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经典寓言故事(糖的故事)

#奇妙知识季#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糖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30个经典寓言故事?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30个经典寓言故事(糖的故事)

30个经典寓言故事

#奇妙知识季#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糖的故事》。

糖实在是太普通了,到处都可以看到,不论是厨房里作为佐料的白糖,商店里直接售卖的糖果,还是各种添加到食品饮料里的甜味剂,到处都可以看到糖。糖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是甜味最重要的来源。

人类对甜味的追求可以说是刻在基因里的,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甜味就是对人类获取能量的奖励。因为几乎所有甜的东西,都是碳水化合物,都可以给人体提供最纯粹的能量。

不过,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能像现在这样如此轻松地就尝到甜味,还是最近几百年才发生的事情。这都是因为糖的出现,准确地说,是以蔗糖为主的,需要人类加工的糖。这里说的糖,特指这一类糖。

现在提到糖,它几乎已经是甜的同义词了,我们甚至很难想象没有糖之前人类是怎么获取甜味的。

其实在没有蔗糖之前,甜味最直接的来源之一,是成熟的水果。不过在人类早期,吃水果可没有那么容易。因为只有特定的季节才会有成熟的水果,而且水果还不方便运输和保存。所以水果虽然甜,但并不是稳定的甜味来源。

很长一段时间,能给人类提供甜味的重要来源是蜂蜜。在2.6万年前的岩画上,还有古埃及、古印度的绘画中也都可以看到,蜂蜜是当时人们重要的甜味剂。甚至在很多宗教信仰中,为了表达天堂的快乐,都是用蜜来形容的。

蜂蜜虽然没有了水果那样的运输和保存问题,但是对于整个人类的庞大需求,它还是太稀缺了。蜂蜜本身就依赖蜜蜂的采集,不论蜜蜂的养殖还是开花植物的种植,都会影响到蜂蜜的产量。所以,蜂蜜很难像后来的蔗糖那样进行大规模生产。

最后蔗糖出现了,人类获取甜味的难度才大幅降低。这本书叫做《糖的故事》,其实就是在为读者介绍,糖是如何进入到人类社会,是如何实现大规模生产,最后又是如何变成了现在这样,成为甜味的同义词的。

当然了,这本书也并不只是在为读者介绍过去都发生过什么。这本书的作者是詹姆斯·沃尔韦恩,他是英国皇家文学院院士,同时他还是英国种植园经济史学家、社会史学家。所以,这本书其实是用糖作为主线,将人类的贸易、殖民、经济等等的历史贯穿了起来。

通过这本书,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糖虽然是一种甜味剂,但是它从进入人类社会开始,就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佐料,它在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角色,而且每个角色都深深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视角停留在糖的积极作用上,他还转过身去,用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眼光,帮我们审视糖在推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还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这两部分,也是我接下来为你解读的重点。在第一部分,我会先带你来看一下,糖是怎么进入到人类社会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它都起到了什么作用。在第二部分,我会带你与作者一起转身,去看看,糖给人类社会还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第一部分

书里介绍,甘蔗在欧洲流行起来,是要等到16世纪末才开始的。我们都知道,生产蔗糖需要甘蔗,虽然现在甘蔗已经遍布在全球各地了,但是最开始的时候,甘蔗还只是生长在印度地区的一种普通植物。

印度因为有蔗糖这个天然资源,很早就有了制造蔗糖的方法。书里就提到了,公元前260年前,印度佛教文化就将甘蔗和蔗糖当做饮食的基本原料。后来,因为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印度的甘蔗和蔗糖就传播到了地中海地区。

在没有遇到蔗糖之前,甜味对伊斯兰文化就已经非常重要了,不过当时提供甜味的还是蜂蜜。就比如,在《古兰经》里面就经常提到:“享用蜂蜜是一种信仰。”不只是宗教推崇蜂蜜和甜味,在世俗文化里面,蜂蜜或者说甜味也非常重要,从当时流传下来的菜谱就可以看出来,在当时甜味的菜肴和饮料占了非常大的比例。并且,蜂蜜不只是作为食材和佐料,还会被拿来当作药材治疗各种疾病。

