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有哪几部电影(回顾蝙蝠侠系列电影史)
蝙蝠侠
在白天,他是多金的花花公子,但到夜幕降临时,他却在哥谭市的黑暗小巷里徘徊,令罪犯闻风丧胆,他就是蝙蝠侠。
自1939年从漫画书首次亮相以来,他一直都是最具辨识度的人物之一,不仅存在于漫画书中,还影响着整个流行文化。
蝙蝠侠
蝙蝠侠真人电影在1943年出现在大银幕上,尽管他并非第一个出现在电影中的超级英雄,但他的影史长河向我们展现了几十年来电影的发展,以及文化趋势的变迁,他的多重身份为不同时期角色创作提供了突破口。
本文就让我们回顾《蝙蝠侠》系列的电影历史,从最初的怪诞世界,直至黑暗骑士三部曲,探索其背后所承载的时代记忆。
1939年《侦探漫画》第1卷封面
蝙蝠侠的首次亮相出现在1939年《侦探漫画》第1卷中,不同于超人或者其他早期的超级英雄,蝙蝠侠的形象充满着暗黑与神秘,一年之后他就迅速走红,广受大众喜爱。
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蝙蝠侠便拥有了自己的独立漫画,那些如今我们熟知的所有蝙蝠侠的故事都已建立成型。
《蝙蝠侠》电影制式15集剧集(1943年) 扮演者:刘易斯·威尔逊
1943年,蝙蝠侠第一次在镜头前穿上它的斗篷和面具装备,布鲁斯·韦恩表面上仍是个多金的花花公子,但却与我们知道的方式略有不同,他的蝙蝠面具下还有一个惩治罪犯的第二自我。
考虑到来自战争情报局以及制作部门方面的压力,蝙蝠侠的悲惨故事背景被完全去掉了,蝙蝠侠的人物角色不是惩恶扬善的治安斗士,而是帮助美国政府赢得战争的卧底特工,当时蝙蝠侠所面对的敌人是日本间谍。
《蝙蝠侠》(1943)中的反派为日本间谍
伴随着这些差异,一些创新元素也就此改变了蝙蝠侠的影史长河,比如这一系列电影赋予了蝙蝠侠标志性的蝙蝠洞,并把管家阿尔弗雷德从一个体态臃肿的笨人改变成了打击犯罪小组中身材苗条的一员。
蝙蝠侠的系列电影运作方式与同时期电影大都相同,全套通常在12集到15集之间,每集大约20分钟,是属于电影制式剧集,并总是在每集结束留下悬而未决的伏笔,故事线总是一波三折又几乎毫无意义,设定的目的就是让角色进入追捕或冒险之中。
《蝙蝠侠》(1943)
如同所有的系列影片和故事片一样,《蝙蝠侠》(1943)算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早在影片出现的几个月前,罗斯福总统签署了9066号行政命令 *,下令拘捕十多万名美籍日本人,反日和支持拘禁的情绪贯穿了全套系列电影。
* 第9066号行政命令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2年2月19日所发布的行政命令,授权战争部长指定特定的区域作为军事区域。最终,该命令为遣送日裔美国人进集中营的政策铺平了道路。
《蝙蝠侠》(1943)中并肩作战的蝙蝠侠和罗宾
在剧集系列电影中,下面这段叙述者对洛杉矶日本街的描述,就能看出这版蝙蝠侠的主题所在。
“这是一片外国领土,它被移植到美国,称为小东京,自从明智的政府拘捕了那些贼眉鼠眼的日本佬,这里几乎变成了一条鬼街,仅残存一家企业依靠赚取垂询者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
——《蝙蝠侠》(1943)
评论家对这一系列电影的评价颇有微词,认为它像那个时期的《飞侠哥顿》,和所有的系列电影一样都过于简短,因为这算得上完全的商业失败,所以也难以保证续订事宜。
《蝙蝠侠与罗宾》 电影制式15集剧集(1949年) 扮演者:罗伯特·洛瓦里
哥伦比亚公司一直等到1949年超人系列片大获成功后才推出了《蝙蝠侠与罗宾》,两部作品事实上都属于大预算,然而评论家和观众似乎都不太买账。
很长一段时间,两部蝙蝠侠剧集系列片在影院都无人问津,几乎完全被遗忘。直到1965年,电影院举办了《蝙蝠侠与罗宾》之夜,这个系列片被合成四个半小时的片集在午夜影院放映,才受到了反主流文化观众的欢迎。
《蝙蝠侠与罗宾》系列片(1949年)
