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草鱼养殖技术与鱼塘管理(池塘轨道循环流水养殖草鱼技术探讨)
池塘轨道循环流水养殖草鱼技术探讨,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观赏草鱼养殖技术与鱼塘管理?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观赏草鱼养殖技术与鱼塘管理
池塘轨道循环流水养殖草鱼技术探讨
_郭从霞
池塘养殖是中国最主要的水产养殖方式,但由于池塘养殖设施较为原始,进行高密度精养时易造成内源性污染加重,产生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近几年来,科技工作者开始探索池塘轨道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实现传统池塘的“开放式散养”到“集约化圈养”的转变。课题组从2017年开始研究池塘轨道循环流水养殖技术,开展了轨道流水养殖草鱼、罗非鱼和鳜鱼试验,现将池塘轨道循环流水养殖草鱼的有关技术总结如下。
一、养殖池塘及配套设施
1.池塘条件
试验基地设在费县城关街道办事处某养殖场,池塘面积220亩,水质良好,交通便利。建设轨道流水养殖系统1122米
2 ,共6条玻璃钢轨道,
其中4 # 、5 # 养殖草鱼。轨道东西走向设置,规格17米×5米×2.2米,水槽前侧建设有池埂,并安装推水设施,后部设置沉淀槽。配备三级沉淀池,规格7米×2米×4米。池塘周边种植荷花,池塘内设置水生植物浮床,种植空心菜、水花生等水生植物。
2.配套设备
配备两套1.5千瓦气提式推水增氧机,微孔增氧设施由1台1.5千瓦罗茨鼓风机、充气管和微孔增氧管组成,微孔增氧管布设在每条水槽底两侧。吸污设备由引导轨道和1台1.5千瓦吸污泵组成,安装在轨道沉淀槽内,轨道外池塘设置6台叶轮式增氧机,每条轨道配备1台自动投饵机。另外,安装了溶氧自动报警器,溶氧低于3毫克/升时自动报警;安装了发电机和断电自动启动装置,避免断电给渔业生产造成损失。
二、苗种的放养
放鱼前10天将轨道加水浸泡,使轨道壁挂满藻类,表面光滑,防止高密度养殖时鱼体因摩擦池壁而受伤,引发水霉等病害。并且在拦鱼栅前10厘米左右处安装尼龙拦鱼网(待鱼体适应推水时拆除),避免鱼类顶水而受伤。
苗种放养采用先轨道外再轨道内放养,4月在轨道外水体内放养从许家崖水库购置的鲢鳙鱼5000千克,鲢鱼鱼种规格为50~100克/尾、鳙鱼鱼种规格为 150~200 克/尾,放养比例为 3∶1。6月14日从郯城县购置规格12~14尾/千克草鱼苗种3.11万尾放入4 # 轨道,8月5日,从郯城购置规格为20尾/千克的草鱼苗种6.46万尾放入5 # 轨道。
选择体表无伤、规格整齐、活泼好动的苗种,出塘前经两次拉网锻炼,降低应激反应,使其适应高密度生存。放苗前将鱼种袋放入轨道,当与轨道内养殖水温基本一致时,用3%~5%的食盐水药浴消毒15~20分钟再进行投放。
苗种放养后运用微孔增氧设施进行增氧,约5天后慢慢开动推水装置,进行循环流水养殖。
三、养殖管理
1.饵料的选择与投喂
饵料选用人工配合膨化饲料,蛋白质含量35%。鱼种放养1~2天,基本适应新环境后开始投饵驯化,经过约1周,鱼池内绝大部分鱼种形成集群抢食后表明驯化成功,可转入下一步正常的喂养管理阶段。每天投喂4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5%,具体根据天气、水温、鱼体大小和水质等情况确定。特别注意在养殖初期,一定要减少投饵量。投喂地点选择在轨道上游,用自动投饵机进行投喂。
2.水质的调控
养殖期间整个池塘不换水,定期补充因蒸发或渗漏而损失的水,水位保持在2米以上。一是吸出污物,轨道的尾部设置集污区,安装1.5千瓦的吸污泵1个,每天最后一次投喂后开启吸污装置,大约 20 分钟,抽出的尾水排放到池塘外的沉淀池,经三级沉淀后流到净化区,进行生物净化,沉淀物作为农作物肥料。二是微生态制剂调节,每7~10天选择晴天上午,使用光合细菌、EM菌等微生态制剂全池泼洒,一方面降低水体有害物质含量,另一方面增强鱼类体质。三是水生植物调节,利用池塘内种植的莲藕和设置水生植物浮床来消耗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净化水质。四是利用养殖的鲢鳙鱼来净化水质,降低藻类的密度,改善水体的透明度。
3.日常管理
每天定时巡塘,写好管理日志;观察鱼体的生长、活动情况;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和鱼网、鱼栅栏等有无损毁;及时捞出水体内的病死鱼,以免交叉感染,污染水体;调节好推水装置,根据放养鱼类的情况、鱼体规格、摄食情况及溶氧情况等合理调节充气量,控制水流的速度,以利于粪便、残饵的沉淀和获得较高饵料效率;每天用手抄网检查集污池底部的废弃物收集情况,并及时捞出轨道下游的饲料,再次投喂。净化区的增氧机每天午后和清晨各开机1次,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掌握开机次数和时间。
