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立国时赵匡胤手下主要大将(一本旷世兵书横空出世)

宋朝立国时赵匡胤手下主要大将(一本旷世兵书横空出世)(1)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林志鸿、张杰龙

指导老师:陈志谦 、廖秀程

1.来自东方的神秘配方

2016年底,由张艺谋导演的玄幻大片电影《长城》在各地影院上映,电影讲述了两个西方雇佣军人为了发财,来到中国寻觅黑火药的配方,并与中国的无影禁军共同抵御碰到食人怪兽饕餮进攻的故事。

众所周知,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唐末五代时期开始应用于战争,但关于火药的配方在宋朝以前一直作为军事机密,其他民族和地区的人是难以获得的,电影《长城》虽然是玄幻故事片,真实的历史上也从未有过西方人来过中国获得火药配方的记载,但故事的取材证明了火药出现后对战争产生的深刻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却有一定的合理性。

目前史学界比较公认的最早记录火药配方的地方来自一部北宋仁宗时期编修的旷世兵书《武经总要》。那么这部《武经总要》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书?它是何人编修又为何而编修呢?

丁度,字公雅,河南开封人,《宋史》说他“强力学问”,性格淳厚质朴,喜欢辩论,长年为仁宗讲解经史,并且“于边事亦多所论述”,因而也被以提举《武经总要》的编撰工作。

宋仁宗还亲自为该书作序:

“昨藩臣阻命,王师出戍,深惟帅领之重,恐鲜古今之学,命天章阁待制曾公亮等 同加编定。虑泛览之难究,欲宏纲之毕举,……至若本朝勘乱 边防 御侮 计谋 方略,咸用概举。”

序文明确了该书的目的,就是为宋朝军队将帅对外作战提供一本军事指导用书。

3.巨著印象

我们在泉州图书馆找到了这本四库全书本的《武经总要》。

首先从书名来看,简约大气。“武经”说明它是朝廷认可的兵学经典,其地位是其他兵书无法比拟的。“总”是全面,“要”是精炼,《武经总要》一名,即是说该书萃取了古代兵学的要领精华,其囊括的内容上至周代,下至北宋庆历年间,涉及军事理论、军事训练、军器制造、军事阵法、军事占卜、军事纪律、军事历史等方面,内容丰富,可谓贯通古今,包罗万千。它是中国历史上现存第一部以“武经”命名的兵书,也是现存第一部官修大型兵书。

翻阅该书,其中构思的缜密、内容的丰富,记录的细密详实,插图的精致,带给我们极大的惊叹和震撼。

宋朝立国时赵匡胤手下主要大将(一本旷世兵书横空出世)(2)

《武经总要》分前、后两集,每集各20卷。

前集的20卷详细反映了宋代军事制度,包括选将用兵、教育训练、部队编成、行军宿营、古今阵法、通信侦察、城池攻防、火攻水战、武器装备等,特别是在营阵、兵器、器械部分,每件都配有详细的插图,这些细致的图像使得当时各种兵器装备具体形象地层现在我们面前,使该书具有高度的可读性。许多中国古籍由于是用简短晦涩的文言文写作,现代读者在阅读中难以形成具体形象的概念图像,该书的这些特点正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兵器史提供了极宝贵的史料。

后集20卷辑主要是战例录有历代用兵故事,保存了不少古代战例资料,分析品评了历代战役战例和用兵得失,是实战型的军事教科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讲,曾公亮等人在该书中首开将战例单列成文的古代军事学编纂先例,改变了宋朝以前中国古代兵书重理论轻战例的写作方式,体现了该书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想。

宋朝立国时赵匡胤手下主要大将(一本旷世兵书横空出世)(3)

文史专家潇风:《武经总要》在编撰体例上有什么特点?

