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近二十年变化(农村面貌一直在变新)

以我苏北盐阜(现滨海、阜宁、响水及射阳县一部分)沿海地区为例,自建国以来,农村的发展变化用翻天覆地毫不为过,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农村近二十年变化?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农村近二十年变化(农村面貌一直在变新)

农村近二十年变化

以我苏北盐阜(现滨海、阜宁、响水及射阳县一部分)沿海地区为例,自建国以来,农村的发展变化用翻天覆地毫不为过。

这个变化我分为四个时期,即土改到建国后的1955年,合作化到改革开放时,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和近10多年。

我们这是老解放区,1942年就有共产党组织,并开始组建民主政权。那时,人口不多,分散居住射阳河两岸,丁头土墙草屋。个别大地主家才有瓦房,地主富农守院阁楼,也大多土墙,号称土阁楼。

粮田也大多集中于有人居住地区,水田四季水沤,单季水稻亩产二百斤左右。水旱间隔,旱地住人并长五谷杂粮蔬菜,土地高低不平,还夹有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其余大多荒滩。

天然港汊不少,独木小桥遍布,小道弯弯曲曲,下小雨泥泞不堪,大雨桥断路漫。

自民主建政,开始办学。个别医院也是军民合用,以军为主,其余还是土郎中。最了不起的成就是现今列为江苏省红色地名的"宋公堤",是建国前阜宁民主政权县长宋乃德带领盐阜地区人民筑起的防海潮大堤,其功绩堪比宋朝"范公堤"。

第一阶段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前土改到1955年合作化时期。

农民翻身作主,又有土地,种田交公粮之外,全部归己。吃穿大多温饱,穷有救济。

棉花比较耐碱耐旱,少量土质较好的荒滩开垦种棉,获得不错收成。到50年代初,丁头土墙草屋不少被旁门土墙草屋代替,相对高大宽敞坚固,每年夏秋台风季节,房倒屋塌大大减少。

粮田产量有增不大。主要通道无阻,主要港汊桥梁有木桥。我记得51年发过大水,但未绝收。还记得有两年秋天,海水倒灌,水田、低洼地方海水淹没,海水退回后,较高地方太阳一晒,白花花盐碱一片。

青少年扫盲识字。人口增长,儿童增多。射阳河一线人口集中地区,到1956年,基本达到村有初小,三两村有一完小。1955年本乡建起完中1所(全县只有4所)。乡有医院。

大型水利工程成绩巨大。也为这方土地上的人民造福打下根本。1952年动用淮盐扬南等市几百万民工挑起苏北灌溉总渠,1955年建起江苏省第一座挡潮蓄淡河闸,即射阳河闸。

第二阶段变化是合作化后自改革开放时期。

我们这53年建互助组,55年建初级社,56年建高级社(各地有先后),58年建人民公社。这几年间,土地公有,集体力量的优越仍有体现,除国家投入建立机排灌站、为水利建设拨付一定水利粮外,大小支渠、堤坝、主要道路均是政府规划,依靠集体力量人工完成。

1958年,由于水利灌排设施基本配套,海堤加固,射阳河闸建成,海水不再倒灌。引洪泽湖水(主要是淮河水),冲碱灌溉,才有万顷荒滩旱改水,种水稻。才有今天的高产田。

大跃进的冒进浮夸,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吃食堂的大锅饭,造成很大损失。虽然三年自然灾害我们这减产不多,但在当时大环境下,也是计划供给,也要支援国家建设,缺吃少穿,瓜菜萝卜填肚子,也有吃麦麸米糠补充,浮肿病人加多。我读初二时,最少吃过13斤陈品粮计划(但只有1个月,其余最少26斤),体育课都不上的。大多吃胡萝卜及胡萝卜干、山芋及山芋干、瓜菜、豆饼、麦糁等副食品和粗粮。食油一月两把。

党和国家先后出台"六十条"等调整政策,撤消食堂,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重新划分自留地猪饲料地等,有很好扭转。

可惜又来了个文化大革命的全国性灾难,我们这里也在所难免,主要矛盾抓错,生产力遭到破坏,延缓了农村的发展进步。

但生产队集体经营时期,也有很大成就。农田建设、水利建设、道路交通建设基本系统规范。农业机械、化肥\农药、良种使用始于此时,科学种田水平大大提高。我们这最突出的是水田单季改为稻麦两季,不仅节省大量水沤田四季要水的人力和水资源,而且亩产提高三分之一以上,到分户承包前,我们这亩产己有达千斤的田块。

这期间,农村医疗卫生教育事业有巨大发展。公社有人民医院,大队有卫生室,赤脚医生遍布。教育"两条腿走路",自60年代生产队办耕读小学到60年代后期大量的民办小学教学点及大量的民办初中班(小学戴帽子的七年制学校至多两三个大队一所),还有民办高中,农业中学等。福利(如五保户、养老院、军烈属残废军人照顾等)救济(如救济款、救济粮、周转粮等)一直存在。