所以当伊斯兰文明接触到印度之后,穆斯林们对蜂蜜和甜味的喜爱,很快地就迁移到了甘蔗和蔗糖身上。于是甘蔗就随着伊斯兰文明的传播,穿过伊朗、伊拉克最后传到了地中海地区。

不过,在当时制造糖的技术还比较落后,蔗糖的产量还比较小,所以虽然已经有了,把甘蔗加工成蔗糖的方法,但是获得甜味最直接的方法还是咀嚼甘蔗。就比如,在《一千零一夜》里面描述了公元9世纪的一个场景,“甘蔗就好似无头之矛,人人喜爱。斋月期间,我们在日落之后就开始咀嚼甘蔗。”

后来,还是因为甘蔗在地中海地区开始流行起来,结合了当地更先进的农业生产制度、灌溉方法和加工技术,制糖业才开始慢慢成熟。不只是种植和生产技术,地中海更先进的金融行业,也帮助了制糖业的发展。

到了13世纪,蔗糖已经成为英国精英家庭的日常用品了。就有记载,13世纪的一位意大利商人,将10吨的糖和454公斤的糖果运往英国。不过,当时蔗糖的产量还没有办法完全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所以除了最富有、最有特权的阶层外,普通人还是无法承受的。

正因为当时糖的这种稀缺性,糖变成了精英阶层展示自己权力、财富和地位的工具。最开始,糖的作用,还是为了给菜肴增加甜味,或是保存水果,比如蜜饯、果脯。可是到了后来,糖的作用已经不再是作为食材,单纯地提供甜味了,而变成了用来炫耀的奢侈品。就比如,当时的精英阶层在举办宴会的时候,会在宴会桌上,摆放用糖制作的精致雕塑。

书里就介绍了一次,巴黎给王室举办的新婚宴会,所有目睹了这次活动的人都认为:这是他们见到过的最精致的盛世。每吹响一次号角,就上一道菜;每一道菜都有一个特殊的主题。宴会过后就是舞会,舞会过后的甜品套餐,有蜜饯、坚果、饼干和各式各样的肉,他们全都是用糖糊制成的。更重要的是,在主桌上摆放着6个巨大的糖塑雕像。

这个时候,糖扮演的角色就像是一把刀,从来没有哪种食物或者调味品,能够这么清晰地将人类社会的阶层一分为二。

等到了16世纪末期,糖开始变得普及和便宜了,就是在偏远的英国小镇,都可以轻松地买到糖。所以,这个时候的糖也就失去了展示权势的作用。

为什么16世纪末期,糖就开始普及了呢?因为那个时候欧洲进入了大航海时代,不论是甘蔗的种植地还是蔗糖的产量都有了大幅增加。

为什么大航海时代来了,就会让蔗糖的产量大增呢?这还要从甘蔗和制糖业,传到地中海地区后的变化说起。

因为甘蔗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只能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所以最开始甘蔗传入地中海地区的时候,只能在北非地区和一部分岛屿上种植。尤其是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15世纪末的时候已经成了西方最重要的产糖地。

在当时的马德拉群岛上都是一些小种植园,种植园的负责人可能是来自葡萄牙的欧洲人,他们在这里负责监督种植甘蔗,等甘蔗成熟后,会送到附近的工厂加工。当时的加工厂,为了提高效率,还采用了当时最新的水力技术。更重要的是,只靠当地居民,根本无法满足种植甘蔗的人力需求,所以这些种植园就大量使用了来自非洲的奴隶。种植园的负责人,为了更高效地利用奴隶,还会让男女奴隶搭配劳动,充分利用每一个奴隶的价值。

这种种植园,虽然比起后来在美洲的种植园要小得多,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它们却成为了后来甘蔗种植和加工产业的原型。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后,就是因为这个模式被复制到了美洲,美洲才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糖产地。

书中就介绍了,哥伦布在1493年第二次大航海的时候,就已经把甘蔗带到了美洲。而且哥伦布本人在之前就曾经就职于一家糖业公司,他一直密切地关注糖的商业前景。

与一般人的理解可能不太一样,一般人们都认为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后,欧洲人都是从美洲掠夺财富,什么黄金啊、白银啊等等。其实,美洲最大的价值是有着广袤和肥沃的土地,所以最初的殖民者,就尝试在美洲大陆上种植各种农作物,但是最后,却没有任何一种农作物可以与甘蔗产生的收益相比。