《武经总要》在编撰体例上,它的特点十分鲜明,第一个是整个结构,分成目录梯级来进行;第二是内容很全面,编排很合理;第三是图文并茂形象具体,包括整个作战、排兵布阵以及等等的这些作战的工具、用具,它都是有非常明细的图表来进行示例;第四个是主要突出的战例,说明重视我们的实战。简单的讲,《武经总要》就是分成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军事的指导理论,第二是作战的实际应用技术,它把这两个方面都做得非常的详尽,最重要的是突出实战的军事技术。

4. 前集略览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将领的作用在战争中太重要了。《武经总要》的前集卷一作为全书的开篇,除“军制”是讲古今军事建制的内容外,其余主要是从军事将领的选用和建设的角度展开论述的。分“选将”、“将职”、“料兵”、“选锋”、“选能”几个方面的内容。言“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君不择将,以其国与敌也”,充分反映出编纂者对军事将领及军事人才的重视程度之高。

宋朝立国时赵匡胤手下主要大将(一本旷世兵书横空出世)(4)

前集卷二,主要是论述军事训练方面的内容。包括了“讲武、教例、教骑、旗例、习勒进止常法、教平原兵、教步兵、教弩法、教弓法”等。卷首写到,“军无众寡,士无勇怯,以治则胜,以乱则负”。如果训练不足,“虽百万之众,以之对敌,如委肉虎蹊,安能求胜哉? ” 由此可以看出《武经总要》是十分重视军事训练的作用,故把此卷放在第二,地位仅次于卷一。

为什么武经总要十分注重选将的确立。因为我们在跟西夏作战完以后,战斗的结果是很不如人意的。所以在痛定思痛之后,才催生了“庆历新政”。庆历年间,当时我们宋代兵部总共的兵源是一百二十几万,这是一支非常之庞大的队伍,以当时整个的财力供养这样子的一支军队是非常之辛苦的。如果这只军队再失去了战斗力,那它就是敌人的帮凶。所以《武经总要》编撰的时候就把选将和训练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来加以详细的讲述。

宋朝立国时赵匡胤手下主要大将(一本旷世兵书横空出世)(5)

前集卷三、卷四主要讲述的是各种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手段。如卷三“叙战”上开篇即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这两卷集中论述了在战争中的各种谋略、作战原则和战术方法,如 “用车、用骑、奇兵、料敌将、察敌形”等。

前集卷五,主要论述的是关于行军方面的内容,包括队形、纪律、补给、侦查、预警等实用性行军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本卷还将"军祭” 即军礼部分单列出来,反映出了国家对军事行动的极高重视,也起到了激励士气,凝聚军心的作用。

前集卷六,是关于安营扎寨的方法展示,包括“诸家军营九说”、“下营择地法”、“警备法”、“防毒” 、“漏刻” 、“寻水泉”等后勤方面内容。

这些都是具体而实用的行军作战方法,以军事教科书的形式写出来,避免了以前靠个体主观经验摸索的差异性,从而形成整体性、标准化的训练作战方法。

宋朝立国时赵匡胤手下主要大将(一本旷世兵书横空出世)(6)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讲述了金国王爷完颜洪烈,与多位武林大侠争夺一本能统帅大军、称霸天下的兵法——《武穆遗书》,据说该书是宋朝名将岳飞所著。这本书当然是金庸小说虚构出来的,但如果说宋朝真有这么一本兵法奇书的话,那么《武经总要》可顶此书。尤其是该书的前集卷七、卷八集中载录了宋朝及以前的各种阵法,书中图文并茂,向我们展示了古代战争的各种排兵布阵的形式和方法,可以作为军事将领统兵布阵的作战指南。“兵矢之相见,而胜负之势决于前”,作战之前,如果战阵部署得当,尤其在一支以步兵为主的军队中,往往可以取到以少胜多、以弱抗强的效果。

宋朝立国时赵匡胤手下主要大将(一本旷世兵书横空出世)(7)

前集卷九,围绕地形问题来论述,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分别列举了攻城守城的各种方法,这几卷也同样图文并茂,精彩生动、一目了然。

回溯本片开头,两个西方雇佣军人到中国寻找火药配方的故事虽纯属虚构,但历史上火药的名称和正式配方的记载最早就见于《武经总要》的第十一、第十二这两卷,在这两卷里记录了引火球、蒺藜火药、毒药烟球等军用火器的三种火药配方。《武经总要》中记载的火药武器,虽然还是初级的,主要发挥的是燃烧功能,而非爆炸功能,却是现代武器的鼻祖。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说过:“在公元1044年的《武经总要》中,记载着三种关于火药的配方,它们是所有文明国家中最古老配方。”

1241年4月9日,蒙古大军与3万波兰人和日尔曼人的联军在东欧华尔斯塔德大平原上展开了激战。根据波兰历史学家德鲁果斯《波兰史》一书的记述,蒙古大军在这场会战中使用了威力强大的火器。有一位神甫躲在战场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内,偷偷描绘了蒙古士兵使用的火箭样式,这位神甫叫盖斯勒。根据盖斯勒的描绘,蒙古人从一种木筒中成束地发射火箭。

