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文化人物吗(世界上唯一能跟孔子划等号的两个外国人)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所以,在我国古代,很少有教育家的地位能与孔圣人划等号。从教育理念上来看,世界范围内恐怕只有伊索克拉底和伊壁鸠鲁能像孔子一样,影响到千百年后的教育事业。或许,是因为他们都是走到了一定高度上的教育家,所以,他们之间的一些教育理念在今人看来是共通的。
从“收学费”这件事上来看,这两位来自不同时空下的教育家竟出奇的一致。自中国出现了“传道解惑者”以来,向老师支付学费就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作为孔子的门生,要上交十条“束修”作为老师的报酬。所谓束修,就是肉干的意思,到了后来又衍生出教师薪水的意思。
无独有偶,伊索克拉底这位“外国孔子”,也提出了自己的收费标准。不过,不同于中国人认为交学费是理所当然的行为,在伊索克拉底生活的年代,外国人对是否支付教师学费颇有争议。
伊索克拉底所生活的古希腊,有资格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并不多,其中大多是家境殷实或是有贵族背景的上流子弟。作为这一时期教育家的伊索克拉底,自然要顺应这种形式,建立了以培养政治领袖为目标,以演说课为主体的教育体系,开办了修辞学校。
现代历史学家根据文献统计,伊索克拉底一生中直接教授的学生并不多。从公元前三九三年开始到公元前三三八年,伊索克拉底总共担任了五十五年的讲师,而每个学生能在他门下学习三到十年,而伊索克拉底所教授的学生并未超过一百人。
由此可见,每年由他直接授课的学生,约为五到六人。
作为全世界首个提出“精英式教育”的教育家,伊索克拉底的课程自然是要收取学费的。不过,在修辞学校中就读一年要用多少开销,我们无从查证。不过,据伊索克拉底本人留下的文字来看,绝大多数国家的学生来就读时,都要交一笔不菲的学费,唯雅典学生例外。
当然,对“伊索克拉底是否收取本国学生学费”这一点,时至今日史学界尚存争议。伊索克拉底曾在公共场合明确申明,他本人的收入均来源于外国学生就读修辞学校时,缴纳的学费。当时,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身为智者的伊索克拉底不应该收取学费。
但伊索克拉底就自己的收费行为进行了一番辩护,他本人觉得:收取学费的数额,恰好能作为教育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既然,教育是老师向学生提供的一项服务,收取费用是理所当然的。况且,有许多学生慕名从千里之外前来拜访,学生的家长也心甘情愿地付出这笔教育支出,所以说,这笔钱的来源是合法的。
从这起事件上,我们能看到人类教育史上这一必然的发展定律:以传授知识为职业的教师,接受由货币组成的报酬,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
公元三五四年,伊索克拉底已有八十二岁高龄。然而,这一年国家命令其出资督造一艘战舰,伊索克拉底不得不就此提出申诉,写了一篇长长的申辩词。
古希腊的法令在现代人看来比较奇怪,在当时伊索克拉底可以使用这样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在申诉时指明另外一个人,只要能证明这个人比自己资产更多,就能由该人承担这笔费用,亦或是将两人的所有资产对调。这种规则,就是古希腊法令中的《交换法》。
在申诉的过程中,伊索克拉底有必要阐明自己的收入情况,以及所有财产的合法来源。在阐述自己财产来源的过程中,他直截了当地说自己的所得并不是通过“智者”这一身份获取的,而是通过“教师”这一身份获取的。而且,他通过“教师”身份获得的财富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多。此外,伊索克拉底还站在抨击过他的智者的角度,向公众揭示了智者对他的责难:
有人说,智者这种职业是毫无尊严的,他们是该死的骗子。毕竟,“教育”怎么会增加人说话或办事的能力呢?在说话或处理公务方面展现出超人能力的人,都是天赋异禀,他们都获得了自然的馈赠。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教育者拥有更强大的能力,但他们认为教育者被智者带向了堕落,所给出的理由是一旦这些人掌握了权力便会觊觎其他人的财产。