最先开始复制马德拉群岛模式的是巴西,在巴西开始种植甘蔗之后,蔗糖很快就成了巴西的主要出口产品,直到19世纪才发生了改变。后来,这个模式又被复制到了加勒比海地区。到了18世纪,光英属加勒比海地区的糖产量就高达2.5万吨,而同期巴西的糖产量是2.2万吨。那个时候,全球十大糖出口国都属于美洲的殖民地。

我们都知道,在大航海时期,欧洲人获得财最富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大西洋的三角贸易。从欧洲购买商品在非洲卖掉,用卖掉的钱换上奴隶,再把奴隶运到美洲交换成美洲特有的产品和原材料,再运到欧洲出售。蔗糖就是整个三角贸易的缩影,甚至可以称为是三角贸易的重要引擎。

为什么这么说呢?要想在美洲广袤的土地上种植甘蔗,就需要大量的劳力。劳力哪里来?来自非洲运来的奴隶。还有啊,美洲大规模种植甘蔗以及生产的蔗糖,光靠本地是无法消耗完的,但是在欧洲,对蔗糖却有着巨大需求,只需要把蔗糖运到欧洲就可以获得财富。

其实,蔗糖还不只是三角贸易的重要引擎,它还是当时全球贸易的重要催化剂。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当今世界有三大无酒精饮料,它们是咖啡、可可,也就是巧克力,以及茶。它们本来只是非洲、美洲和东亚这些局部地区的饮料,它们之所以能在全球流行,就是因为在大航海时期形成的全球贸易。不过,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这三大饮料能在全球贸易中成为重要的商品,还要靠糖做催化剂。

因为糖是这三种饮料的天然伴侣。不论是咖啡、可可,还是茶,它们原本的味道都是发苦的。在原产地,因为有长时间的文化积累,这种苦味还能被接受,甚至还是一种享受,就比如我们中国人喝茶,就很少放糖。但是这样的话,这些饮料只能算是一种地区性的饮料。我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第一次喝咖啡的时候,那种苦涩的感觉很难相信会有人喜欢这种东西。

如果有了糖就不一样了,通过向饮料中增加糖,可以用甜味掩盖住原本的苦涩,这样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再接受这些饮料就要容易多了。就拿茶叶来说吧,就有资料显示,英国从中国进口茶叶,和从加勒比海地区进口糖的发展趋势是高度吻合的。也就是说,糖促进了茶在英国的流行。

所以在大航海时代,全球贸易快速发展阶段,糖不只是大西洋三角贸易的重要引擎,它还是全球贸易的催化剂。其实,不只是咖啡、可可和茶这些饮料,很多相关的商业贸易也被调动了起来。就比如,当时整个欧洲对中国的瓷器都非常痴迷,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推测,如果不是茶文化的流行,欧洲对瓷器的需求量是不可能那么大的。

就这样,蔗糖在促进其他贸易进行的过程中,自己也在发展。不论是供给端甘蔗的种植,蔗糖的生产,还是需求端蔗糖的消费,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供给端,得到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蔗糖甚至成为了它们的支柱产业。这个时候,蔗糖就不再是普通的贸易品了,而是已经上升到了关系国家安全的程度。

就比如在17世纪的时候,蔗糖是英国的重要产业之一,正常来说,英国殖民了很多甘蔗生产地,它的蔗糖地位是不会被撼动的。但是到了18世纪中期,一种从甜菜中,提取糖的技术被发明了出来,这种糖叫甜菜糖。这下就威胁到蔗糖的地位了,因为甜菜的种植没有蔗糖那么苛刻的环境要求,欧洲很多地区都可以种植。

当时拿破仑就对甜菜糖赞不绝口,他还预言英国糖产业的统治地位将会就此结束。他为了在法国发展甜菜糖,不只是命令农民种植甜菜,还积极地培养甜菜糖产业的人才。

后来德国也一样,因为德国没有种植甘蔗的殖民地,所以在当地大力发展甜菜糖产业,用来供给本地人对糖的消费。

像是甜菜糖这样的类似情况,后来也经常发生。就比如,在大萧条的时候,美国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糖产业,就对进口糖进行了管制。所以在美国,通过加工淀粉来制作糖浆的方法就得到了快速发展。

