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熊大爷手工现包水饺(这位南阳老乡登上了)
南阳 南阳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历史不如安阳悠久,文化不及洛阳深厚,经济没有郑州发达,但南阳却以“南北皆有”的“混血颜值”引人流连。
作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南阳笑看东汉三国天下纷争,坐观黄河长江奔腾入海。
从历史中走出来的南阳,却是一座“甜美”的山城。上承天时润泽,下秉山川恩惠,南阳不负这天时地利——西峡县40万亩的野生猕猴桃和12万亩的人工猕猴桃,让南阳成为“中国猕猴桃之乡”,也让河南成为中国猕猴桃产量排名第2的省份。
同时,苹果、柑橘、大枣、板栗、木瓜等20多种水果;山茱萸、辛夷、杜仲等10多种中药材;松木、杉木、泡桐等多种林木,则为南阳众多县(市)争取到“中国名优特经济林之乡”的美誉。
人杰地灵,如此好山好水,那必然是诞生人才的地方。咱南阳老乡,一出手就是“国家名片”。
国家名片 张仲景
在国家邮政局公布的2022年邮票发行计划中,《张仲景》特种邮票将于2022年7月15日发行。《张仲景》邮票一套3枚,面值分别为1.2元、1.2元、6元。这是医圣张仲景在“国家名片”上的首次亮相,也是首次在一套邮票的发行中完全体现南阳元素。
张仲景何人也?东汉末年分三国,名医可不只华佗一个。要说名医,张仲景必须有姓名。
《医圣》电视剧片段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时至今日,《伤寒杂病论》依然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基础课程之一。
发明饺子 冬至舍药
作为“医圣”的张仲景不仅理论知识强,实践方面也颇具创新意识,饺子就是他发明的,你敢信?
建安年间,张仲景在告老还乡途中看到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一心想要救治他们。
他凭借自己多年从医经验,想到羊肉、辣椒这些热性食物煮汤可以祛寒,于是就把这些材料放在锅里煮熟剁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
他叫弟子在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百姓们吃了之后,果然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于是对张仲景感恩戴德,甚至在过年的时候学着张仲景“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来食用。
广大吃瓜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至今南阳一带仍有“过年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
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功德。
千年补肾名方
千年前张仲景的饺子治了病也暖了人心。千年后,张仲景依然守护着百姓的健康。天地之中,人杰地灵。
医圣张仲景故里南阳,医术、医德、医药在这里传承不息。扎根医圣故里南阳,仲景宛西制药传承仲景品牌、仲景精神,制造现代中药。
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六味药材制成的补肾名方“六味地黄丸”,是仲景宛西制药的主导产品,最早就源自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补肾丸。
仲景牌六味地黄炮制技艺为医圣故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采用浓缩水煎剂型,传承中药传统制备工艺,最大化保留药物有效成分,更符合张仲景经方汤剂的本意。
同时采用超微粉碎、微波干燥、离心选粒等现代制药技术,从原药材到成品,建立全过程质量标准和数字化追溯体系,精制中药,使药物有效成分更稳定、更均一,提升药物疗效。
药材好,药才好。如今,仲景宛西制药在河南、安徽、四川等地建立了道地药材 GAP 种植基地,从选种、育苗、种植、采收、挑选分级到入库实行规范化管理,从源头上保证药材地道、质量稳定。
从一颗中药材到一粒药丸,是对自然和生命的坚守敬畏,也是对现代匠心技术的精益打磨 ,从东汉到今天,张仲景中医文化源远流长。
由深圳大宅门影业公司、
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仲景宛西制药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独家冠名的
大型历史人物剧集《医圣》
于3月3日河南卫视晚间黄金时间
出彩剧场独家播出
悬壶济世 医者仁心
了解医圣张仲景生平
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
锁定《医圣》
不见不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