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著名儿童插画师作品(专访儿童插画艺术家郁蓉)

对话 · 郁蓉

以下为采访摘要

她拎了个车篓子去参加考试

国内著名儿童插画师作品(专访儿童插画艺术家郁蓉)(1)

△郁蓉

对话 郁蓉

郁蓉,儿童插画艺术家,图画书创作者。她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98年进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师从世界著名儿童插画大师昆汀·布莱克爵士。她的作品善用剪纸、水墨、山水画、中国龙等元素,充满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

国内著名儿童插画师作品(专访儿童插画艺术家郁蓉)(2)

△郁蓉剪纸作品《两姐妹上学》

对话 郁蓉

6月16日,郁蓉到伦敦大英图书馆参加2022年凯特·格林纳威奖颁奖活动。凯特·格林纳威奖设立于1955年,用于表彰童书领域中的杰出插画家。它与国际安徒生奖、美国凯迪克奖并称为“儿童图画书界最有分量的三大奖项”。郁蓉的作品《舒琳的外公》入围2022凯特·格林纳威奖短名单,是该奖项自设立以来首位获得提名的华人作者。

郁蓉:这本书真正讲的,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一个转变,就是在新的环境中你要怎样去面对。

国内著名儿童插画师作品(专访儿童插画艺术家郁蓉)(3)

△郁蓉作品《舒琳的外公》(中文版)

对话 郁蓉

《舒琳的外公》讲述了一个中国女孩舒琳随父母来到英国后,如何融入新环境、结交新朋友的故事。入学第一天,舒琳胆小拘束,自我质疑。外公来到学校为孩子们上了一堂不需要语言解释的艺术课,一幅中国风的山水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帮助舒琳克服了语言障碍,用自己身上独有的文化魅力找回了自信,建立了新的友谊。

国内著名儿童插画师作品(专访儿童插画艺术家郁蓉)(4)

△郁蓉作品《舒琳的外公》(内页)

田川:您说自己也有类似小舒琳的经历,是刚到英国的时候觉得很孤单,很难融入大家吗?郁蓉:我觉得每个人在换到一个新环境,或进入一个新团体的时候,一开始的经历都是一种考验。大家不可能一下就都来欢迎你,是需要你付出努力的。到剑桥居住,到皇家艺术学院读书,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隔阂,但我不把心思放在这块儿。我的心思是去发现可以激发我创作激情的新事物。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系,我不会想太多,我做事总会误打误撞,无心插柳柳成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对艺术肯定有天生的,执着的热爱。

对话 郁蓉

郁蓉1970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的小城镇,怀揣着自小对艺术的执念,80年代末,她放弃了在小学做老师的“铁饭碗”,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习美术。毕业后又来到英国,进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深造。

郁蓉:考皇家艺术学院的时候很好玩,去之前我不知道它这么高贵,拎了一个自行车车篓,把卷轴画放里面就去了。一进学校我都傻了,每个考生都带了非常专业的文件夹。但可能就是因为我不修边幅,不上心的风格,反而吸引了老师的注意。他们看我拎了一个篓子就去考试觉得很奇怪,问我去之前是不是去买菜了?

国内著名儿童插画师作品(专访儿童插画艺术家郁蓉)(5)

△郁蓉作品《夫子庙》

郁蓉:这幅画我当时把它折成豆腐块大小,拿出来就很小一个。我一点点在他们面前展开,他们吃惊的不得了,说我怎么可以把一幅画虐待到这种程度,为什么不好好准备一个文件夹把它放进去。我说你们不知道吧,中国画的魅力就在这儿,你看着这纸很薄,但它很有韧性。我把它折成这样是为了方便携带,方便呈递给你们欣赏。带回家后我一装裱,这些折纹都会消失的。我觉得他们突然就感受到了一股来自东方的,非常不一样的艺术气息。面试的时候他们也没问我很多专业问题,就问我跟德国丈夫是怎么认识的。我说你们好像更应该问我,这幅中国画是怎么创作的吧?他们说没关系,你的中国画我们很喜欢,你讲讲你的故事就行了。