因为美国是重要的玉米产地,玉米的产量大,价格低。玉米提供了大量的低价淀粉,所以这就让美国糖的价格很低。你可能想不到啊,这也为后来可口可乐的低价和流行打下了基础。当然不只是可口可乐了,像是棒棒糖、士力架、冰激凌等等这些商品也都得到了促进和发展。

你看,到了这个阶段,糖已经不再是一种商品那么简单了,它还涉及了国家的安全,商业的繁荣。这也是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糖其实并没有看起来那么普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了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设施。

第二部分

不过,作者并没有只关注糖的发展,以及糖对人类有什么积极作用,他还转过身去,帮我们审视糖在推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还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就比如,在糖还是欧洲精英阶层独享的奢侈品的时候,它就已经在危害人类的牙齿了。在17和18世纪的时候,法国的精英统治者们因为喜欢吃糖,牙齿早早地就开始腐烂。

当时许多的精英、名流都会请人给自己画画像,但是在当时的画像中,很少有露出牙齿的情况,那是因为,他们牙齿腐烂缺损的情况非常严重。所以,当时才会形成了这样一个表情和仪态的标准:微笑是下层阶级的低俗表现,大笑更是如此,要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展示这种情绪。

其实,这样的情况,到现在依然存在。只不过,现在的重灾区不是精英阶层了,而是变成了儿童。2015年,就有一项关于英国儿童牙齿健康状况的调查,据称,超过三分之一的英国12岁儿童和超过四分之一的15岁青少年,会因为他们的牙齿问题不愿意笑。

对牙齿的损害,还只是个人的美观问题。可是,后来糖业的发展加速了,或者说直接引发了人类文明中最黑暗的部分,非洲奴隶贸易。

最开始,殖民者占领巴西后,希望通过雇佣当地的印第安人作为劳工。但是,不论殖民者做什么,都没有办法吸引足够的印第安人从内陆迁到沿海地区。糖产业的发展势头又特别猛,不能错过机会,怎么办呢?于是,只能从非洲将奴隶贩卖到巴西。在17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有超过20万的奴隶被贩卖到了巴西。

在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奴隶贸易最终会变成这样,变成了举世震惊的强制性非洲移民。根据现在统计,应该有1200万的非洲奴隶被装上船,背井离乡,被贩卖到美洲失去了自由。最后活着到达美洲的可能只有1100万人。

这些被贩卖来的非洲奴隶,就算是在恶劣的旅途环境中幸存了下来,到达美洲后他们也会终其一生在种植园中劳作。不只是他们自己,他们的子孙后代也都是如此。根据殖民地的法律,非洲奴隶和其他的财产一样,可以买卖、继承和赠送。也就是说,奴隶主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他们的奴隶。

糖业的发展,不只是给非洲人带来了灾难,它也给美洲当地的生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书里就讲到了,巴巴多斯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个岛,在殖民者来之前,这里森林茂密。

1640年的时候,殖民者开始在这里种植甘蔗。为了种植更多的甘蔗,殖民者会砍伐当地的树木。到了1650年,巴巴多斯中部的大部分森林都已经被毁坏了。仅仅用了10年的时间,除了最偏僻的溪谷和山坡,岛上大部分的森林都被砍伐殆尽。从此,巴巴多斯地表空旷,一览无遗。游客们不论是沿着海岸线航行,还是骑马进入岛内,可以看到的只有延绵数英里的蔗田。

这样的情况,在美洲到处都有发生,制糖业发展到哪里,这样的情况就会出现在哪里。曾经的荒野和森林被有序的植物园取代,道路穿过蔗田可以直接到达当地的糖厂,然后道路还会一直延伸,与最近的水路装运点连接,以便能继续运往欧洲。

美洲糖业的发展,让糖在欧洲突破了阶层,让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做到了平等。但是,这样的平等,是由非洲人的自由,和美洲的生态环境交换而来的。

讲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些问题毕竟是历史上发生的问题。至少现在不会变得更糟糕了,甚至还会变得更好,毕竟奴隶制度已经被完全废除了。

其实,事情还没有想得那么简单。糖业的快速发展,客观上的确促进了人类商业文明的发展。但是当糖产业庞大到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安全时,它就不只是在促进商业进展了,糖业从业者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他们开始变得排他。

