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的高亢粗犷是怎样形成的(秦腔里经常见到的)

作者:马小佩

记得在2011年中国达人秀节目的舞台上,一位表演者身穿戏服,着脸谱,正当大家以为要表演戏剧时,只见表演者一转身便露出了两颗可怕的獠牙,上下翻动,如同活物一般,灵动又充满着野性。瞬间台下一片惊叫,随后嘴里的獠牙数量不断增加,而且吞吐自如、花样百出,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秦腔的高亢粗犷是怎样形成的(秦腔里经常见到的)(1)

獠牙在秦腔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实,在甘肃这种绝活叫“獠牙”,是秦腔八大绝技中的一技。秦腔的喜怒哀乐不仅体现在艺人精湛的演唱上,更体现在秦腔脸谱和道具的使用上。脸谱中,不同颜色体现了人物不同的性格。例如,红表忠勇、黑表刚直、白表奸邪、蓝表威猛、黄表阴狠、绿表强悍、紫表耿直等。

这种獠牙绝技流传于甘肃张掖的高台县和平凉的庄浪县。獠牙绝技主要使用在秦腔花脸角色的饰演中,一般演一些性格粗矿的人物,性格有正直、刚毅、勇猛、威壮、鲁莽、狡诈、残暴、愚蛮等。

与“獠牙”相伴40年

高台秦腔獠牙特技表演时,道具主要是两颗特制的猪獠牙,材料取二百斤以上的雄猪下腭骨。表演者口含特制的多颗獠牙,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倒刺进鼻孔,时而上下左右翕动,同时唱、念、做、打一发并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

蔺耀宗今年57岁,是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罗城镇红山村人。他是高台县秦腔獠牙绝技的唯一传承人。从小就喜欢秦腔,在16岁的时候,有了学习秦腔獠牙技艺的想法,于是就跟随村里的前辈刻苦学习。没想到这一学,让蔺耀宗与“獠牙”相伴了40多年。

初练时嘴里经常布满“血泡”

为了学习獠牙技艺,蔺耀宗可是吃了不少苦头。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蔺耀宗告诉小编:“我第一次真正把獠牙放进嘴里的时候,差点吐了。一对野猪獠牙长近6厘米,这么长的獠牙放在嘴里没有一点活动空间,整个口腔内被扎得生疼”。

在以后苦练的一段时间内,真是受够了罪:“经常嘴里口水滴滴答答一直往外冒,牙龈肿痛,牙床也被獠牙磨破,口腔流血,照镜子一看全是血泡,甚至几天都吃不了饭。三个月后才能合上嘴,那些不舒服的症状才慢慢消失了。但真正能够吞吐獠牙,需要练一年多时间。”

秦腔的高亢粗犷是怎样形成的(秦腔里经常见到的)(2)

万事开头难,只要有恒心就能练好这一项绝技。蔺耀宗秉着这个信念,经过前辈的悉心指导,加上自己的刻苦练习,终于熟练掌握了獠牙绝技这门秦腔技艺,让他的“獠牙”绝活,深受观众的喜爱。

第一次演出受到追捧

蔺耀宗至今记得他第一次登台展示“獠牙”绝活的经历。那天,他们的团队在村里上演了一出秦腔折子戏《于化龙标叉》,蔺耀宗饰演“于化龙”,他一出场,嘴中两颗獠牙上下翻飞,台下惊叫声四起,随后掌声一片……

蔺耀宗介绍,他是个农民,在农闲或逢年过节时,他就和村里的业余团队在自己村里表演。有时候,会受邀去县影剧院等地表演。“在村里能上台表獠牙绝技的只有我一个人,都成了很稀罕的人物。”

提到传承,他说现在收了两个徒弟,还在初期的练习当中,目前还不会吞吐獠牙。他希望,他的徒弟们好好练习秦腔獠牙这项技艺,更好地传承技艺并发扬光大。

獠牙绝技在高台已有500年历史

高台秦腔獠牙绝技,主要分布在高台县罗城乡红山村,在当地已有500多年的传承历史。有史料可考,高台秦腔獠牙特技表演在清代已应用于舞台表演。光绪三十三年出生于高台罗城桥儿湾村的武兴昌,少年时师从陕西红生演员吴应祥,学习秦腔表演技艺。

秦腔的高亢粗犷是怎样形成的(秦腔里经常见到的)(3)

武老艺人在后来的表演过程中,将陕西与甘肃的两路秦腔表演技艺融会贯通。特别是将獠牙特技表演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其代表剧目《麒麟山》中扮演的角色——鬼面杨麒将獠牙特技的艺术效果展现的淋漓尽致,在甘肃西部地区享有盛誉。

文革期间,高台秦腔艺术跌入低谷,许多艺人受到冲击,獠牙表演特技几近失传。獠牙绝技原本使用6颗或4颗猪獠牙,如今仅能表演两颗。为了保护和传承,2010年,高台县秦腔獠牙绝技被列入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