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林黛玉的真正死因(探究红楼梦林黛玉之死的真相)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的风格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据考证,只有前80回(也有人说是79回)是曹雪芹所著,后续真本已丢失,流行最广的全本是120回“程本”和80回的“脂本 ”两大系统,目前市面上所有的全本都是后人基于“脂本”拓展改编而成。由于真本遗失,对女主人公林黛玉之死众说纷纭,有说在二宝结婚时伤心泪尽而亡的、有说被毒死的、有说上吊自杀的、有说是自杀淹死的、有说嫁北静王后哭死的、有说是羽化后魂归太虚的。我觉的种种说法都跟原著都对应不上,未能深刻领悟《红楼梦》的想表达的思想境界,降低了作品的立意,都是些狗尾续貂之作,令人嗤之以鼻。林黛玉是怎么死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了解林黛玉的婚姻和命运,就得从前世宿命、判词判曲和一些诗词歌赋中寻找线索。在讲这些之前,我先讲一个故事,曾经有一对青年男女,男的出生富贵叫小宝,女的平民出身但才貌双全叫小林,他们俩情投意合一往情深,但父母不同意他们俩的婚姻,硬给小宝安排了一个门当户对的薛姐。小宝若誓死不从要个人婚姻自由的话,你们觉得结果会是怎么样?有人会说有情人终成眷属;有人会说终究逃不过现实主义,门当户对才是第一位;有人会说婚姻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听父母的;也有人会说自己的幸福要自己争取,支持宝玉。答案肯定会有千万个,但如果是曹雪芹先生,他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下面我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慢慢说来。

一、红学家那么多,你是不是想来炒作?

答:我不是什么作家,也不是什么UP主,就算把热度炒上去,我也不是吃这行饭的料,水平有限文笔很差,但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求证林黛玉之死,仅出于我热爱《红楼梦》,喜欢林黛玉这个角色,还原一段真实的浪漫的伤感的爱情故事,希望能留给大家一些美好的回忆和深刻的反思,不希望被一些狗尾续貂的作品煮鹤焚琴罢了,同时也糟蹋了《红楼梦》。

二、曹雪芹先生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答:讲故事主要为了引出婚姻自由主义的观点,答案也藏在《红楼梦》中。

三、作者会有如此超越时代的思想境界吗?

答:原著作者曹雪芹先生虽处于封建社会,却是旷古烁今的一世天才,在他的思想世界里,领悟的自然比别人高出一筹,也最容易萌发进步思想。在《红楼梦》中,大观园里的小姐们个个都是文艺女青年,一点都不像黄花大闺女,甚至被现代人解读为女权主义作品。在作者眼中每个女性都有灵魂也应该被尊重,随着知识的普及婚姻自由是大势所趋,若在作品中体现婚姻自由主义观念必将能够传唱千古(对标《西厢记》、《牡丹亭》),这才是一个天才作家的终极心愿。若在作品中明确表达婚姻自由主义观念,肯定会被认为是反世俗礼教是万不可行的,所以只能通过精巧细腻的设计将观念隐藏在《红楼梦》中。也许正因为如此,念其文学造诣登峰造极才勉强保留了前80回合。然后有程伟元、高鹗等人在不反对世俗礼教的基础上续写了《红楼梦》,使其广为流传,后世有不少批注和解读,不是他们才疏学浅未能表达作者的原意,而是时代环境不允许,所以本文参考均来自甲戌本《红楼梦》(官方认证的最早版本),未引用脂批。

红楼梦林黛玉的真正死因(探究红楼梦林黛玉之死的真相)(1)

四、《红楼梦》的思想主题是在表达婚姻自由主义?

答:是的。作者将前世宿命、判词判曲、人物性格、社会关系、家族背景等各种因素考虑在内,推动剧情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事事逻辑通顺,件件条理清楚的社会生态系统,不需要外部事件来佐证解读。书中各式各样的伏笔甚多,关键处更是三番五次地提醒,所以去掉了其中某些部分,仍可通过书内其它线索将其补齐,尤其是主人公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故事。只有还原了主人公的命运和爱情故事,才能知道作者真正想表达什么思想。

1、先谈作者对本书的自我评价

曹雪芹先生虽未出自传,但分别借了石头的自述、一僧一道的对话、警幻对宝玉的点拨和贾母掰谎记,表达了自己对作品的看法,暗藏了作品思想主题的秘密,有非常重大的参考价值。

第一回,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了。”那僧道:“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

