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秋节有关并含有诗意的主题(在汉字中一同赏月吧)
文 / 孟琢 南书
“自古中秋月最明,凉风届候夜弥清”,又要到中秋佳节了,明月当空,万里同期,或团圆相会,或垂泪思乡,多少难言的情愫都遥寄与明月相知。在这个牵动无数情思的日子里,我们在抬头望月、把酒言欢的闲暇,也可以深入到古老的汉字中,感受古人造字时心中的那轮明月。
《说文》:“月,阙也,太阴之精,象形。”月是典型的象形字,古文字形就是一牙弯月的样子,和圆形的“日”相区别。在古人造字时,选取了月牙弯缺的特点。在诗词中,诗人们多喜欢月亮圆满皎洁的形象。无论是太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还是刘禹锡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月亮都是圆满无缺的。但实际上,就像无常的人生一样,缺憾才是月的常态。纳兰性德有一句词:“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道破了月的实质,也给我们平添了如许感慨。
月,是夜晚的象征。因此,甲骨文中的夕和月写作同一个字。《说文》:“夕,莫也。从月半见。”小篆中的夕是半个月亮的形状,明月初升,正是夕阳西下的暮色之时。“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这一个个难眠的夜晚,正须有月色相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的圆缺变化,不仅是心绪沉浮的象征,更是时间的记录与标尺。所谓“晦朔乃取于盈阙,寒暑盖资其往来”,我们不仅用“月”来表示一年中的十二个月,月初、十五、月末的日子,也用从月的字来表示:
《说文》:“朔,月一日始苏也。”《释名》:“朔,月初之名也。”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之后月亮由亏到盈,到十五最圆,再由盈到亏。所谓始苏,就是月亮刚刚“苏醒”,息而复生。
当月亮和地球、太阳之间成一条直线时,就会发生日食。中国古人很早就把“朔”和日食联系在一起。《诗·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记载十月朔日辛卯这天的日食天候,在《左传》中,更频繁出现某月朔日有食之的记载。
在古汉语里,“望”用来记录满月这一月相。《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农历十五或十六日,地球上看到的是月亮的受光面,此时日月分别在地球两边,仿佛遥遥相望,故名为“望”。有趣的是,望是满月,也可指饱满的样子。《庄子·德充符》:“无聚禄以望人之腹。”成玄英:“腹满则饱,犹月满为望,故以拟之。”庄子的这个譬喻实在腹黑,中秋美餐之余,低头看看你的肚子,有没有鼓成一轮明月呢?
“望”亦为远眺之名,《玉篇》:“望,远视也”。远望需要垫脚,《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跷起脚望,形象地体现出望的特点。在月明之夜,那一轮皎洁正是我们遥望的对象。无论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都是望月中的诗情与相思。在古文字中,望的字形就象一个人抬头注目、远望明月之形。看来,那月夜中遥望的身影、清幽光影下微渺的情思,一直能追溯到造字的先民啊。
在汉字中,表示月相的字还有朏、霸、恒、晦等。霸(pò)读为魄,在很多文献中就写作“魄”。《说文》:“霸,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指每月初始见的月亮(表示“霸主”的意思实际上是“伯”的借字)。朏(fěi)是夏历的每月初三,月方出,未为盛明,《说文》:“朏,月未盛之明。”恒(gèng)表示月相,是上弦月的意思。《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古人用上弦月的比喻祝福生机勃勃,永远上进,充满希望。晦则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说文》曰:“晦,月尽也。”在这一天,月亮的光线被地球挡住了,人们看不见月亮。伴随着月亮的阴晴圆缺,时间之流周而复始,从不止息。因此,“期”也是从月的。《说文》:“期,会也。”其特点在于循环,无论走得多远,都有回归的一日。经历一月叫做期月,经历一年叫做期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时间的运转中,明月不变,变化的只是我们而已。
