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1)

郑哥是个地图爱好者,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在在网上淘地图。淘地图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昨天竟然淘到了一个非常厉害的,具有重量级影响力的河南地图。这就是1655年荷兰地图学家Joan Blaeu制作的中国地图集。里边有一副河南地图,我们地图的精确程度远超同期国内的地图。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2)

在这幅地图上较为详细的描述了当时河南省的行政区划、山川、河流、湖泊、主要城市等信息,还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当时的士大夫出来为大家站台,做形象大使。就是这两位: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3)

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河南北部的边界,当时的河南真的就在黄河以南,除了怀庆府、卫辉府和彰德府,基本上都在黄河以南了。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4)

在河南中西部,汝河上游竟然有一个大湖赫然在图!在这幅地图上,这是当时河南省最大的一个湖泊。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5)

这个湖泊和西边的伊水有山峰相隔,位于当时的汝州与河南府(今洛阳市)的交界地带,周围有群山环抱,呈不规则的多边形。在湖泊的东南角,有河道蜿蜒而行,流入下游的汝河。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6)

这个湖泊的体量还是比较大的,在这套地图的全国图里边,也非常清晰的标示了它 的位置。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7)

但是问题来了,这么大的一个湖泊,在河南的历史上却鲜有记载。它究竟在今天的哪里?为何消失了?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8)

根据上图的位置,我们就照一张用现代地图套出来的明代地图,对比一下看看。看能否找出一些答案。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9)

上图是当时汝州的政区图,和荷兰版的虽然存在一些出入,但是山川河流的位置基本上还是一致的。以下是湖泊区域的放大图。在这张地图上能够看出伊河还是保留了历史的流向但是汝河上游的变化还是挺大的。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10)

1、明代大湖是否为陆浑水库?

这个大湖的位置显然不是现在陆浑水库的位置,根据明代地图标示显然应该是在陆浑水库的东边。陆浑水库在古代被称为陆浑峡谷,又称为陆浑关。位于古老的伊河中游,被东边的凤凰山和西边的陆浑岭环抱。在春秋时期,位于西北瓜州的陆浑戎迁居于此,此地由此得名。陆浑峡谷濒临伊水,周围为大山夹抱,此地直到1965年才被修建为水库。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11)

2.明代汝阳被称为伊阳,是否存在伊河改道?

但是如今的汝阳在明代被称为伊阳,这本身就一个谜团。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地名都是和周边的山川河流有关的,特别是带“阳”的地名,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如今的伊河还是原来的伊水,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12)

经过查询有关史料,汝阳县原名“伊阳县”。该县治在伊水上游,因为是在伊水之阳因而得名伊阳。五代时,将陆浑县并入伊阳县,伊阳县治所沿伊河向下迁到前陆浑县城,开始管辖汝阳县地域西部。元朝至正三年,撤伊阳县,其地入嵩州。明朝宪宗成化十二年,今在汝阳盆地汝河北岸原故县镇基础上扩建为县城,取名伊阳县。1959年,因伊阳县之名与其伊水方位不符,且与“宜阳”谐音,易名为“汝阳县”。

如此看来“汝阳”和“伊阳”名字变迁并不是因为伊河流向发生变化。

3.明代大湖是否为上古的“汝海”?

从航拍的地形图上看汝阳县周边,一个典型的犁铧状的三角形盆地沉浸在豫西一片崇山峻岭之中。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13)

汝阳盆地呈V字型分布,盆地峡口位于汝阳县城东北的武湾村。北汝河在云蒙山和紫罗山之间穿行而过。云蒙山和紫罗山之间的隘口并不是天然形成的。在上古时期,在汝阳附近是一片烟波浩淼的海域,叫汝海。汝海是汝州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14)

在很多的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都有出现,如《文选·枚乘》:客曰:"既登景夷之台,南望荆山,北望汝海 。"李善注:郭璞《山海经》注曰:汝水出鲁阳山东,北入淮海。汝称海,大言之也。但是汝海只是上古的水域,在大禹治水的时候,“禹疏九河,灌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在汝州、汝阳、嵩县、伊川等地,如今仍然广泛流传着"打开龙门口,撤干汝阳江"的民谚。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15)

讲述的就是大禹治水过程中,在汝颍伊洛流域,劈开龙门山之“辟伊阙”,结束了伊河属于汝河流域的历史,决开紫罗山之“决汝”,结束了汝海的历史,增加了大量肥沃的良田,禹成为百姓心目中的神,称大禹。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16)

作为大湖的汝海已经结束于后大禹时代,之后的汝海就被代指汝州,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曰:汝海:唐代汝州别称。唐李白《题元丹邱颍阳山居》诗序:南瞻鹿台,极目汝海,说的都是汝州或者汝河流域。

4.明代大湖是否为上古的“广成泽”?

