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吃的虾的种类(吃货所要知道的)

(指导专家: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李定文,湖南省胸科医院院长、国家级营养保健专家唐细良,长沙市中心医院北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贺耀斐)

据《中国居民营养关注度大数据白皮书》统计,过去一年,在所有人关注的肉食中,虾以超10亿的总关注度超过牛肉和猪肉,成为最受国人关注的肉类。为何虾如此受关注?这可不仅仅在于它的美味。那么,虾的营养成分有多高?人人都适合吃虾吗?吃虾肉又该注意哪些问题?今天,我们为您逐一解答分析。

认识虾及其营养

虾,按生长的水域可分为海虾和淡水虾。我国的海虾常见品种有明虾、对虾、基围虾、琵琶虾、龙虾等;淡水虾有青虾、河虾、草虾、小龙虾等;还有半咸水虾如白虾等。不过被我国广大地区大部分民众食用的主要是下面4种虾:

基围虾 俗称泥虾、麻虾、花虎虾等,商业上称基围虾,属近岸浅海虾类,体长一般为7.5-16厘米,壳薄体肥,肉嫩味美。

日常吃的虾的种类(吃货所要知道的)(1)

小龙虾 也称红螯虾或淡水小龙虾,成体长约5.6-11.9厘米,是淡水经济虾类。大部分小龙虾的抗污染性十分强,在含有高污染性毒素的水质下依然可以存活,所以在选购时一定要注意小龙虾的来源,不要购买污染水质中捕捞的小龙虾。

日常吃的虾的种类(吃货所要知道的)(2)

河虾 广泛分布于我国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中,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淡水虾类。

日常吃的虾的种类(吃货所要知道的)(3)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虾子,都有以下一些共同的营养特征:

■蛋白质含量高。根据科学分析,虾可食部分中的蛋白质占16%-20%左右,且其肉质松软,易消化,尤其适合老人和儿童食用,对身体虚弱以及病后需要调养的人也是极好的食物。

■矿物质含量高。虾中的钙、磷、铁、镁、锌等矿物质含量丰富,还富含碘,其中镁对心脏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很好地保护心血管系统,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及心肌梗死;锌可改善人体因缺锌所引起的味觉障碍、生长障碍、皮肤不适以及精子畸形等病症。

■含有特殊的虾青素。虾青素有助于帮助人体消除“时差症”。

选虾吃虾有讲究

虾的营养价值高,我们该怎样选、怎么吃呢?总的说来,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定要挑选新鲜的

首先要挑选体形弯曲的。新鲜的虾头尾完整,虾身较挺,有一定的弹性和弯曲度。

其次,要看色泽。新鲜的明虾、罗氏虾、草虾发青,海捕对虾呈粉红色,基围虾有黑白色花纹略带粉红色,如果虾头发黑就是不新鲜的虾。

再次,应挑选肉壳紧连的。新鲜的虾壳与虾肉之间黏得很紧密,用手剥取虾肉时,虾肉黏手,需要稍用一些力气才能剥掉虾壳。

此外,新鲜虾气味正常,无异味,如果遇到有异味的虾子就不要买。

■白灼、清蒸最营养,吃时加点姜和醋

海虾(基围虾和大龙虾)属于寒凉阴性类食品,故在食用时最好与姜、紫苏、醋等佐料共同食用。因为姜、紫苏、性热,与虾放在一起可以寒热中和,防止身体不适,而醋能杀灭虾体中残留的有害细菌等。小龙虾和河虾等淡水虾,性温味甘,入肝、肾经,适宜于肾虚阳痿、遗精早泄、乳汁不通、筋骨疼痛、手足抽搐、全身瘙痒、皮肤溃疡、身体虚弱和神经衰弱等病人食用。

■吃虾带皮难补钙

广为流传的“吃虾皮补钙”之说并不正确。首先,虾皮很轻,通常一个汤菜的加入量只有1-2克。其次,传统虾皮中含有大量的盐,如果长期吃,不仅不能补钙,还会加大钙的流失。最后,由于人无法把虾皮彻底嚼碎,因此虾皮中的大部分钙会随着不消化的残渣一起排出体外,很难达到补钙效果。如果要想让虾皮发挥较好的补钙效果,可将其用水焯后烘干,再将其磨碎,当成调料添加到各种炒菜里。

■不提倡生吃

虾类不易保存,即使被冰冻冷藏,也可能带有耐低温的细菌、寄生虫,即使蘸醋、芥末也不能完全杀死寄生虫和虫卵,因此,虾最好不要生吃,宜熟透后食用。

■不宜与某些水果及啤酒同食

因为虾含有比较丰富的蛋白质和钙、铁等矿物质,若与柿子、山楂、石榴、葡萄等鞣酸丰富的水果同吃,不仅会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且鞣酸和钙、铁等结合形成的鞣酸物易刺激胃肠,使人出现呕吐、头晕、腹泻腹痛等症状。

吃虾等海鲜时最好不要大量喝啤酒,否则两者在体内结合会产生过多的尿酸,引起痛风。但可以适当饮些干白葡萄酒,因为其中的果酸具有杀菌与去腥的作用。

此外,患有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哮喘等疾病的患者也不宜吃虾,因为虾中含有诱发和加重这些疾病的物质。

│通讯员-朱文青、胡翠娥、杨艳/文,袁小玉/编

【我们只提供经专业记者编辑采编的靠谱内容,恭请您在此订阅,或移步关注大众卫生报微信公众号“dzws001”,获取更多实用健康卫生资讯,参与每周有奖答题互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