因为在木筒上绘有龙头,因此被波兰人称作“中国喷火龙”。那么蒙古骑兵使用的火箭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公元1233年,蒙古负责南下灭金的统帅窝阔台汗,接受中书令耶律楚材(契丹人)的建议,放弃每到一处即屠城的惯例,“凡弓矢、甲仗、金玉等匠”均未杀,将各地虏获的工匠、作坊和火器全部掠走,还将其中的火药工匠和火器手编入了蒙古军队。后来拔都西征,就将火药技术带到了西亚和东欧,这就是中国火药技术西传的大致脉络。

宋朝立国时赵匡胤手下主要大将(一本旷世兵书横空出世)(8)

前集卷十三是“器图”,即历代兵器图谱,在该卷中,有一种巨型的弓弩引起了我们的惊叹,这就是床子弩。话说公元1004年,辽军大举南侵,宋真宗御驾亲征至澶渊城督战。城外辽军大将萧挞凛的旗号被发现,他就是辽国的南院王,宋军当时就调用了这种床子弩。萧挞凛中箭毙命,辽军士气大受打击,最终迫使辽与北宋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此战可见床弩的巨大威力。《武经总要》在包括床弩在内的各式兵器和攻守方法的讲解中均配有清晰的插图和详细的说明,有很强的可读性。

宋朝立国时赵匡胤手下主要大将(一本旷世兵书横空出世)(9)

前集卷十四“赏格”、“罚条”,是军队里的赏罚规程;卷十五,内容相对庞杂,有“行军约束”、“符契”、“传信牌”、“字验”、“间谍”、“乡导”六条,是对前几卷中各种军事规则、战法和事项的补充说明。

前集的后五卷即卷十六至卷二十是边防部分。边防部分所阐述的是有关边疆地区军事地理的信息,该部分提纲挈领,每一地方先用简要的文字介绍古今沿革,而后有四至八道等方位信息,难能可贵的是,《武经总要》在广州南海郡中“提到从屯门山用东风,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洲”,据方向和航程判断,“九乳螺洲”指的就是今天的西沙群岛,这是世界历史上首次由官方出版的书籍中出现的专指西沙群岛的专用地名,也是古代中国在此拥有主权的有力证据。

5.战例纷呈

《武经总要》后集也共二十卷,前十五卷《故事》以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为主,包括各种具体战略战术方面的经典战例。所述战例,语言精简,案例典型,通俗易懂。在后集的序中,曾公亮说道:(“夫谋者不可以预传,亦难以言尽,独可见者,验之于前古已然之事”、)“垂之空言,不若见之行事”,这种军事理论和战例结合的编纂方法,在我国古代兵书叙述方法上是开创性的,同时也使得阅读的指挥官能较轻松地理解接受抽象的军事理论,避免了士大夫空谈妄论之风。

《武经总要》里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战例。公元979年,契丹侵犯大宋北部边境,宋太宗命赵延进、崔翰、李继隆等带兵御敌。临行之时,宋太宗将布阵图赐给众将,要他们按图作战,还要"务求必胜"。宋军到满城之时,契丹骑兵已蜂拥而来,登高望去,只见烟尘滚滚,望不到边际。众将看了这阵势,如果按太宗赐给他们的阵图,把大军分成八阵,每阵之间相隔百步远,等于分散了兵力。赵延进就独自做出决定,"皇上派我们来,不就是要把敌人打回去吗?接着图上打,非败不可,情况紧急,只有集中兵力,才能胜利。这样虽然有不照图打仗的罪名,但总比兵败辱国好得多!"于是宋军没有按照皇帝的阵图,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布阵排兵,最终取得了三战三捷的战绩。

宋朝立国时赵匡胤手下主要大将(一本旷世兵书横空出世)(10)

《武经总要》将该战例作为“临阵制宜”的典范,得出“执阵形而求胜者,愚将也”,说明曾公亮等人能够辩证地看待阵法的作用。古代战争,排兵布阵是必须的,但是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 尤其是对付北方少数民族骑兵的快速机动作战,如果如果过度迷信于阵图,不会随机应变,在战场往往容易陷入被动。可见《武经总要》是很注重兵书实用性和灵活性的。