月亮不仅代表时光流转,更是光明的象征。月光皎洁璀璨,却又不夺目耀眼,不知吸引了多少痴情人的目光。在汉字中,明、朗都是从月的:
甲骨文中,明从日从月,表示明亮之义。到了金文、小篆,字形左边的日或写作囧,囧是窗户之形,月光从窗户中穿过,故有照亮、明亮之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正描绘出月光透过窗户,洒落到床前的情景。“霜”的比喻不仅有视觉上的明亮之感,还有触觉上的清冷之感。
月与明息息相关,因此,明月成为了中国人最熟悉的文学意象。它是诗人遥寄衷肠的媒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好友之间万里悬隔,唯以明月传达心意。它是孤独中的心灵伴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与美酒,已然成了诗人的身份标志。它也是历史中的时光之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在我们与古人之间,月亮是永恒的见证者。
朗亦从月,《说文》:“朗,明也。”徐锴《说文系传》:“月之明为朗,故古乐府有《朗月行》。”南朝诗人鲍照有《代朗月行》一诗,其中又“朗月出东山,照我绮窗前”的句子,而最著名的莫过于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白玉盘和瑶台镜都是明亮的意象,正与“朗月行”相符。
在无云的夜晚,月光清朗明澈,但到了迷雾之中,月光又是朦胧幽隐的。朦、胧这两个字都从月,《说文新附》:“朦,月朦胧也。胧,朦胧也。”徐昌图《临江仙》:“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辛弃疾《添字浣溪沙》:“酒面低迷翠被重,黄昏院落月朦胧。”夤夜饮酒,不一定非要朗月当空,朦胧的月色配上醇厚的佳酿,那种惝恍迷离的滋味,也令人神醉不已。
明月是孤独的,它是夜的精灵,边缘于白昼的喧嚣之外。因此,月光往往与闲适、自由密不可分。在繁体字中,闲适的闲写作“閒”:
在古代,“闲”和空间的“间”是一个字。它的本义是缝隙,《说文》:“閒,隙也。从门从月。”徐锴:“夫门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閒隙也。”夜晚月光从门缝中射入,表示缝隙之义。空间的缝隙与时间的间隔相通,因此也表示空闲、悠闲之义。
这个字很美!在金文中,明月悬挂于上,两扇门若开若合,我们似乎能听见月下推门的声音,瞥见垂落下的缕缕月光。其实,月光、空闲、自在,这些感受都是相通的。陆机有一首《拟明月皎夜光诗》,诗中说“朗月照闲房,蟋蟀吟户庭”。“闲房”是无人居住的房屋,与明朗的月光形成对照,愈发寂寥。但你细细品味,空闲的房屋和空灵的月光,难道不是无声相契的吗?
还有我们熟悉的《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色如常,竹柏如故,唯有在“闲人”的心灵中,它们才会幻化成“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什么是闲人?汉字给了我们十分隽永的启示:心灵的门封闭不开,生命则沉重不堪;让你的心灵在忙碌奔劳之际,开一扇门缝,容纳一丝月光,你也可以成为自在不羁的“闲人”。
中秋之际,章黄国学祝大家节日快乐,悠闲自在。眼中望月,心中常有月光!
---------------------------------
小贴士
说到月,我们还要知道,汉字中很多表示胖的字,都从月,比如胖啊、肥啊、膘啊、脂啊、肪啊、腴啊……意思很简单,瞧你胖的,胖的跟个月亮似的了!
当然,很多表示瘦的字也从月,比如臞啊、脱啊……意思也很简单,瞧你瘦的,瘦的跟个月牙似的!
咦,为什么月亮既可以表示胖,也可以表示瘦?不是的!这里的月,全部都是肉,古文字中两个字很像,傻傻的分不清楚。所以,那些“经历了瘦瘦到胖胖”的孩子们,不要再幻想了——你们的字形不从月,而是从肉!月有阴晴圆缺,你们没有,你们会一直胖下去的……
---------------------------------
文章作者:
孟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从事训诂学、《说文》学研究,章黄国学主编。
---------------------------------
栏目主持人:
董京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专业博士
---------------------------------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蔡若葵 孙雯
美术编辑:张臻 孙雯 高佳玉
专栏画家: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