在《蝙蝠侠与罗宾》系列片发行后的二十年里,廉价和业余的制作已经变得做作而媚俗,原本纯粹的东西也变得充斥着同性内涵,学生和艺术家们涌进电影院,哄笑着影片中意外的喜剧效果。
事实证明,两部剧集系列片都很受反主流文化观众的追捧,艺术家安迪·沃霍尔还制作了一部未经授权的艺术电影《蝙蝠侠德古拉》,这部电影激活了整个20世纪60年代的蝙蝠侠美学。
剧集系列片的重映及随后的艺术电影也标志着主流观众已经准备好接受蝙蝠侠电影了。
《蝙蝠侠》电视剧集&《蝙蝠侠:大电影》(1966年) 扮演者:亚当·韦斯特
此时的美国广播公司正期待着一部热门剧集的出现,借此将蝙蝠侠带入了多姿多彩的六十年代。
《蝙蝠侠》电视剧集(1966)从名不见经传,到后来的大放异彩,制片人威廉·多泽尔对于剧集的基调这样说道:“我只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放开去做,严谨又认真的去做,让成人观众觉得有趣,让孩子也愿意一同去冒险。”
《蝙蝠侠》电视剧集(1966年)
但正如这部电视剧会让人回想起剧集系列片那种夸张的认真感,它也是20世纪60年代的写照。当时,漫画书上的蝙蝠侠还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寡言义警,相反,那时的他更具喜剧性的腔调,这反映在节目的怪诞特质中。
从视觉上看,这部电视剧有着漫画书般的质感。漫画书影响着60年代美国流行艺术的面貌,转而也激发了电视节目的艺术风格和视觉语言的创作灵感,这种艺术风格和色调的结合,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在第一季最后一集播出的两个月后,蝙蝠侠的首部长篇幅电影《蝙蝠侠:大电影》登上了银幕,蝙蝠侠进一步戏谑并放大了电视剧和漫画中的比喻。因此,电影版可以说是介于直接改编和拙劣模仿之间。
《蝙蝠侠:大电影》(1966年)
但最重要的是,它让公众了解到了这个角色,对于很多人来说,演员亚当·韦斯特就是蝙蝠侠,而这正与蝙蝠侠角色的设定不谋而合。
1966年版的电影之后,本有续集计划,但因电视节目第三季人气下滑而被取消,电影的第二部由此被砍,于是乎蝙蝠侠在之后的20年内都未能重返银幕。当他再现时,又是以一个完全不同的风格。
《蝙蝠侠》&《蝙蝠侠:归来》 扮演者:迈克尔·基顿
1989年,蝙蝠侠在蒂姆·波顿的执导下重返银幕,蒂姆·波顿想把蝙蝠侠带入到自己逼真的现实主义风格中。
80年代发行的漫画书,如《黑暗骑士归来》和《致命玩笑》,把布鲁斯·韦恩描写成黑暗扭曲的人物,将他裹挟于道德上模棱两可的地带,并让他沉浸于义警的心理。正是延续这种思路,蒂姆·伯顿创造了他自己版本的蝙蝠侠。
《黑暗骑士归来》漫画
1989年,高成本的超级英雄电影已经不足为奇,但即便在理查德·唐纳的《超人》出现十年后,超人电影还是被纳入大众的视野,已经让人觉得乏味。这也成为《蝙蝠侠》(1989)甩开众多超级英雄影片独树一帜的地方,而一切都归功于蒂姆·伯顿对蝙蝠侠的思考。
在《蝙蝠侠》(1989)中,蝙蝠侠是黑暗、充满危险的,影片本身非常的暴力,充满了表现主义的混合元素,把哥谭市描绘成仿佛弗里茨·郎笔下的大都市,将滑稽与严肃结合,将现实和梦幻结合。
《蝙蝠侠》(1989)
影片完美呈现了漫画书中所表达的内容,没有过多的夸张和讽刺,它尊重角色和故事里的世界,因此也将蝙蝠侠的概念从亚当·韦斯特版的诠释中分离开来,为如今的黑暗现代超级英雄电影奠定了基础。
伴随着内心与外表的变化,蒂姆·伯顿的神来之笔是用蝙蝠侠来反映社会价值观,在冷战的狂热情绪下,两种势不可挡的对立意识形态冲撞,讽刺了80年代美国的商业主义和无节制风气。
《蝙蝠侠》(1989)中蝙蝠侠与小丑
《蝙蝠侠》(1989)在首周末收获4000多万美元票房,华纳兄弟立即开始着手拍摄续集,但蒂姆·波顿和迈克尔·基顿都无意回归,随后投资方提供了丰厚的报酬与创作自由度,两人才携手回归,创作了变形版的哥谭市。
《蝙蝠侠归来》在承袭之前电影的基调之余,向前推进,加入了更多的反派角色,更多的精心布景和动作场景,加强对腐败政客和贪婪企业的社会谴责。
《蝙蝠侠归来》(1992)中充满了暴力元素
