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五老峰的成因(1927年镜头下的江西庐山)

前言

1927年位于江西省境内的庐山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本文10幅来自于《亚细亚大观》的民国老照片,详细地记录了90多年前,一个民国20年代末期盛夏时节的庐山。

昔日的庐山

“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从庐山南侧登顶,之后写入《史记》的文字资料也是关于庐山最早的记载。500多年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来到庐山并隐居在此,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北宋词人苏轼更是在此处游历之后写下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千古名句。千年之后来到上世纪民国20年代末,庐山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1927年的庐山纪行

庐山五老峰的成因(1927年镜头下的江西庐山)(1)

五老峰

唐朝的李白曾有诗曰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庐山从不缺奇峰异石,但五老峰依然是其中的佼佼者。站在五老峰之上,脚下可以听到涓涓泉水流过,耳边是不断呼啸而过的山风。李白当年登临此处的所见之景大致也是如此吧。

庐山五老峰的成因(1927年镜头下的江西庐山)(2)

五老峰外的沙河

庐山之美在于俊奇的山峰与清澈的江水共同绘成一幅壮观画卷。站在1928年五老峰的脚下向远处眺望,与天际线相连的鄱阳湖洋洋洒洒。

庐山五老峰的成因(1927年镜头下的江西庐山)(3)

御碑亭

亭子位于仙人洞附近,是眺望远方的绝佳之地。位于亭中的正是明太祖所御制的周颠仙碑。走入亭中便可看到写有“四壁云上九江棹,一亭烟雨万壑松”的楹联。

庐山五老峰的成因(1927年镜头下的江西庐山)(4)

牯牛岭

庐山在1927年时期隶属江西省星子县。自古以来便以胜景著称的庐山之中,牯牛岭更是锦上添花。1886年从第一个外国传教士在此处租地建造别墅开始,到1927年时这里已经有超过700栋的别墅,堪称“万国建筑博物馆”。原本的牯牛岭也因英文Cooling被简称为牯岭。

庐山五老峰的成因(1927年镜头下的江西庐山)(5)

东林寺

昔日因慧远禅师在此住持而远近闻名的东林寺,成为自东晋以来庐山中众多寺院中的名刹。至1927年本张照片的拍摄时,千百年中东林寺经过了多次的沿革与重造。当时寻访此地,虽然难以寻觅其最初的模样,但与东林寺相关的许多故事却流传下来。

庐山五老峰的成因(1927年镜头下的江西庐山)(6)

白鹿洞

刚过观音桥数里的地方,便可以走入一片参天的松树林。绿阴之下必能听到溪水缓缓流过的声音。溪水之上的小桥写着“名教乐地”几个字,而小桥的前方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白鹿洞书院。而在溪水中的一块岩石上,镌刻有朱熹亲笔题写的“枕流”二字。

庐山五老峰的成因(1927年镜头下的江西庐山)(7)

白鹿洞书院

提到宋朝以来儒学的振兴,白鹿洞书院是绕不开的地方。作为天下四学之一的白鹿洞书院,千百年来培养出了许多先贤大儒,但遗憾的是,民国后的书院被当作当时的江西农业学校的校舍来使用。从外观上看,厅堂庙宇早已毁坏不堪。当时所留下的只有照片中的这座石碑罢了。

庐山五老峰的成因(1927年镜头下的江西庐山)(8)

招隐泉

泉水位于三峡桥东侧,唐朝时期陆羽曾在此处煮茶品评,后遂将此处命名为“天下第六泉”。看着清澈的泉水不断涌出,夏日中的酷暑之感也会渐渐忘记,这里也是庐山中极为清幽的闲寂之地。

庐山五老峰的成因(1927年镜头下的江西庐山)(9)

庐山大道上的悬岩

行走在百年之前的庐山,道路十分崎岖。从九江至牯岭一段,奇岩怪石常常阻碍道路,妨碍着前行的人们。这张照片拍摄于当时的小天池附近,岩石直逼道路,旅人们小心翼de通过此处。古时多有文人墨客着墨的庐山,在上世纪的20年代末期,看到的却是沿路叫卖的妇科药广告。千百年间种种变化不仅让人感慨万千。

庐山五老峰的成因(1927年镜头下的江西庐山)(10)

婆沙宝树

位于庐山中的婆沙宝树是往昔黄龙寺的宝贵遗存之一。根据当地的流传,这个婆沙树的树龄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东晋时期。照片中所留存下来的三株古树之外,还有着许多新老不一的树木,郁郁葱葱的古树林使得这里也成为了当时庐山的一处名胜。

结语

如今90多年已经过去,曾经那个民国20年代末的江西庐山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这些曾经留下的旧照片中,我们依然可以寻得那个民国20年代的庐山。


欢迎关注小郭曾曰头条号,更多内容可在个人主页内查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