古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暗约私奔,再者就是《西厢记》(宝黛还一起看过)历经磨难终成眷属,再近些就是《牡丹亭》(宝黛钗都知道这书)人鬼相恋,复生后经官方认可成亲的故事。但在《红楼梦》面前都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那作者岂不是在表示,我还有更劲爆的,除了追求婚姻自由主义还会是什么?有点那味了。(在当时婚姻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自由是反世俗礼教的)

第五回,警幻道:“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非也。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我估计所有人第一回读到这一段,都不会明白“意淫”两字的意思,因为需要通读全文并破解天机之后方能领悟,实乃作品主题。我解释为,此“意淫”非彼“意淫”也,呼应了前文“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乃由一段痴情所生(指因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故事而生),它会让宝玉产生一种思想(警幻称之为“意淫”,这不仅隐藏了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又表达了作者渴望追求这种思想,又在文中不经意处表达,对得起十年磨一剑,妙!)。这种思想会受青年男女追捧,但是在世道中,它却受人百口嘲谤,万目睚眦,即有反世俗礼教的因素在。这种思想就是婚姻自由主义思想,是作者煞费苦心精心设计的作品主题,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呼应了后文宝玉梦中之言“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警幻称宝玉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指宝玉敢为天下先,古今第一个敢表达出该思想的人。截止80回,“意淫”若作其它解释,宝玉似乎都未对得起这称号。我希望十年之后能给我颁个“天下古今第一解淫人”的称号。

红楼梦林黛玉的真正死因(探究红楼梦林黛玉之死的真相)(2)

第一回,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我师意为何如?”

为什么要借石头之言?难道寓意丰碑?里程碑?若结合前文警幻称宝玉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也许奇人能出奇功伟业,有这种可能性存在我总结为作者借石头之言,讽刺当今的作品都是些老生常谈、淫词艳语、逻辑不通的烂作,在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绝对称得上是一场广告营销行为。表明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但只能用排除法去猜,所以写了这么长,吻合了作品的思想主题只能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说出来怕是受人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第五十四回,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众人听了,都笑说:“老太太这一说,是谎都批出来了。”

警幻之语、石头之言和贾母批《凤求鸾》都有同工异曲之妙,它们之间相互呼应特别多,前两者是暗喻的话,那贾母批《凤求鸾》就是明写了。《凤求鸾》明喻了汉代司马相如为求爱卓文君所作名赋《凤求凰》,批司马相如不敢明媒正娶卓文君好比作贼,批卓文君跟男人私奔不顾父母家人书礼,都不敢正面对待问题,呼应了前文 “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贾母用了“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前言不答后语"、"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编了出来取乐"、"可知是诌掉了下巴的话”等话痛斥了市面上的作品,所以石头自谦说 “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但也比它们强百倍,列位客官不妨看看!

2、前世宿命解析

前世宿命意思是前世里就命中注定的,必有此一劫,也是小说的“人物原型”,参透天机就能知晓事件的来龙去脉,让人恍然大悟。这一段很重要!!!

前世宿命主要集中在第一回中,描述了宝黛之间的前世今生,“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 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从这一段中说明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本没有绛珠仙草这一出戏,是临时加入的剧情,意味着绛珠仙草完成报恩后自然会去警幻处提前了结渊源,留下神瑛侍者继续造历幻缘。明显隐喻宝玉必将会效仿神瑛侍者,会无微不至的呵护黛玉深爱黛玉,而黛玉却受不起宝玉的爱情(她是来还恩而不是来受恩),只能以泪还爱(其他人不算),泪尽恩消离去,留下宝玉开启第二重人生。因为黛玉是绛珠仙草转世,很容易联想到花开花落,在绛珠仙草开花之际,还尽一生的眼泪。绛珠仙草开的是大红花,推测黛玉会在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穿一身红妆离去,那就是在她的婚礼上泪尽恩消情断而终。(呼应后文的《葬花吟》)

红楼梦林黛玉的真正死因(探究红楼梦林黛玉之死的真相)(3)

3、判词判曲解析

判词是在太虚幻境处的有记载在案的天机,一幅画再结合几句诗词简单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性和生平事迹,也是小说的“人物原型”。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特例,是合在一起的,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第1句叹的是宝钗的德,第2句怜的是黛玉的才,第3句是林黛玉挂(死),第4句是薛宝钗埋。能在天机中将此两女放在一起,暗示了她们在命运上有共同点,猜想可能是二女共侍一夫,也可能是最后魂归一处。