对话 郁蓉

郁蓉开始做图画书,和她在皇家艺术学院遇到导师昆汀·布莱克有关。他是享誉世界的儿童插画大师,曾获凯特·格林纳威奖和国际安徒生奖等多项殊荣。郁蓉把他称为“命中贵人”。

国内著名儿童插画师作品(专访儿童插画艺术家郁蓉)(6)

△郁蓉(图右) 与 昆汀·布莱克(图左)2000年 合影

郁蓉:有一天系里的秘书给我打电话,说昆汀·布莱克把他今年的奖给你了。那时候我其实不太知道他是谁,他是我们原来的系主任,我去的时候他已经退休了。他在我们系设立了一个“昆汀·布莱克插画奖”,有一千英镑的奖金。1998年一千英镑对学生来说是很多钱了。我当时投的就是从电脑上打出来的一个小草稿,画的是一对夫妻早晨、晚上在镜子前做了些什么事情。都是很简单的内容,把耳环拿下来,洗脸,刷牙,梳头,喷香水……我去领奖的时候,昆汀·布莱克就拿了张白纸写下一千英镑,签了个名。他说我欠你一千英镑,放心,钱肯定会给你。

国内著名儿童插画师作品(专访儿童插画艺术家郁蓉)(7)

△郁蓉投稿“昆汀·布莱克奖”作品《镜子前夫妻》

郁蓉:然后昆汀·布莱克又说,郁蓉你知道吗,往年我在选获奖作品的时候,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挑选,不停地来回看。但是今年给你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看到你的作品的时候我就决定是你了,别的作品我都不看了。我也问过他为什么选了我的作品,那些画都没成熟,还只是草稿。他说我在你的作品里看到了生活,看到了生活中的乐趣、幽默,还有喜怒哀乐。画里的每个细节都不是随意画上去的,都来自对生活的体验。成就你的是你对艺术的体会和表现,这是我导师教我看到的。我怎么做自己的老师,怎么让自然做我的老师,怎么让身边的人物、事物做我的老师……然后认真学习他们,观察他们,再把这些积累呈现到作品中,我觉得是最重要的。

“做图画书,让我找到人生的价值”

对话 郁蓉

郁蓉一家生活在英国剑桥的乡村,先生是剑桥大学的物理教授,三个孩子都在这里出生长大。抛去华丽的艺术家头衔,郁蓉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每天洗衣服做饭、照顾孩子的家庭主妇。

国内著名儿童插画师作品(专访儿童插画艺术家郁蓉)(8)

△郁蓉与丈夫、孩子合影

我的妈妈叫郁蓉,

有时候她像一只温柔的绵羊,给我做美味的面条。

有时候她像一只快乐的小鸟,自由在空中翱翔。

也有时候她像一只咆哮的狮子,叫声震响整个屋子,“约里,去练习,别耍花招!”

有时候她又像一只疲惫不堪的狗狗,为了家庭辛苦工作。

郁蓉小儿子 扁豆

国内著名儿童插画师作品(专访儿童插画艺术家郁蓉)(9)

△扁豆制作

郁蓉:我不是超级妈妈,我是超级保姆。特别是在英国生活,真的没人帮忙。做家庭主妇的那十几年,我真的是分身乏术。有的时候就很失落。上了那么好的艺术院校,也觉得自己有能力做事,但最后整天面对的就是换尿片、喂奶、给先生做盒饭、打扫卫生……全是这些事情。但我对自己说,我想要家庭,我想要孩子。到现在这个年龄,我觉得做图画书非常适合我。第一,我是由衷地热爱儿童。第二,做图画书的过程中,我找到了由衷的幸福,也可以说是我人生的价值。在我被日常生活折磨到筋疲力尽的时候,只要坐到画桌前,对着我的纸、笔、剪刀,一切烦恼都被抛在脑后了。

