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前的笔友(那个年代有一种纯真叫)

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春潮涌动,新鲜事物层出不穷。那时有一种纯真,一种风尚叫“笔友”。

23年前的笔友(那个年代有一种纯真叫)(1)

这可能真的会让现在不知“写信”为何物的90后、00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其实所谓的“笔友”,就是两个不相识的少男少女,通过写信的方式交朋友。有点类似于当下的“网友”,只不过以前是通过写信,现在是通过网络罢了。

但明显区别的一点在于,那时交笔友,始于纯真,始于对才华的倾慕。比如在报刊或杂志,看到了对方发表的文章(散文、诗歌等),便通过上面的地址写信给对方,表达对对方才华的欣赏与倾慕,提出交笔友的愿望。

23年前的笔友(那个年代有一种纯真叫)(2)

可能那时也会有青春对异性的朦胧,但决不象现在交网友,有那么目的明显的异性强烈倾向,且现在交网友,多始于颜值或金钱,而非那时的才华。

那时打开国门不久,各种思潮涌动,但在奋斗的年代,物质还相对贫乏,信息也比较落后,尚未进入电子科技时代,报刊杂志都非常少,手机尚未问世,连电话都还是家庭稀有品。两地的人们联络方式还主要靠写信,光邮寄路上,至少也要三四天,外省时间更长, 颇有点“家书抵万金”的味道。

不象现在,“一机在手,知达全球。”彼此无论多远,打手机或发微信就随时可以联系上。

所以,那个年代的少男少女,视野、知识面什么的,真远远不如现在的少男少女。加上大多家里钱不多,娱乐交际渠道与方式都少得可怜。

但毕竟青春期是最朝气、最活跃的,而那时文学是很有地位、很时尚的,能写一手好文章,尤其是一个少男,就极容易收获大片掌声,甚至不少情窦初开少女暗藏心底的倾慕。

23年前的笔友(那个年代有一种纯真叫)(3)

可那时年代纯真,少男少女也很纯真,哪怕同班男女同学在路上偶遇,都不好意思打招呼甚至还脸红低头。

因此,交笔友就那样不知不觉成了时尚,风靡全国。

记得高一、高三时,我先后在所在的地级市日报、全国性的杂志«中学生博览»发表了文章。那时发表文章是很困难的,一是审稿非常苛严,二是连投稿都要拿方格信笺,逐字逐句认真、工整抄好,再拿到邮局寄去投稿。不象现在,键盘一顿快敲,发个邮件就OK了。

文章能发表,那种愉悦是难以言表的,老师在班里狠狠地表扬了一番。很快我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来信,我记得有内蒙古赤峰市的,有浙江的,当然还是广东本省的居多。

那时收到信,是一件非常开心事,如果信收得多,也是在同学间长脸的事。所以谁课间被班中派信员念到姓名,脸上都会油然扬起了发自内心的喜悦。

一开始,我对每封信都非常认真的回了,但毕竟学习任务紧,考大学还是那个时候最大的目标,所以后来不得不非常不舍地筛选过滤,只保留了三个笔友,一个是浙江的,还给我寄了相片,挺漂亮可爱的一个少女,我还记得她名字叫依依,另外一个是本市叫阿莲的女孩,还有一个却记不起名字了。

23年前的笔友(那个年代有一种纯真叫)(4)

那时候,收到的信,女孩子一是会非常用心地选取精美的薛涛笺,二是多会非常有心思的折叠成各种各样非常美的形状。既体现着女孩子细腻的心思,也体现着她们对交笔友的重视与认真。

至于信中说什么,其实具体也真不记得了,但好象多数都是自己学习及一些心里感受感触吧,当然“少年不识愁滋味却强作愁绪”也是有的,却真的没有涉及男女间敏感的界限。

那时真的很单纯,相互间很真挚很纯真地通过信件相互理解、相互鼓励、相互吸引,也许内心会泛起异性的朦胧涟漪,但真的连半个字也没有涉及。

后来,随着上大学,时代的变迁,加上各自的成长,慢慢彼此通信就少了,直至最终失去了联系。

岁月匆匆,一晃眼自己已到中年。但那段笔友的岁月,却始终印记在我的心里,芬芳依旧,美好如初。

那些纯真的信,就象一束束明亮而温暖的光,陪伴我走过了那段寒窗苦读的日子,带给了纯真的我予无限的色彩、美好与温暖!

怀念那年,怀念纯真!

感谢青葱岁月,感谢那些纯真的笔友!祝愿她们依然幸福而美好!

23年前的笔友(那个年代有一种纯真叫)(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