就比如,19世纪80年代的时候,美国就诞生了一位糖业大亨亨利·哈维迈耶。他在1887年,并购了美国糖业23家精炼厂中的17家,成立了美国糖业公司,控制了该行业98%的产能。也就是说,哈维迈耶在美国建立起来了糖业的托拉斯垄断,就和同时代的洛克菲勒一样,只不过洛克菲勒垄断的是石油。

因为哈维迈耶垄断了美国糖业,所以他就努力推广自己擅长的精致白砂糖,对其他类型的糖进行打压和诋毁,特别是红糖。他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甚至还会依靠自己的钱权,影响美国的政治和法律。

我记得卓克老师在他的年度专栏里面就介绍过一件事,美国制糖业还影响了科学家,让脂肪替糖背锅了50年。

我们现在应该都有这样的印象,多吃脂肪非常不健康,尤其是对心脏健康不利。脂肪吃多了,会引起心血管堵塞,引发各种疾病。其实,我们现在会有这样的印象,就是因为美国糖业在背后搞鬼。

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心血管病患者迅速增加,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美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迅速增加呢?科学家们都在努力研究,想找到原因。

其实在当时,已经有两个重点怀疑的对象,一个是脂肪,一个是糖。因为糖被怀疑了,所以美国的糖业就非常紧张,万一真的是糖会导致心血管疾病,那么一定会对整个糖业带来巨大的打击。

那怎么办呢?他们想到的办法就是用钱去贿赂科学家。当时的糖业研究基金会,也就是现在的糖业协会,就给了哈佛三位科学家一笔资金,让他们在1967年发表一篇糖、脂肪与心脏病的综述。

通过后来的资料曝光才知道,当时这些科学家在数据上进行了造假,删除了很多对糖不利的数据,并且极力鼓吹饱和脂肪才是心血管疾病的元凶。

根据他们的研究,美国很快就制定了第一份膳食指南,建议公众尽量避免饱和脂肪的摄入。而主导这一切的科学家,也因此成为了当时最有名的营养学家,还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

糖呢,也有意外收获。因为公众减少了食物里的脂肪,这样会让食物的口味变差,所以反而会增加更多的糖来弥补口感。于是,糖的消费还增加了。

后来还是在2016年,有人针对这个造假事件发表了论文,我们才知道,原来真正危害心血管健康的是糖而不是脂肪。其实,糖业资助的相关研究还有很多,所以有很多糖对健康有危害的研究,都没有被公布出来。就比如,在2017年的时候,就有人发表文章指出,制糖业刻意隐瞒了糖可能致癌的研究结果。

其实,制糖业不只是在操纵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它还在操纵着消费者们的饮食习惯,这一点对我们带来的危害可能会更大。

这次糖业瞄准的对象是儿童,糖业希望让儿童从小就养成多吃糖的饮食习惯。我们都知道,糖是能够激起孩子快乐的。一个跌倒了的孩子,只需要拿一块糖去哄他,他很快就不哭了。

现在的大型食品公司,为了能让自己的产品被孩子喜欢,他们会努力地迎合孩子对糖的喜好。不只是迎合,甚至他们还会刻意地进行引导。这些大型食品公司,在开发产品的时候,会经过很多次的实验,去研究如何准确地给食物或饮料进行甜味搭配,才会击中孩子们的“极乐点”,让他们欲罢不能。就比如,可乐能被称为是“肥宅快乐水”,就是因为它里面的甜味搭配已经经过无数次的测试,达到了最佳。

为什么现在儿童肥胖问题越来越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食品公司用糖来迎合孩子的喜好。不只是儿童,养成这样饮食习惯的孩子,长大后也是很难发生改变的,这也是为什么肥胖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这样的情况才是糖对我们最大的危害,所以作者才会感慨,现在糖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经不亚于曾经的烟草了。

总结

讲到这里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已经介绍完了。通过作者给我们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糖在大规模生产之后,带来的后果,像是一系列的现代病、我们对糖的不自觉的渴望等等,用现在的技术手段,都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法,更严重的是,它已经变得无处不在,渗透到了我们饮食结构的各个层面。

一旦人类掌握一项技术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之后,随之带来的,必然是两方面的结果。就像是一束光打来,一定有一面被照亮,而它背面的阴影,会显得更加阴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