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叫我你好邻居(你好邻居)

既讲规则秩序、又显蓬勃活力

既有国际风范、又有东方神韵

既能各美其美、又能美美与共

既崇尚人人奋斗出彩

又体现处处守望相助

……

如今上海

正从一座街区|一个社区|一条马路

的微更新、微营造开始

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

创造更加宜居、宜业、宜创的环境

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人”

书写出更多的新传奇

请叫我你好邻居(你好邻居)(1)

1. 你好,邻居

"你好,邻居!"

寻常的周末,长宁区新华路一处角落传出一片孩子们的欢呼,阳光穿过摇曳的梧桐树叶,将晃动的光影洒在一张张幸福笑脸上。有人拿着玩具分享,有人朗诵着自己准备的绘本,也有三五成群的小伙伴儿聚在一起,来回在小板凳间跳来跳去,偶尔喊出这场小聚会的主题“你好,邻居”……

这样有趣生动的一幕,并没有引来太多围观,因为生活在这座街区的人们早已熟悉这样的画面。在这里,各种向邻居们致敬的活动,常常会“洒落”在这条马路延伸到的角角落落。

大鱼营造,一个从2018年开始扎根生长于新华路的社会组织,正是这些活动的重要发起者。这个由五名来自建筑设计、媒体运营领域的“斜杠青年”组成的社区营造团队,有着明晰的前行方向——以社区物理空间营造为载体,以人的营造为内核,激发社区活力。

请叫我你好邻居(你好邻居)(2)

2. 不让城市的设计只为“5%”服务

何嘉,大鱼营造的创始人,也是大鱼的“主任”,他所坚持的理念与上海城市提升软实力的思路不谋而合——“动员人人起而行之”。拥有同济大学建筑学和柏林工大城市设计双硕士学位的他,毕业后在华东建筑设计院工作了数年,曾参与过许多重大项目的设计,可他慢慢发现自己服务的“甲方”虽然都很优秀强大,但他们只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5%”。

“城市里的大多数人很难有机会对自己居住的房子、所处的环境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产生影响。而城市微更新是一个最好的契机,在这场行动中,如果能够提供足够好的平台,让他们有权力、有机会发声,那么从今天起开始生长起来的城市,将是真正属于每个人。”

于是,从自己居住的新华路开始,他和伙伴们扎根下来,在新华路街道的支持下,开启了美丽街区计划、美丽楼道计划、微自治计划,自下而上的提出了新华路多方参与社区更新计划。

让设计真正服务“人人”。

请叫我你好邻居(你好邻居)(3)

3. 邻居们的“传达室”

新华路669弄新风邨小区,是市中心常见的老小区,大门甚至不如旁边的铺面宽,经过时不特别留意,很容易忽略掉它的存在。小区入口处,有一个净宽不到1.1米,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空间,从前这里就是最典型的四壁发黄、桌椅破旧,夏天会摆上一台老电风扇咿呀咿呀吹的门卫间。

“每次路过,我看到就是这样陈旧的空间,依然有邻居们愿意搬两把椅子在那儿坐着聊天。有时候你可能花尽心思设计的漂亮椅子倒未必受欢迎。”

居民们固有的生活习惯,让何嘉更深刻地意识到,所有的设计都要以人的需求为中心。“无论我们如何想方设法站在居民的角度去想设计,但最终都并非是他们真正的诉求。”

于是,一个好天气,新华路669弄的门口发起来了一场“我们住在669”活动。社区居民可以将改造这个小小空间的想法尽情提出来。

半年后,在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参谋下,一个崭新的“传达室”诞生了。干净舒适的长座椅、落地式大玻璃、可变为座椅的飘窗,简洁大方的书架,可以跟随时间变换色温的灯光……这里成了居民区最受欢迎的“会客厅”。

还有更多的故事,开始在这个小小空间里发生。有人拿来一本书放在书架上,于是有更多人拿来书,很快小小书架已经满满登登;有人拿来一个旧娃娃,于是有更多人拿来家中闲置的物件,或摆放或交换;有人拿来一盆绿植,于是有更多的绿色出现在角落;有人贴了一张小区的老照片,于是有更多带着故事的老照片挂满一面墙……

“我们只是设计了一个‘盒子’,怎么用是他们来创造的。只有使用者真正感受到了设计的美好,愿意在空间里交汇,这样的微更新才真正的有生命力。”

请叫我你好邻居(你好邻居)(4)

4. 与“大嗓门”打交道

“判衡一个设计是否成功,居民真实的使用体验是个很重要的参数。”但是,何嘉和团队们所要坚持的理想,在具体操作中并非一帆风顺。

因为,声音太多了。

大鱼的另一位创始人武欣曾尝试和街道合作一同改造番禺路222弄的家门口小路,同样采用公开征询,同样收集、梳理各种声音,最终总结形成改造的总方向:满足居民们安全舒适的通行需求;提供一个舒服的可停留的公共社交场所,可以买卖东西,聊天;给孩子们一个玩耍的空间。