国内著名儿童插画师作品(专访儿童插画艺术家郁蓉)(10)

△郁蓉作品

郁蓉:我觉得我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在多年做家庭主妇的过程中,跟孩子一起慢慢读图画书,积累了我对图画书的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让我了解了儿童想在图书里读到什么,看到什么。

国内著名儿童插画师作品(专访儿童插画艺术家郁蓉)(11)

△郁蓉和女儿一起画的壁画

郁蓉:2020年疫情刚发生的时候,我女儿看到了十七世纪非常流行的欧洲的中国风墙纸,她特别喜欢,所以我们就画了这幅壁画。用的是中国画的颜料和水彩颜料,全是用小毛笔画的。从头到尾画完一个小人可能就要一个小时,每一片树叶都是慢慢勾勒出来的。

对话 郁蓉

郁蓉说自己从来不教孩子画画,她只是把材料放在那里。在郁蓉的工作室里,处处显现着全家一起动手创作的痕迹。郁蓉和女儿毛豆画的壁画,孩子的随性习作,先生毛驴和小儿子扁豆一起做的书架,以及放置剪纸材料的柜子。

郁蓉:冬天跟扁豆到田野里散步,地上会有结了冰的水坑,他就会把冰拿出来做不同的形状。他是一个非常会自娱自乐的孩子,我觉得这跟我们让他从小就在生活中找到美有极大的关系。生活中的平庸并不平庸,当你锻炼了捕捉生活细微的洞察力后,你的生活会处处是精彩,处处是幸福。这也是我为什么非常喜欢做家庭美育课的原因,怎样在生活点滴中发现艺术,发现美。它会感染到你生活中的每时每刻,也会影响到身边的人。

国内著名儿童插画师作品(专访儿童插画艺术家郁蓉)(12)

△郁蓉儿子扁豆将冰做成不同的形状

田川:您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有能力去关注社会,关注不同特殊状况的小朋友们,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这些的?郁蓉:就是这一两年,应该是从做留守儿童《脚印》这本书开始的,做这本书给我的感触非常大。我是南方人,大冬天11月跟着作者薛涛老师去了趟大东北,彻底改变了我对留守儿童的认识。

11月的大东北都是很荒凉的黄土地,有一些干了的玉米杆子,孤立在寒风中。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好像能闻到蕴藏在大地下面,强烈等待春天呼唤的生命力。虽然爸爸妈妈不能在身边,对留守儿童来说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但是他们有整个村庄的邻居,有爷爷奶奶,而且可以在大自然中无忧无虑地生活,其实是让我很羡慕的。《脚印》想传递的是“等待和希望”的感觉,当春天来了,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小禧的爸爸妈妈也就回来了。可以说创作这个故事,打开了我人生的新篇章,打开了我对生命的认识。

国内著名儿童插画师作品(专访儿童插画艺术家郁蓉)(13)

△郁蓉作品《脚印》

田川:所以我觉得图画书不仅仅是给小朋友看那么简单,它蕴含着更深层的,更普世的生活智慧。郁蓉:我非常同意这点。我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很奇怪他们怎么每天上学,甚至到五六年级了都没有课本。我先生说,是图画书开启了他的人生,因为图画书可以延伸到语言、数学、戏曲、美术、音乐等各方面,样样俱全。另外我觉得图画书在我先生和孩子的身上,起的非常大的作用是,开启了他们轻松阅读的方式。他们不会觉得要看书了是一种负担,他觉得是非常轻松的享受,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愉悦的过程。

国内著名儿童插画师作品(专访儿童插画艺术家郁蓉)(14)

