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吧女孩被套路(被逼到墙角的网吧)

网吧女孩被套路(被逼到墙角的网吧)(1)

如今的网吧变得十分冷清

辛婧是新华区一家网吧的老板,最近她总是眉头紧锁。原来,为了吸引顾客,网吧前两天推出了充100元赠200元活动,但结果并不理想。看着空旷的网吧大厅,想到往日座无虚席的场景,辛婧陷入了沉思。

从座无虚席

到门可罗雀

陈雷是一名“90后”。上学时,每逢寒暑假,他都会约上同学去网吧打游戏。他说,网吧伴随着他的青春记忆。

不同于陈雷,“80后”的周策对网吧有着更为“多样”的感受。“查过分,聊过天,抢过课,改过毕业论文。”周策说,网吧为家中没有电脑的他提供了便利。

他们记忆中的网吧总是座无虚席。

昨天傍晚,记者来到位于运河区解放路上的一家网吧。这里的顾客屈指可数。大多数座位空着,有的电脑键盘上落满了灰尘,只有手指敲击键盘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厅中回响。

随后,记者在沧州连续走访了几家网吧,发现情况都差不多。一家上下两层的网吧里,只有3名顾客在打着时下流行的游戏。此外,个别网吧因生意不好,或闭门谢客,或打出“转让”的牌子。新华区一家网吧的老板辛婧说:“现在我们这行就是夕阳产业,属于有一天没一天了。”

今年30多岁的辛婧2000年开始经营网吧。她说,生意最好的时候是在2010年前后,每天都有上百人来网吧,逢年过节更是座无虚席,要排队等候。“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年能挣三四十万。”说起火爆的那几年,辛婧的脸上有了神采。

“我干网吧20年了,已经有感情了,以前确实挣了点钱,现在只要能维持日常经营,我就会开下去。”辛婧说,她期待着转机的到来。

网吧被逼到“墙角”

日前,记者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了解到,沧州市区最多时有上百家网吧,而前段时间的统计数字显示,新华区仅剩16家,运河区仅剩35家,与巅峰时期相比,规模缩水了一半。

“以前寒暑假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和朋友们一起去网吧上网。”家住市区的吕越曾是一位网吧常客,如今,他已经有3年多没有涉足网吧了。“比起用电脑玩游戏,我更喜欢用手机打游戏,刷短视频。”吕越说。

“家庭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网吧经营一年不如一年,收益也在逐年下降。”辛婧说,为了吸引顾客,她推出了各种优惠活动,仍未挽回颓势。

“以前‘80后’和‘90后’是上网的主力,但这些顾客已经成家立业,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网吧玩了,而‘00后’更喜欢手游。”辛婧无奈地说。

转变经营模式求生存

面对日益严峻的经营状况,一些网吧经营者选择了关门或者转行,而有些经营者则选择转型网咖求生存。

网咖,顾名思义就是网吧 咖啡,最初的设想是为人们提供舒适又便捷的上网环境。位于新华区的一家网咖就是由网吧转型而成的。与传统印象里灯光昏暗、烟雾缭绕、人员混杂的网吧不同,进入网咖后的第一感觉便是整洁干净,地面一尘不染,屋顶上悬挂着冷色系LED灯,装修颇有科幻感。

在运河区一家网咖,记者进门后发现店里的装修风格和咖啡店相似,墙上贴着暖色系墙纸,挂着颜色明媚的艺术画,走廊里有书架,图书的空隙间摆放着绿色的植物。店内除了上网的区域,还有休闲区域,可以喝咖啡、吃简餐、看电视、读杂志。

“网咖的环境比网吧好太多了,虽然价格稍微贵一点,但我感觉体验要比网吧好。”相对于环境嘈杂的网吧,顾客程宇平时没事就会邀请朋友来这坐坐。在他看来,网咖除了能休闲放松外,还附加了社交属性。

“现在的娱乐方式呈现多样化,大家不再局限于电脑游戏。智能手机和家庭电脑的普及对网吧这个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而且随着运营成本的增加,市里网吧确实难以为继,为了生存下去,面向未来进行转型是很有必要的。”运河区文化和旅游局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王永辉对记者说道。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记者 王宝航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