开了无数的会,画了无数的图纸,最终一份包含了晾衣服、停车、社区画报栏、儿童玩耍场所、社区小舞台等等元素在内的极为精美、实用的设计方案出炉了。然而,那次策划最终……

“理想方案中,只有地面变平了”,武欣感到很无力。

椅子再便民也会挡了生意,原有的绿地再脏乱也不愿被改造,因为不希望上面会多出一个儿童空间,六边形的小广场设计不够好,圆形的空间不适合跳广场舞……每个细节几乎都会遭遇一个“大嗓门”的反对声音。

有时候你以为自己考虑到了360度的各方利益,可总会遭遇到另一个角度的质疑。

有一段时间,经历了许多次败下阵来的“交锋”,何嘉和团队们几乎想放弃,这群只是单纯希望通过设计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年轻人,发现自己低估了人性的多样性。

不放弃,就找新的出路,以更积极地方式构建“人人有序参与”的共治方式。

比如,以“趣缘”先凝聚一批忠实的拥趸,这些人是不用“发毛巾肥皂”也愿意积极参与社区共治的人,通过持之以恒地在街区或是街区咖啡馆、书店搞市集、音乐会、亲子活动、读书会,让这些人越抱越紧,并成为社区营造的最活跃参与者,甚至是倡导者。

“何嘉们”的坚持也开始感染越来越多的人,正向的声音越来越大,慢慢盖过一些单独的“大嗓门”。而有些曾经的“大嗓门”虽然依旧在抱怨,但是何嘉分明感觉到,其实他们的心已经开始慢慢被融化。

“有个一开始反对小广场改造设计的居民,现在见到我们就说,路还是铺得挺平的,我现在每天都围这里跑一百圈。”

嘴是硬的,心是软的。

请叫我你好邻居(你好邻居)(5)

5. “大鱼”身后的人

“有一次遭遇挫败,新华路街道的一位领导对我说,社区要进步是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达到那个终极目标呢?肯定不是。可能是进几步,然后又退回来两步,那之后再进几步,就变成了螺旋上升的一个状态。但是你说因为它要退回来那就不用努力了?那也肯定不行。”武欣说,每次回忆起这句话,她都会有些感动。

实际上,这群设计出身的斜杠青年与管理部门的沟通,也经历了反复的磨合。

“最早的时候,我们组织了一次街区设计快闪行动,其中有一个项目是设计师们把人行道刷成彩色的,就像许多国外城市的公共艺术一样,结果第二天就被管理部门把地面涂回去了。当时的艺术行动许多几乎就只存活了一夜,非常短命。”

何嘉现在觉得,这种情况其实是当时两种话语体系缺少沟通而产生碰撞的必然结果。不过,这两年,大鱼感到政府在快速提升包容度、开放度,开始愿意放手给他们更大的空间去创新去探索,而且关键时刻能拉他们、挺他们,成为站在他们身后给予力量的人。

“我们也是相互赋能”,新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章维说,“政府需要更多地倾听民意,把准老百姓的脉搏,而社会组织就是帮我们聆听的‘耳朵’。但是社区微更新、营造,不是靠任何一方就能做得好的,它一定是一个多方协商的过程,而我们街道就是要扮演好统筹各方力量的角色,敢于放手、赋权,更重要的是敢于担责。

“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大视野、大格局,持续扩大开放,搭建大平台、畅通大循环,为全国甚至全球提供高能级服务;有包容心、包容性,对新生事物有预见未来的眼光,对先进文化样式有融汇天下的胸襟,更好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最近市委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这样提到。

一个悠闲的午后,新华路669弄隔壁“敬老邨”的门卫间里,一位门房大爷悠悠哉哉地靠着椅子上,闭着眼睛,听着收音机里播放的评书联播,听见有人过来,他睁开眼睛“你们找谁”,说明采访来意后,大爷一下子坐了起来说,“啊呀,你是记者啊,你看我要来劲了”。

这个叫“老叶”的大爷,是家住这里的义务工,干活不收钱,只是因为太喜欢这个从小长大的地方,退休后就想天天守在这里。他热情地带着我四处看这个小小的院落,“这里的改造也有我参与的部分哦,看那棵枇杷树就是,前几天满树金黄,太漂亮了……”

而在新华路这条路上, 还有许多像老叶这样的“邻居们”,他们未必从小在这里长大,但是他们现在或许今后都会与这条街区一同生长,并且,活出自己的样子,相信自己的样子。

请叫我你好邻居(你好邻居)(6)

作者:上海电台记者汤丽薇

编辑:李书娥

责任编辑:包露

请叫我你好邻居(你好邻居)(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