既然这个明代大湖不是陆浑水库也不是汝海,我们的目光在地图上看到了一个地名Yunmeng M.,这应该是“云蒙山”,大湖的位置显然在云蒙山的北方。

汝州在东周时期为王畿之地,秦属三川郡,西汉置梁县,隋设汝州,明成化六年升为直隶州,1913年改为临汝县,1988年撤县建汝州市。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 春,大诗人李白自洛阳经临汝云襄阳,写《离彭婆值雨投临汝》五言律诗一首。后又著《夏日与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一文 。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17)

在汝州西北临汝镇的大地上,赫然有着一汪蓝色的湖泊,名字叫涧山口水库。西临高耸的狼皋山,南边有汝河流过,狼皋山的一条余脉在水库南边形成一道岗岭。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18)

如果俯瞰整个汝州地形,你会发现整个汝州市北靠巍巍嵩山,南依茫茫伏牛,西邻古都洛阳,东望黄淮平原,北汝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形成了“两山夹一川,汝河贯中间”的独特地形两山就是北部的嵩箕山脉和南部的伏牛山脉东端,又称为“北梁山(现大峪山区)南霍山(现岘山)”;一川就是两山之间汝河两岸的冲积地带,历史上称为“汝川”。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19)

汝州市北方的平原之上,有一座孤山漂浮在原野之上,这就是崆峒山因传说上古时期的广成子在此山上修道成仙,轩辕黄帝曾问道于此而闻名遐迩。原来的崆峒山本就是一座面朝大湖面的名山,“崆峒烟雨”是古代汝州八景之一。元代汝州籍诗人张政有诗云:

一片空朦晓欲流,许多岚翠拥峰头。

尚留王气瞻銮驾,无数仙城幻石楼。

缥渺浑疑蓬莱景,萧疏恍入洞庭秋。

山中谁系苍生望,愿作甘霖遍九州。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20)

这座大湖就是广成泽,大概是因为广成子在此修炼,湖以人名,故曰“广成泽”。据明正德《汝州志·山川》:“广成泽,一名黄陂,在州西四十里。周围百里,汉为广成苑,地有灌溉之利。”则古广成泽的范畴远大于今涧山口水库,按上述正德《汝州志》“广成泽,一名黄陂,在州西四十里,周围百里”则古广成泽可辐射至内阜镇、陶营镇东缘。当时,这里河水荡漾,湖泊连片,芦苇摇曳,水草丛生,隼鸟翱翔。泽内几乎没有村庄,不能耕田,但可渔猎。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21)

汉明帝、安帝、桓帝、灵帝曾多次在此打猎游玩。东汉大儒马融曾数次来到广成泽,详察风情。元初二年,也就是公元115年,他在献给汉安帝的《广成颂》中写道:“神泉侧出,丹水涅池,怪石浮磬,耀焜于其陂………“金山、石林、殷起乎其中”,“其植物则去玄林包竹,藩陵蔽京,珍林嘉树,建木丛生”。树有椿、柏、柳、枫、杨;鸟有鸥、鹭、鸳、鸬;鱼有鲂、鲤、魦、鳊;兽有虎、熊、豹、狼等上百种,它们遨游于秀山丽水之际,出没于深谷幽林之间,虎啸狼嚎,鹿鸣鸟唱,溪水弹琴,熊嘶獐咬,构成了一幅自由和谐,充满生机的天然画卷。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22)

隋炀帝杨广闻得广成泽既是“周回百里,水草丛生”的好牧场,又有“神泉侧出”、“春日桃园”、“崆峒烟雨”、“龙泉夜月”等自然景观,随即派遣马牧在此设立牧场,一时间牧马业发展很快。据说有一种“出汗如血,踏石能烂”的名马,便是此地的特产。随着历史的变迁,这里变成了一条河流,人称黄牛涧,发源于伏牛山的支脉玉皇山,远处和秦岭相连,每逢雨季,山洪暴发,如牛犊一样无拘无束地奔腾吼叫,水里夹杂着黄土、泥沙,起伏似黄牛一般,淹没大片土地和庄园,人们称之为“牤牛犊水”,后改为黄牛涧。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这里修筑了广成泽水库,两岸人民利用水库使万亩良田旱涝保收,这条横冲直撞的祸害河流成了为人类造福的平湖。

5.关于明代大湖的其他疑团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23)

现在我们再次回到这幅地图之上,我们能够看到地图上湖区标识的Quang chung L.是不是“广成湖(泽)”的英语标识呢?但是这个湖区的范围是不是有点太大了?图上两次出现的 Y yang 是哪里?这个大湖被四面环山包围,究竟是作者的粗疏?还是当时发生了什么不被后代记载的短期的地理变迁?所有的这些有待大家去发现、去解密。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24)

如果您对这幅地图感兴趣,可以通过站内私信郑哥,郑哥将为您分享原版大图。具体方法,通过站内私信“大湖”两字给郑哥。

河南考古最佳地点(明代河南第一大湖神秘消失)(2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