伊索克拉底认为:这两种责难都是毫无证据可言的,他认为自己能拿出足够的证据抨击这些责难。伊索克拉底表示,智者的社会作用是教会人们演讲、修辞和表达诉求,传授人们几何与天文的知识,他们非但不会毒害学生,反而会给他们带来于自身有益的东西,这些东西同样能为城邦的发展做出贡献。不过,不得不承认,这世界上并不是每个智者都尽职尽责的。
一些智者过于依赖雄辩,而另一些智者则仰慕金钱,所幸,绝大多数智者都秉持着“教师所获得的最好的酬劳就是学生变得更加聪明”这一观念。
至于是不是每个智者都会凭借着自身所学赚很多钱这一问题,伊索克拉底首先申明了自己在从事教育行业后收获的收入后,向人们揭示了智者收入的普遍情况。伊索克拉底称:没有任何一个智者或教师积累了大量金钱,相反绝大多数智者和教师都过着平淡甚至贫苦的生活,极少部分智者过着中等档次的生活。
在这里,伊索克拉底还举了一个例子:
人们普遍认为,居住在林尼地的高尔吉亚是非常富有的,他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撒贴利度过的,众所周知撒贴利人十分擅长赚钱。高尔吉亚活了很长时间,且在做生意上投入了较多的精力,不过众所周知他在任何城邦都没有固定的住所,所以他根本不需要负担公共福利费用,也从来不需要拿出一部分收入缴税,况且他一生单身也不必抚养孩子。普通人需要背负的沉重经济负担,他都不需要背负。
然而,就算是他比一般的智者拥有更适合敛财的条件,但是,他离开人世时却仅留下了一千个斯塔特尔。
伊索的话在伊壁鸠鲁的身上得到了验证,不过不同于伊索克拉底,伊壁鸠鲁的教育理念更加纯粹。笔者认为,相比于伊索,伊壁鸠鲁更像是一名不图回报的古代教育家。他所开办的学校,不但面向贵族子弟,同样面向于普通人甚至奴隶,就连妇女都有资格在他开办的学校中听讲。
他欢迎妇女来到学堂上接受知识,甚至,允许她们坐在孩子之间听课,在他的学堂中我们看到了女性的自由象征。不论是任何身份或种族,都有资格得到伊壁鸠鲁的教授,连妓女也不例外。据伊壁鸠鲁本人所说:他最喜欢的学生就是他的奴隶Mysis。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奴隶能够与自由人进行对话都是一种奢望,更何况,是与他们坐在同一屋檐下接受教育呢?可以说,伊壁鸠鲁赋予了不同阶级的人平等的机会,也首次将“平等”这一概念灌输进人心。正因如此,伊壁鸠鲁才能在两千三百年前的雅典成为人人尊敬的老师。
据说,他的朋友遍布各个城市。
作为学院的教授,不论生前死后伊壁鸠鲁都得到了人们的最高敬意。即便后世的学者对伊壁鸠鲁的某个学说抱有争议,但这丝毫不影响学界对伊壁鸠鲁品德的敬仰。
之所以伊壁鸠鲁的理念能够在几个世纪内被视作主流思想,是因为他的教育理念并不是以训诫为主,而是让人们在反省和思考中寻找到一条走向幸福生活的捷径。
伊壁鸠鲁所开办的学校中,所有人都是愿意寻找这条捷径的同胞或兄弟姐妹。对于每一个希望通过这套理念获得幸福或拯救的人来说,伊壁鸠鲁的学校永远是开放的,不论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如何,也不论他的身份高低,种族贵贱。
伊壁鸠鲁学校招收的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欧洲、亚洲甚至非洲大陆上都有其弟子的踪迹,这些毕业的学生还会给各地的同窗写“使徒书”,通过这种方式传播伊壁鸠鲁学说。这种哲学教育既不会故弄玄虚,也无需搞复杂的仪式,只是借助教育来让人们获得改变生活使之变得更加幸福的途径。
所以,每一个接受过伊壁鸠鲁教育的学生都会对他抱有感激之情,将他当作自己的再生父亲。从伊壁鸠鲁的身上,我们似乎能看到孔子“有教无类”的影子。
孔子早年开办私学,聚徒传授所学,并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概念,让普天下的老百姓都获得了求学的机会。可以说,孔子是与伊壁鸠鲁、伊索同样伟大的大教育家。在这些距离我们有千年历史的教育家身上,我们能发现许多相同之处。
或许,正是“智谋之士所见略同”。
参考资料:
【《希腊古典时代后期著名的教育家》、《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