《蝙蝠侠归来》显然是一部更成人向的电影,涉及到更多漫画小说中常见的性、暴力等元素,虽然这也许是原著的真实内容,但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家长们质疑为什么超级英雄电影要充满暴力血腥。
由于强烈的负面反响,麦当劳甚至取消了蝙蝠侠欢乐儿童套餐,而华纳兄弟将这部电影的票房惨败,归咎于它的暴力元素,他们希望下一部蝙蝠侠电影变得更合家欢,难点在于找到一种介于亚当·韦斯特的滑稽可笑和蒂姆·波顿黑暗之间的某种状态。
《永远的蝙蝠侠》(1995年) 扮演者:瓦尔·基尔默
1995年,《永远的蝙蝠侠》上映,蒂姆·伯顿被乔·舒马赫取代,瓦尔·基尔默则继承迈克尔·基顿的衣钵,披上披风成为蝙蝠侠。
在当时的美国,家用录像技术已经被观众和电影工作室所普遍采用,电影上座率数十年来逐渐走低,同年的电影市场人口统计,观影人数大多是14岁到25岁的年轻人。因此,《永远的蝙蝠侠》的推出,是为了迎合年轻观众的市场,仅从片头的场景就可见,蝙蝠侠的调性就有显著的改变,不同于黑暗表现主义式的哥谭市。
《永远的蝙蝠侠》(1995)开头
导演舒马赫用闪烁的霓虹灯呈现出一种更卡通化的城市映像,像是企鹅人或者小丑这样的恶棍,被换成了轻度邪恶的反派,如汤米·李·琼斯饰演的双面人、金·凯瑞饰演的谜语人。
尽管这部电影的方式更加的儿童化,更具搞笑色彩,但《永远的蝙蝠侠》却试图审视布鲁斯·韦恩和他第二自我之间的矛盾,电影追溯到韦恩的童年,探索韦恩选择与犯罪战斗的真正原因,糟糕的是最后这个角色还是被塑造成一个略带滑稽,不太严肃的治安维持者。
《永远的蝙蝠侠》(1995)中的反派
尽管《永远的蝙蝠侠》没有让评论家们赞不绝口,但上映的首周末收获了5300万美元的票房,惊人的票房成功,让华纳兄弟迅速开始续集筹备。
如果说《永远的蝙蝠侠》的主题更侧重于卡通意象,续集《蝙蝠侠和罗宾》的主题则背道相驰。
《蝙蝠侠与罗宾》(1997年) 扮演者:乔治·克鲁尼
《蝙蝠侠与罗宾》不仅是整个系列电影中主题最不明朗的,还被广泛认为有史以来最烂的电影之一,若说蒂姆·伯顿版的蝙蝠侠,捕捉到了像《黑暗骑士归来》等漫画中设立的黑暗基调,那么《蝙蝠侠与罗宾》则是反其道而行之。
根据演员乔治·克鲁尼来说,每次拍摄前,导演乔舒·马赫都会喊着:“听好了,这是一部漫画。”
《蝙蝠侠与罗宾》(1997)夸张的漫画质感
90年代末的蝙蝠侠漫画色调会较轻一些,但如果电影采用漫画的质感却不那么适合。那个时期的美国经济高度盈余,且暴力犯罪率相比1990年下降了近20%。
因此,在美国观众的心里不太相信饱受折磨的治安义警会在暗黑小巷里惩恶扬善,相反,蝙蝠侠更像是某种基调,更像是炫耀着一张蝙蝠标志的信用卡,而不是在楼顶边缘恐吓抢劫犯。
《蝙蝠侠与罗宾》(1997)中的反派
《蝙蝠侠与罗宾》首周末收获4300万美元票房,看起来续订有望,但是电影的差评也意味着失败。
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有很多想重振蝙蝠侠电影事业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包括对蒂姆·伯顿、乔·舒马赫系列改编的电影《蝙蝠侠:超越》,以及弗兰克·米勒备受好评的漫画改编版《蝙蝠侠:元年》
直到2002年,华纳兄弟才在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协助下推出一个可行的项目。
“黑暗骑士三部曲” 扮演者:克里斯蒂安·贝尔
随着披风斗士进入21世纪,在《蝙蝠侠与罗宾》黯然离场之后,当前真正需要的是颠覆性的改变,随后《蝙蝠侠:侠影之谜》揭开了黑暗骑士三部曲的序幕。
《蝙蝠侠:侠影之谜》是对电影的全新诠释,也是对角色的全新定义,它带着布鲁斯·韦恩回到了蝙蝠侠的起源,探索布鲁斯·韦恩性格的形成以及他在打击犯罪背后的阴暗心理。
更重要的是,它摒弃了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那种幼稚、滑稽的调性,试图增强蝙蝠侠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感,运用了之前在超级英雄电影中出现过的黑暗、污浊的场景。