△郁蓉作品《迷路的小孩》

田川:您说《迷路的小孩》是您做的最淋漓尽致的一本书,里边有一句话是“我要异想天开,我想做一个迷路的女孩。”迷路的快感是什么?为什么您那么痴迷地想做一个迷路的小孩儿?郁蓉:你不想迷路吗?我觉得迷路是一件多么让人开心的事情。迷路的时候,你是在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它有很多可能性。对我来说,迷路可能是我一次充电的机会。田川: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迷路了,不会有很大一部分情绪是恐惧吗?郁蓉:我觉得恐惧和害怕这两个词,在我的生活中真的很少碰到。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可能是我觉得任何一个问题出现的时候,它总会有一个答案。我经常跟女儿说,碰到一件事你可能会有困惑、恐惧或害怕的感觉,但这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面对它,解决它才是真正的办法。田川:那您会有创作想法枯竭的时候吗?郁蓉:我更愿意用的词是挑战。碰到挑战时,我总结出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就是直接去做。拿起笔,拿起纸去画草图,去想,一段时间后你肯定能有一个结果。

国内著名儿童插画师作品(专访儿童插画艺术家郁蓉)(15)

△郁蓉办公桌

对话 郁蓉

郁蓉的新作《你看见喜鹊了吗?》,根据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改编,以手风琴折页双面可读的形式呈现。正面讲述主人公端儿寻找和追逐喜鹊的过程,背面用玩游戏的方式让小读者在不经意间“走进”这幅旷世名画。

国内著名儿童插画师作品(专访儿童插画艺术家郁蓉)(16)

△郁蓉作品《你看见喜鹊了吗?》

国内著名儿童插画师作品(专访儿童插画艺术家郁蓉)(17)

△田川与图画书《你看见喜鹊了吗?》互动

田川:刚刚跟《你看见喜鹊了吗?》这本书互动的时候,我出了一身汗。我觉得看这本书不仅需要脑力劳动,还需要体力劳动,这幅七米长的画卷您画了多久?郁蓉:差不多半年时间,也是最愉悦的阶段。这本书用了古画从右到左的展开方式,让读者可以体会到古书古画的情结。但是《清明上河图》的尺寸是固定的,怎么把它跟开本结合好,把环衬、扉页全都接上去,在设计上我们花了很长时间。

国内著名儿童插画师作品(专访儿童插画艺术家郁蓉)(18)

△郁蓉作品《你看见喜鹊了吗?》

对话 郁蓉

喜鹊,隐喻幸福,《你看见喜鹊了吗?》的故事中,《清明上河图》的原作画家张择端化身少年端儿,端儿从未真正见到喜鹊,但却在不懈寻找的过程中,收获宝贵的人生经历,最终开始学习画画,五彩斑斓的喜鹊才跃然纸上。

郁蓉:该怎么把一幅古画传递给小读者?如果无缘无故突然说你来看一下《清明上河图》,我觉得连我这个科班出身的人,看完这幅五米多长,古香古色的画都需要耐力。我觉得小朋友都是有好奇心和好胜心的。《威利在哪里?》这套书是让你在一张人山人海的图片中,找出特定人物威利。受它的影响我就想,如果孩子在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你看见喜鹊了吗?》的时候,看看能找到多少个端儿,多少个端儿的小狗,我觉得会是非常吸引人的一种阅读方式。田川:而且大家自然而然地就被故事带到汴京城中了。郁蓉:是的,就像是汴京一日游。田川:您在画家手记里说,国宝不是高高在上的,是可以属于儿童的,希望用玩的方式让孩子们爱上国宝《清明上河图》,您希望孩子们从传统文化中获得什么?郁蓉:我并不是要他们看到这本书后,知道北宋时期的风土民情。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怎样潜移默化地,不经意地,把《清明上河图》植入小朋友的心中。因为当画注入他们心里,未来他们会不停地拿出来读,拿出来看,不断地想起这幅画。

国内著名儿童插画师作品(专访儿童插画艺术家郁蓉)(19)

编导:李晗

助编:宿畅

编辑:6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