后五卷《占候》涉及阴阳五行、天文占卜等内容,带有一些神秘色彩,但古人受科学文化知识和时代的局限,我们现代人没必要以此来苛求古人。

6.科技之光

除了之前我们提到的火药技术外,《武经总要》一书还记载着许多当时的先进科技。

这是我们同学按照《武经总要》里记叙自制“指南鱼”,只要将其放在一碗水中,鱼嘴的方向就自动朝向南方,这其实就是行军时用的指南针。《武经总要》里有说:行军的时候,如果遇到阴天黑夜,无法辨明方向,就可以用指南鱼辨别方向。因为使用指南鱼,比使用司南要方便,它不需要再做一个光滑的铜盘,只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下面为大家演示一下“指南鱼”的制作过程:

实验准备:中间横穿一根铁针的自制木头小鱼一个、以及磁铁、冷水盆、酒精灯、检测用的指南针各一。

1用酒精灯将木制小鱼两端的铁针烧红;

2用磁铁的S极在鱼头端的铁针上沿一个方向摩擦,重复做20次—30次。

3、将木制小鱼放到水盆的水面上,看铁针鱼头的方向是否与检测用的指南针的N极一样,指向北方。

宋朝立国时赵匡胤手下主要大将(一本旷世兵书横空出世)(11)

这样做出来的指南鱼携带方便,只要有水,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判断方向。而且盛水的碗即使放得不平,也不会影响指南的作用,因为碗里的水面是平的。相对之前的司南,由于液体的摩擦力比固体小,转动起来比较灵活,所以它比司南更灵敏,更准确。

《武经总要》里还记载了中国最早的军事密码方式“字验”。其方法是用40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来表示,把不含重复的40字诗与这些情报内容依次相对并具体搭配,编上相应的数字代号,从1至40。密码本只能由军中主将掌握。每次发送情报时,可根据所需传递情报的内容,查对密码本就能译出。

举个例子:假设双方以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作为解码密钥。如果军队在战斗在粮食将尽,需要补充,前方将领就从密码本中查出“请船”的编码,假如是第12,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第12字是‘君’。于是请粮将领就将‘君’字写到一件普通公文书牒之中,并在字上加盖印章。指挥机关接到这件公文后,查出盖印章的“君”字,得知“君”字在临时约好的诗中列第12,再对照密码本上的顺序,就得知了前方的情报。唐朝的五言诗不计其数,送信的人也不明就里,即使送信人被俘叛变,也无法帮助敌人破译出所传递的情报;假如密码本落入敌手,也难以被敌人破译。”

宋朝立国时赵匡胤手下主要大将(一本旷世兵书横空出世)(12)

文史专家潇风:当时的宋军在军事科技方面,它的技术是全世界最先进最发达的,《武经总要》里面记录的三种火药武器的各种配方,还有为数众多种类齐全的火器的制造方法,其中有些已经很接近我们现代武器的雏形,比如说步枪的雏形地雷的雏形、枪榴弹的雏形、火焰喷射器等等。这些现代武器的雏形都已经出现了,包括后期在联合蒙古攻打金国的时候,蒙古军队的火器装备都是由大宋朝所提供的。

《武经总要》一书所涵盖的科技史门类相当广泛,除以上成果外,还有如制造各种攻守武器的机械原理,猛火油柜的油泵原理,前集六“寻水泉法”中竹制汲水器的虹吸管原理,卷十一的“水平”原理,卷十二的“唧筒”原理等,这些都属于物理学范畴。此外,书中还涉及化学、生学、天文学、医学包括兽医等学科知识。因此,称《武经总要》是一部军事科学的百科全书,也是名副其实的。”

7.旷世奇书的历史命运

《武经总要》书成之后,其流传并不广。究其原因,这是由《武经总要》是官方修订之书和其兵书的性质决定的。尤其是宋朝初年统治者对兵书是禁止的,兵书与天文为秘书“,一直藏于密阁,秘不示人。

宋夏战争期间宋军的三次大败,让宋仁宗对军将的素质产生了担忧,可能同时也看到了禁兵书的负面效果。《武经总要》书成之后,开始“颁赐内外武职重臣”,但一般将官还是难以见到。

南宋时期,朱熹曾被任命为武学博士,他就建议用《武经总要》等兵书作为武学“教材”来培养军事人才,说明他非常看重《武经总要》的价值。而《武经总要》在元代虽同样不易得见,但却受到重视并有刊刻。到了明代,《武经总要》被刊刻较多,流传也较多。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较早较好的本子正是明刻本。