4.病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防重于治,要把防病作为关键。
每日巡池,观察鱼的摄食情况、活动情况和鱼池水质变化,检查有无病鱼,发现病鱼、伤鱼应及时捞出,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做好水质调节,保持充足溶氧,净化区每月用10~15克/米3 生石灰消毒1次,轨道内每周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每7~10天使用芽孢杆菌、EM等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保持水质清新;加强饲养管理,投喂优质人工配合饲料,适当投喂高稳定V C 、免疫增强剂,增强鱼类体质和免疫力;在鱼体摄食差时应适当减少投喂量。
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第一批草鱼运输过程中鱼体受伤,放养5天后发生水霉病;放养初期,又由于投喂量过大发生了肝胆综合征,给养殖生产造成一定损失。
四、结果与讨论
1.结果
2019年6月14日,从郯城县购置12~14尾/千克的草鱼种 3.11 万尾,放到 4 # 轨道进行养殖,11 月 5 日,收获草鱼 1.94 万千克,平均规格为1.58千克/尾,成活率39.61%。8月5日,从郯城购置规格为20尾/千克的草鱼种6.46万尾,放到5 #轨道养殖,11月29日,收获草鱼0.91万千克,成活率80.05%。草鱼放养与收获情况见表1。
表1 草鱼放养收获情况
2.讨论
(1)池塘轨道循环流水养殖草鱼完全可行。传统的池塘养殖模式由于污染重、科技含量低、养殖效益低下,已严重制约池塘养殖业的发展。为破解池塘养殖的瓶颈,减少污染,提高水产品质量,课题组经过3年的探索,掌握了轨道流水养殖推水装置的调节、池塘水质的综合调控、高密度养殖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证明了在池塘设置轨道进行循环流水养殖草鱼在我市水域的可行性。该技术在我市费县、蒙阴县等进行了初步推广,发展轨道30余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2)投喂管理和鱼病防治工作是轨道循环流水养殖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是投喂管理,掌握好投饵量。投得过少,影响养殖动物生长;投得过多,不但会造成饵料浪费、污染水质,还会引发鱼病的发生。此次项目实施中,6月14日放养的草鱼苗种成活率非常低,主要是由于投喂量过大,发生了肝胆综合征,使鱼体大量死亡。
二是鱼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优选健康苗种、保证充足的溶解氧、做好消毒措施、定期泼洒微生态制剂、投喂药饵和高稳V C 等综合疫病防控措施,发挥易于管理、养殖集中、用药量相对较少的优势。每次用药,可用塑料布将轨道的两头封闭、关闭推水、保持微孔增氧、泼洒药物,对鱼体进行药浴,时间随药物的浓度及品种而变。
(3)综合水质调控技术是防病的关键。试验过程中,采用了物理净化与生物净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水质调节。物理净化采用集污槽物理收集,沉淀处理,处理后的净水循环利用,沉淀物用于农业生产;生物净化采用放养鲢鳙鱼、种植莲藕、水花生和放置水生植物浮床以及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的方法,效果非常好。养殖过程中,经常性对水体的理化指标进行快速检测,没有发现超标现象,有效防止鱼病的发生。
(4)轨道排污系统有待进一步改造提升。轨道循环流水养殖技术一大优点就是污染物的零排放,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和粪便等可以通过轨道末端的排污系统排出,进行沉淀、净化,循环利用。但事实上我们发现,单纯地依靠集污槽收集残饵粪便,由管道抽出排掉的污物仅占总排污的30%左右,尽管中途将 1.2 千瓦的抽污泵换成了 1.5 千瓦,效果也不是很好,下一步要继续研究提升排污系统的效率,减轻净化区的压力。
(5)池塘轨道循环流水养殖草鱼最佳放养规格和放养密度有待进一步探索。受试验轨道数量限制和病害的影响,此次未能对该模式养殖草鱼的最佳放养规格和放养密度进行探索,下一步将重点研究,以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