着想的情怀。

包拯发现,由于宋、辽和平通好,两国百姓往来频繁,出现了杂居现象,甚至高阳关路下属的一些州县衙署内的杂役,居然有辽国户籍的汉人担任。这很容易造成官府的一些公事泄露。包拯上书《请选雄州并高阳关吏》,要求县令呵通判呵驻泊都监呵,任命必须慎用,应选拔“有才略及武艺之人”,庶免败事。

包拯在河间期间,在加强军事情报工作,改变行政经费来源,减轻百姓税负等方面做了许多好事。

(二)

包拯于河间,民间也流传着不少故事。

传说,包拯轻骑简从,来到河间上任的,旧巾布裳,骑一头小毛驴,只带一个随从。进了瀛州城,找了家酒馆,筛了几碗酒,打算歇息片刻。店家见包拯读书人打扮,就和他聊了起来。包拯从店家那里得知,当地的监酒加价卖酒,卖法贪赃,“造诸般酒,香桂金波留自饮,酿成薄酒送官家。每常酒一升三十文,卖与百姓军人。”包拯遂乔装买酒人,就去监酒那核察,果如店家所言,包拯不恕,将二人监贮。

包公于河间期间,还有一个类似神话的传说。讲有一只鹊鸟,衔纸钱向老包哀鸣告状,原来有个卖鱼人在瀛州城外同福寺的大松树上,将鹊鸟的两只雏鸟用小绳绑于巢中,准备肥大了之后饱饱口福。老包调查清楚后,解脱了鹊雏,责备了卖鱼人。故事虽荒诞不经,但却反映了历代人民对包拯的喜爱和崇敬。

(三)

包拯在河间任职大概一年的时间。后因大儿子包繶去世返乡料理丧事,后改任他职。

包拯从39岁初入官场到64岁辞世,包拯一生廉洁奉公,不畏权贵,朝中无论是宰相首辅,还是小吏宦官,凡是作奸犯科,影响朝廷律法,影响百姓生计的,他都大胆弹劾,从不屈服。以铮铮铁骨一身对抗朝廷的恶势力。

包拯走马上任的第一站是天长县的知县,到任的第一天遇到了牛舌案,他的断案如神也是从这里传播出去的。

不久后,他晋升到端州知府,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也在这片土地留下了青天的美名。

包拯在河间任职时,他年仅二十余岁的包繶突然病亡,包拯伤心极了,家里只剩下老妻少媳,没人照顾,故而包拯要求调离河间,到离家乡近一点的地方工作。朝廷调包拯去了杨州。不久又转其故乡庐州(今合肥)任知州。

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十二月,包拯权知开封。规定,大门正开,凡是告状之人,均可以直接见官,面陈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拦刁难。开封乃京城,案件繁多,关系复杂,包拯凡遇疑难讼狱,必多方访察,务得真情,锄豪强,罪奸枉,奖节义,伸冤屈,一介不取,铁面无私,一时开封大治。包拯最后官至三司使,枢密副使。殁后,谥孝肃,归葬今合肥东郊大兴集。包公生前有言,“后世子孙任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即不肖孙子,不得人墓。

包拯的孙子包绶,8岁的时封包绶为太常寺太祝一职,包绶同包拯一样,清廉为官,治理清明,仕途明朗,不辱家门。只可惜,英年早逝。

《嘉靖河间府志》载,包拯“立朝刚毅,贵戚为之欽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当时“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侍制。”侍制为学士的美称。

(四)

包拯一生为官,以清正廉明著称,广受民众尊重。为了缅怀他,许多地方建起包公祠。从瀛州离任后,高阳关路的百姓也曾修建包公祠,纪念其功绩。

一座在河间,名为“包孝肃祠”,供奉瞻仰。位于河间城西北角(今河间市区糖烟酒批发市场院内),建祠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十四年,包公祠坍塌,又迁城隍庙重建。后祠久毁废。

另一座包公祠在沧州,据《沧县志》记载,最初坐落在小南门内(今盐百南门购物中心的西北侧),后来多次移置重修,至民国初年依然完好,至1981年方才拆除。

据说,过去包公祠内有一只包公轿,是包拯在河间为官期间使用的。在他离任后,沧州的官吏和百姓为了怀念他,将这只轿子留存下来。从此以后,沧州凡是有新官上任的,都要先坐一次包公轿,以表示对包公的敬仰与效仿。宋朝以来,包公轿在沧州包公祠中安然度过了两百年的春秋。后来,日军侵入沧城后,此轿被日伪军劈做柴火,令人浩叹。

包公祠早已荡然无存,但沧州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位清正廉明的包龙图,那位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大清官“包青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