宋朝立国时赵匡胤手下主要大将(一本旷世兵书横空出世)(13)

明朝战功赫赫的马文升曾评价《武经总要》:“昔宋因有契丹、西夏之患,最重武备,累命儒臣编集兵书,其目实繁。独《武经总要》一书,……武职官员若肯熟读讲解,存之于心,施之于事,虽不如古之名将,亦可克任边方重寄……欲学武事,莫先此书。”可见《武经总要》一书的重要历史地位。

8.光炳后世

北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二月,宋朝与西夏的第三次战争的熙河之战,战役双方均已进入到胶着状态。就在这时,熙河的宋军一次性接到从首都开封运来的神臂弓火箭十万支、火药弓箭两万支、火药火炮箭两千支、和火弹两千枚,如此大规模先进武器的到来,迅速扭转了战场的僵局,宋军最终击溃了西夏军队,占领西夏两千多里地。

这次宋夏战争宋军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武经总要》编纂后,宋朝经过了三十多年的积累,军队的战斗力和武器制造的规模和精良度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据史料记载,当时宋朝的军器监规模宏大,分工很细,雇用工人曾达四万人之多,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有《武经总要》对兵器技术的总结整理,包括各种兵器图谱的绘制注释,宋朝才能在武器的制造上实现精细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为军队作战提供有力的保障。

另据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一十四记载,泾原路有经略司向朝廷建议:他们在修渭州城墙防御的工事时,得知有一种威力巨大的床子弩,“案《武经总要》有三弓八牛床子弩,射及二百余歩,用一枪三剑箭,最为利器,攻守皆可用。”请求军器监给予拨付。

这就是该书中记载的三弓八牛床子弩,这种床弩力量无比巨大,要用八头老牛的力量才能拉开它,因此又叫“八牛弩”,如果用人力开弩,则需二十至一百人同时协作发力。其射程可达在二百至三百步开外,即三百七十至五百六十米左右,这可谓古代世界中的超级杀伤武器了。面对渭州城的这个请求,在京师的军器监回应道:弩每座重千余斤,难以运到。最后朝廷附上床子弩的图样,让他们就地仿制出来。从这件小事上看,充分说明,宋代边防官员的确是通过《武经总要》的记载,知道有“床子弩”这一先进武器,并向朝廷索求的,说明《武经总要》在宋军将官中印象还是很深刻的。

文史专家潇风:《武经总要》编撰完成以后,宋朝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整个军队战斗力和武器装备制造和使用的规模都有长足的发展。当时所有的军备,它的中央的兵工厂分工非常的细,所制造的装备武器都非常的精良,正是出于《武经总要》对于兵器就是军事兵器、装备制造技术的精细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给宋朝的军队强大的战斗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当时仅仅宋朝中央的兵工厂,所制造的火药武器,可以装备数十万的大军。

《武经总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武经”命名的兵书,也是现存第一部大型官修兵书。《武经总要》成书之后,虽然它的出现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北宋王朝的军事劣势,但作为官方颁行的带有丰富实用的军事教典,也确实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以其全面的内容,丰富的材料和对经典兵书精心的修葺整理,使其在古代军事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还深深影响了后世兵书的编撰,其内容和思想被后来的兵书所继承。

宋朝立国时赵匡胤手下主要大将(一本旷世兵书横空出世)(14)

这本《续武经总要》是明朝福建泉州学者赵本学所著的《韬钤内外篇》,加上赵本学的其同乡弟子,也是当时鼎鼎大名的抗倭名将俞大猷所著《韬钤续篇》和《剑经》,又进一步对明朝及明朝以前的阵法进行了整理和总结,三本合编成了这本《续武经总要》。该书也与《武经总要》一样,有广博的考证,图文并茂的解说,注重实战效果,对当时俞大猷所率领的抗倭战争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从中也可以看出《武经总要》对后世军事研究的影响力。

文史专家潇风:《武经总要》编撰结束以后,它对于我们后世古代军事科学史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说后来的俞大猷的《剑经》等等,包括他在抗倭战争中他的表现,其中都可以看出《武经总要》对于后世的军事研究的巨大影响力。

今天我国要建设现代化的国防体系,既要有先进的武器设计和制造能力,又要有“以和为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能力和勇气,在这个意义上,这部一千年前的皇皇巨著《武经总要》可以给今天的我们以更多的启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