《蝙蝠侠:侠影之谜》(2005)
这部电影引起观众共鸣的原因之一,是它对于美国911事件后的审视,以及对政治恐惧的检视。
恐惧对哥谭市的罪犯和英雄来说,都是主要刺激因素。布鲁斯选择蝙蝠作为标志,是由于童年恐惧症,他害怕哥谭市的罪犯。法尔科内利用恐惧和恐吓的方式使他的犯罪集团逍遥法外。还有关键人物稻草人,他策划了一场恐怖袭击,将恐惧笼罩着哥谭市市民,让他们自我摧毁,净化地球上的腐朽和无用之人。
《蝙蝠侠:侠影之谜》(2005)中的反派稻草人
学者马克·保罗评价《蝙蝠侠:侠影之谜》时说道:“显然这是扎根于现实的,它清楚地反映出了这个时代对于世贸中心被毁的焦虑,对于反恐战争和入侵伊拉克的忧心。”
可以说《蝙蝠侠:侠影之谜》是对漫画中角色最真实的呈现,同时它也是迄今为止票房最高的蝙蝠侠电影。
《蝙蝠侠:侠影之谜》
蝙蝠侠席卷归来,续集也随即投入制作。2008年,《黑暗骑士》的主题设定进一步升级,开始发展恐怖主义的概念。
这一次,小丑计划了一系列的公共爆炸和政治暗杀,小丑体现了美国民众在911事件后的对于恐怖分子的恐惧。不明身份、不分青红皂白、毫无逻辑和同理心的恐怖行为,倾尽全力,只为把美国推向无政府状态和绝望的深渊。
《黑暗骑士》(2008年)中的小丑
相反,蝙蝠侠承担起美国反恐机构艰难又模棱两可的角色,同时,他还必须遵守严格的道德准则,不杀敌人。他监控着哥谭市的每一部手机,打破了公民自由权利的界限。
《黑暗骑士》中蝙蝠侠监控了哥谭市所有人的通话
2012年,蝙蝠侠带着黑暗骑士三部曲的终篇重返银幕,哥谭市再一次陷入恐怖威胁,这一次是来贝恩的威胁,为了完成忍者大师的任务,他与小丑的无政府恐怖主义分道扬镳。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聚焦到贫富差距和社会阶级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分化,贝恩对哥谭市的攻击是所有电影中最具摧毁性的,正是这样的破坏,没有人会用第一部中的人物特点,去归纳出蝙蝠侠的形象,蝙蝠侠仅仅是一种象征。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电影的结尾,蝙蝠侠伪造自己的死亡,将一件新型的致命武器带离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他更加坚信着这样一个信念,人必须像英雄一样死去,否则只能看到自己沦为恶棍那样活着。
他的死引发哥谭市民重燃对戈登警长的寄望,他带领着一个年轻的警员成为自己的继任者。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在这个角色的最终诠释中,我们从蝙蝠侠的身上获得了本质的希望象征,无论他是一个为战争效力的愣头政府特工,或是一个反主流文化夸张滑稽的象征,或是参与反恐战争的人,蝙蝠侠一直都是他那个时代的象征,没有哪一种诠释,更高明或更逊色。
最重要的是,观众通过蝙蝠侠所看到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蝙蝠侠能够在过去的七八十年内长盛不衰。
DC电影宇宙 扮演者:本·阿弗莱克
自从黑暗骑士三部曲谢幕以来,依然有本·阿弗莱克、罗伯特·帕丁森这样的演员,在银幕上演绎着的蝙蝠侠的形象,多亏了其在反映文化趋势方面的可塑性,可以展望未来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新《蝙蝠侠》(2021年) 扮演者:罗伯特·帕丁森
当你在看蝙蝠侠电影时,不妨问自己,他为何而战,而这又对电影诞生的那个时代意味着什么?你赞同他的手段和道德观吗?如果答案是否,你又想从蝙蝠侠的象征中看到什么样的反应呢?
或许这就是蝙蝠侠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所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