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度较高耐高温的聚合物(弹性且阻燃的聚合物电解质)
北航李彬JMCA:弹性且阻燃的聚合物电解质
【文章信息】
三聚氰酸三烯丙酯共聚制备的阻燃弹性聚合物电解质
第一作者:张大山
通讯作者:李彬*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研究背景】
与无机固体电解质相比,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由于出色的加工性能、柔韧性以及与电极的良好界面接触,已成为固态锂金属电池中最有前途的锂离子导体之一。尽管大多数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有很高的柔韧性,有利于减少接触界面阻抗,但不能适应锂金属负极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近来,弹性聚合物电解质已经被用来减轻锂金属负极循环中的体积变化,例如由丁腈橡胶(NBR)基体制备的弹性聚合物电解质。然而,其机械强度和离子电导率仍然很低,且NBR基聚合物电解质仍然有燃烧的危险。
【文章简介】
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彬副教授及其合作者,在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发表题为“Triallyl cyanurate copolymerization delivered nonflammable and fast ion conduction elastic polymer electrolyte”的研究论文。
该文章通过引入三聚氰酸三烯丙酯(TAC)作为交联剂,采用硫化丁腈橡胶基体,经过高温固化制备了一种阻燃、弹性和锂离子快速传导的NBR基聚合物电解质(v-NBR/TAC/IL)。电解质表现出了很好的机械性能,拉伸强度达到0.52MPa,断裂伸长率超过160%。而且在交联剂和增塑剂的帮助下,室温下离子电导率高达1.8×10-4 S cm-1。三聚氰酸三烯丙酯的作用如下:
1、 TAC的C=C键与聚合物基体进行交联,起到硫化加速剂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电解质的力学性能;
2、 TAC的三嗪环点燃时会释放惰性阻燃气体,可作为阻燃剂抑制聚合物电解质的燃烧;
3、 TAC的大量电负性氮原子促进锂盐解离,从而加速锂离子的传输。
因此,采用v-NBR/TAC/IL电解质的对称锂电池表现出了长达1500小时的循环,并且组装的LiFePO4全电池也显示出了132.6 mAh g-1的高比容量和250次以上的长循环寿命。
图1. v-NBR/TAC/IL电解质膜的合成示意图和表征。(a)v-NBR/TAC/IL电解质膜合成中的主要物质。(b)v-NBR/TAC/IL电解质膜横截面的SEM图像和相应的C、N、S元素的EDS图谱。(c)NBR、TAC、IL和v-NBR/TAC/IL电解质的FTIR光谱。(d)电解质的的应力-应变曲线。
图2. v-NBR/TAC/IL电解质的阻燃性能。(a)v-NBR/TAC/IL和v-NBR电解质膜的燃烧试验。(b)TAC不同含量的v-NBR/TAC/IL电解质的SET。(c)电解质在空气中的DTG曲线。(d)v-NBR/TAC/IL 电解质的阻燃机理。
图3. v-NBR/TAC/IL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a)电解质的DSC曲线。(b)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c)v-NBR/TAC/IL和v-NBR电解质的7Li NMR光谱。(d)电解质的LSV曲线。(d) 锂离子在v-NBR/TAC/IL电解质中的传导示意图。
图4. 组装的锂对称电池的电化学性能。(a)锂电镀/剥离循环测试,相应的(b)使用v-NBR/TAC/IL电解质的对称电池的EIS图。(c)锂对称电池的倍率性能,相应的(d) 循环后金属锂负极截面SEM。
图5. 组装的Li-LiFeO4全电池电化学性能。(a)全电池在0.5C下的循环性能。(b)充放电电压曲线以及(c)不同倍率下的倍率性能。(d)软包电池在不同状态下的照片。
【文章要点】
通过三聚氰酸三烯丙酯的共同硫化作用,基于硫化丁腈橡胶制备了一种阻燃、弹性和锂离子快速传导的橡胶基聚合物电解质。
所制备的v-NBR/TAC/IL固态电解质具有良好的阻燃性和高的弹性。
此外,该电解质在室温下表现出1.8×10-4 S cm-1的高离子电导率,使用橡胶基电解质的电池既有长期的稳定性,又有高的倍率性能。
鉴于硫化促进剂和功能分子的丰富种类和不同结构,这种共硫化的方法可以用来探索具有阻燃性、耐低温性、耐高温性和亲锂性的功能性橡胶基电解质来用于安全性锂金属电池。
【文章链接】
Triallyl cyanurate copolymerization delivered nonflammable and fast ion conduction elastic polymer electrolyte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2/ta/d2ta06723d
【通讯作者简介】
李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新型电化学储能研究,包括锂硫电池、锂金属电池、锌金属电池等。研发了聚硫正极、金属复合负极和准固态电解质等,揭示了聚硫有机物活性材料的储锂机制,明晰了金属锂在二维层间的沉积行为,阐明了金属阳离子在二维材料层间的扩散传递机制,研究结果为研发新型电化学储能材料提供理论依据。以一作/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包括Adv. Energy mater.,Energy Environ. Sci., Nano Energy, Nano Letters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