70年代,居民点建设与人口疏散同时进行。射阳河畔原人口聚居地区大量拆迁,集体加以补贴,安置到原荒滩变为粮田的新建居民点上。这时上居民点的住户,基本是砖墙瓦房,现在大多仍在。

农村集体企业也有兴起,我们这主要是养殖业、编织业,粮油木材加工业等,因地制宜,一般大队经办,规模不大,大多效益不错。

集体生产经营,生产队核算,实行工分制。分组劳动,根据不同劳动,主要是先定额,后验收,再评工,偷工减料扣工分,还批评。多劳多得,按劳取酬。少量临时包干。说这时没懒汉没多吃多占假话,但说都吃大锅饭混工也不实。说社员十有九偷,干部十有九贪是谎言。一星期才吃上一顿豆腐汤杂粮饭,一个月难吃一次肉大多状况,但过年没肉假话(特困有送肉)。除吃食堂外,过年蒸不起馒头的户极少。

第三阶段变化是改革开放后到本世纪初前十年。

80年农田普遍承包,确实调动了农民个体积极性,也适应当时是少量手扶拖拉机与耕牛并用,主要还是手工劳动的实际;化肥还很紧张,科学种田水平还低的实际。温饱很快解决。

但我要说,农村变化归根到底还是全国改革开放的结果,是市场化经济的结果,是各行各业协调发展的结果,与城镇化发展也有关系。

家庭承包几年后,农民仅种田不搞其他"副业"极少,我们这开始有养殖、育菇丶加工等个体企业(含集体转卖),接着大量进城,有自创餐饮、自搞贩卖等,有打工挣钱。

90年代中后期,农村普遍通电,用自来水,进一步加强居民点建设,道路建设,通村主干道己有沙石路。机械化发展,电排灌站普及,水利化完善,牛耕渐成历史。

至本世纪初,大多农民富起耒了。农村又强调环保,草改瓦,通电话等等,所以,大量砖瓦新房以至楼房在居民点建起。这一切,主要是国家富强和支持的结果。

说实话,就是河渠清理,也主要用机械,用少量人工均给报酬。

学校高初中学制自恢复六三三后,又对戴帽初高中加以整合,借助"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东风,几个大队联合兴办公办民助的联办初中。

我们县是江苏省穷县"普九"先进典型,92年基本"普九"达标,95年完成验收,民办教育也基本结束。

第四阶段是近十几年,出现两个极端变化。一是农村面貌进一步变新,另一方面人口减少,大多居民点虽然好看,但让人渐感萧条。

首先是原有居民点居住全部砖瓦房和楼房,通电通水通网络,门前水泥路水泥场,家前屋后树木花果四季有绿有花,三季有果,留守户有鸡有鸭。

其次,公交车通村,村组主要道路全部硬化。就是射阳河,也新造数条公路、铁路大桥,现在平均十多里路,就有一座公路大桥。农田成方,河渠划格。通村主要道路也有"路长",负责保养。村里主要河渠也有"河长",负责环保。电排灌站最新己是第三代。种田基本机械化电动化。科学种田水平提高,80%左右农田转租大承包。65年前的万顷荒滩碱地,如今基本成为水旱两季的年亩产吨粮的高产田。

村有卫生室,村部设施基本标准化。低保、扶贫、脱贫,全面实现小康。

但与其不适应的是,农村人口减少,一半以上住户常年关门,留守基本是老人或有养殖、加工丶理发、修理、购销等副业的农民。村组干部基本也是村卫生室医生和这些有副业的农民担任。学校撤并,很少村有学校。幼儿班也达不到村村有,有些校舍校基租售,有的己拆除还田。

不过,新一轮变化已经开始。自第二个中华振兴百年奋斗目标开始,美丽乡村建设也已起步,农村在现有基础上要求更新还要美。新农村的建设规划,目光远,标准提升,特别是居民点的选址,环保,房屋结构设置和造价,水电网络,交通、商贸、教育、医疗、卫生、工业、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美化绿化等全面考虑。向城镇化标准条件靠近。

原居民点达不到一定规模不再投资更新。不少闲置房屋按价补偿拆除还田,原有居民有进城落户,有上美丽乡村新建居民点。

再过十年二十年,农村人口会更少,农民会更少,居住更集中,生活条件会更好。农业规模化生产更普遍,科学种田水平更高,粮食产量会增,产供加工销售一体化会有更好发展,只守自家承包地按户经营会更少,"三农"会有更好发展,乡村与城镇条件距离拉近,一定会更美丽。(下面图片是拍的我老家农村实景)

通到家门口的水泥路

现在农田。远处为七八十年代建的居民点

50年代70年代初建的房(90年代拆除)

房屋前的花

第三代新建干渠电排灌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