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煊终于调进了市广播局)

本文作者陈嘉煊,上海人,自1968年年底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从上海被分配来山西晋东南太行老区工作后,到农村插队当过农民、在基层供销社站柜台干过营业员,后又分別在肉联加工厂当过工人和食‬品公司的办公室干事,前后共十年光景。粉碎“四人帮”之后,作者终于得以进入新闻单位,能够得偿所愿,从事与自已所学专业有关的职业直至退休。

(陈嘉煊终于调进了市广播局)(1)

图为市广播局领导合影。前排左二为本文作者,左三副局长申宽兴,左五副局长顾海水,右一为副总编辑郭永德

我在太行山区的新闻职业生涯

陈嘉煊

  1. 终于调进了市广播事业局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知识分子开始慢慢吃香起来,舆论方面也出现了“解决大学毕业生用非所学”问题的呼吁,此时出现了我长治工作安排的第三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贵人”陆嘉生。【1】

(陈嘉煊终于调进了市广播局)(2)

我生命中的贵人陆嘉生

我认识老陆时,他刚从市属的武乡县调市委通讯组不久,还住在机关宿舍的楼上,条件简陋。 尽管陆1960年就毕业于人大新闻系,比我整整大了八岁,但不知如何,我们俩人一见如故,彼此相处很是融洽,特别是涉及文字,更是有共同语言。

(陈嘉煊终于调进了市广播局)(3)

一段时间,我们用“申双嘉”的笔名在《长治日报》发了多篇小言论,论及“文革”后的拨乱反正、要让人民群众“休养生息”等问题。短言论几乎都是一人一篇撰写的,陆不但出手快,而且抓问题极准,论述精到,比起我的肤浅水平高得多了。熟悉了之后,他开始为我谋划调动之事。

(陈嘉煊终于调进了市广播局)(4)

事前,他嘱咐我先写篇像样的文章,由他想法找人去推荐。我费了些工夫,查了不少资料,写了篇几千字的美学论文《口之于味 有同嗜焉—论<共同美>》。文章是有点“离经叛道”的味道,主要意思是说人们对于艺术欣赏的口味归根到底是有一致性的,犹如对好吃的东西人们都是喜欢的一样。因为马克思经典作家都说过类似的话,比如列宁说过,贝多芬的《热情奏呜曲》很好听,但他不能多听,因为时间有限。当然我们知道贝多芬不是无产阶级作曲家,但他的作品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爱听。马克思也说过,希腊神话作为“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也就是说,不管哪个阶级阶层的人,都愿意欣赏。

(陈嘉煊终于调进了市广播局)(5)

熬夜写作

至于标题“口之于味 有同嗜焉”则是当年毛泽东与人谈话时所说过的,意思也是说在文学欣赏方面,有些东西是共通的。我们以前总过分强调文学艺术的阶级性,导致不能科学地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当然,现在看来这篇文章立论虽有新意,但论据不够充分,文字粗疏。毕竟我进入复旦大学后因“文革”动乱并没修完中文系的全部课程,也根本没有写过毕业论文,如今能炮制出这么一篇还有点样子的东西已属不易了。

(陈嘉煊终于调进了市广播局)(6)

文稿

老陆拿到此文后,向当时的团市委书记秦平刚推荐过,遗憾的是,秦并没有理会,尽管老陆强调说这篇文章长治无人能写得出来,但无济于事。事后,老陆并没有罢手,他决定撇开党政机关,将我往新闻单位调动。他说:“你不要调市委通讯组,也不要去报社,最好去广播局,因为那里一个大学生也没有,如果你能调去,肯定马上是业务骨干。”

(陈嘉煊终于调进了市广播局)(7)

事实证明,老陆的眼光可谓“精准”。经他向广播局竭力推荐,我用一篇学习鲁迅的小文,通过了当时市广播局局长李安成的审查,李同意接收。

接下来,我要办理由食品公司往市广播局调动的手续,要通过市人事局这道关。在当时,显然也不是轻而易举能够越过的。

(陈嘉煊终于调进了市广播局)(8)

说来有趣,我大学毕业十年,当过农民、大队学校教员、供销社营业员、肉联厂工人,可以说工、农、商、学、兵全行除了没有当过兵,其他的行当都干过了。似乎这些年来好像身份是国家干部的印记并不明显,我自己也经常是以基层工人自居,而如今调动工作,居然要去人事局办理手续了。

(陈嘉煊终于调进了市广播局)(9)

人事户口档案

果然,事情并不顺利。

去了人事局,想不到刚开始人家不给办理,说没有调动理由,我说中央不是有精神要解决大学毕业生的用非所学问题么。那位干部说,你在食品公司办公室写材料就已经是学以致用了。无计可施之下,我只好来找他的领导,记得是科长何来旺(后来曾任长治市郊区区长)。很巧,这位科长是晋城人,他挺同情我,交谈中得知他竟然与我岳父有师生之谊。

原来我岳父曾在山西农学院(地址在晋中太谷县)任教,而何科长曾经是山西农学院的老大学生,岳父给他代过课,这样一来,我俩的关系就拉近了一步。何科长秉公理政,认为我调市广播局完全有充分理由。这样大笔一挥,就很快给我办了手续。

至此,我大学毕业,在晋东南基层蹉跎十年后,终于进入了我心仪的新闻行业,时间在1978-10,从此我开始有了新闻工龄。

我之所以要在这里专写有了“新闻工龄”这几个字,是因为我自进入市广播局当编辑,我的新闻工龄只能从此算起,日后我在申请评审新闻职称时,“新闻工龄”这一项条件总存在“短板”,原因是1968年—1978年,我等于在基层“蹉跎”了10年,跌跌撞撞,随波逐流了10年,想来只能空自嗟叹。

(陈嘉煊终于调进了市广播局)(10)

故此,直至我2005年在嘉兴日报社退休,新闻工龄加起来仍不满30年,无法获得新闻出版署颁发给新闻从业30年以上人员的奖章,殊为遗憾,可谓是——

前半生蹉跎,后半生写作!

待续

【1】陆嘉生:上海人,1937年出生,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曾在晋东南武乡县任教,后任长治市市委通讯组组长,长治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山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山西广播电视厅副厅长,兼山西电视台台长、黄河电视台台长等,后英年早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