判曲是警幻仙子们根据这段风流孽债自己创作的,供仙子们娱乐消遣用,名为《红楼梦》,相当于小说的大纲。总共有13首分为1首引子、11首人物曲和1首结尾曲。歌曲的引子为: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我觉得天机主要藏在“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中,“金”指薛宝钗,“玉”指林黛玉,“悼玉”明确指出黛玉已经死了,“怀金”可能指感伤怀念宝钗,也可能是一起悼念林黛玉和薛宝钗,暂不深究。判曲中又将两人放在一起,可见她们命运的重合度非常非常高,都是通过贾宝玉串在一起的,所以明确了《红楼梦》在书写他们三人(薛宝钗、林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故事。第一首《终身误》写的是薛宝钗和贾宝玉。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描写的是在黛玉死后,宝玉对黛玉一直念念不忘,全然不顾别人说的金玉良缘,冷落了宝钗,纵然结了婚,还是心心念念着黛玉。说明林黛玉是宝玉自己喜欢的人,薛宝钗是宝玉父母喜欢的人,纵然把二宝撮合到一块,也是强扭的瓜不甜。第二首《枉凝眉》写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阆苑仙葩”指绛珠仙草即林黛玉,“美玉无瑕”指通灵宝玉即贾宝玉。描写的是宝黛两人,好事多磨最终走到一起,但他们的爱情却是水中月镜中花,美梦破灭伤心欲绝的故事。其中“水中月镜中花”意思是近在眼前却未实现的美景,隐喻了宝黛在婚姻将成之际,被无情的破灭了,黛玉感叹命运不公伤心欲绝,最后泪尽而终。分析了判词判曲后,明确了《红楼梦》是书写宝黛钗三人的悲剧爱情故事,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破灭了没得到幸福,薛宝钗得到了一个不爱她的贾宝玉也没得到幸福。

综上所述,我作了如下总结:

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一对木石前盟,是前世的宿命,是宝玉心中的理想婚姻,必将奋力争取,象征着婚姻自由主义,却是水中月镜中花功亏一篑。

贾宝玉和薛宝钗是一对金玉良缘,是今世的姻缘,是别人眼中的门当户对,必将迎合大众,象征着父母包办婚姻,却是美中不足同床异梦。

红楼梦林黛玉的真正死因(探究红楼梦林黛玉之死的真相)(4)

4、《葬花吟》解析

第二十七回,《葬花吟》节选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公认为是林黛玉自己的写照,后3句在文中被提及过几次,应该是《葬花吟》的重点部分。对此我解读为“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是说黛玉并没有风光大葬,很可能被埋在静修之地。”质本洁来还洁去”说黛玉的身子生死都是高贵纯洁不曾玷污,寓意还是处子之身。“强于污淖陷渠沟”难道死之前还有个小插曲?“未卜侬身何日丧?他年葬侬知有谁?”是作者故意设下的一个悬念,你们可要仔细猜好了,这是重点哦。“花落人亡两不知!”表明黛玉死时,宝玉并没有在身边,他不知道她死了。结合判曲“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说明当时黛玉在枉自嗟,在感叹命运如此不公,伤心而死。宝玉在空劳牵挂,虽在担忧黛玉却不能做有所裨益的事,竟然花落人亡两不知!感觉黛玉死得太凄惨了!

5、莫怨东风当自嗟解析

第六十三回,黛玉抽到的签,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莫怨东风当自嗟“结合《唐多令·咏絮》中的”嫁与东风春不管“,东风应该指的是宝玉。再结合《枉凝眉》中的“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说明黛玉临死时没有埋怨宝玉,只是在感叹命运对自己如此不公,暗示了她的悲剧命运不是宝玉造成的。

6、《唐多令·咏絮》解析

第七十回,《唐多令·咏絮》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叹今生谁舍谁收?” 还是作者故意设下的一个悬念,你们可要仔细猜好了。“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结合黛玉之前掷骰子的骰牌名为“莫怨东风当自嗟”东风应该指宝玉,用东风形容宝玉,表明有名无实。我解析为黛玉虽然嫁了宝玉,却有名无实,未完成春宵一刻,你走后,我泪如汪洋大海(泪尽而终)。

7、宝黛婚姻的爱情基础

第三回,黛玉见到宝玉那一刻,“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见到黛玉那一刻“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说明宝黛间的前世宿命发挥作用了,宝玉注定会呵护黛玉爱护黛玉,他付出的是真爱,而黛玉只能以泪还爱,泪尽恩消情断而终。

第二十九回,宝玉看到宝钗雪白的手臂发了呆,不想黛玉将手帕子甩了来,正碰在眼睛上,倒唬了一跳,问是谁。林黛玉摇着头儿笑道:“不敢,是我失了手。因为宝姐姐要看呆雁,我比给他看,不想失了手。”宝玉揉着眼睛,待要说什么,又不好说的。

说明黛玉在和宝玉的接触中(也是还恩的过程中),爱上了这呆子,已经为他吃醋了。宝玉对黛玉更是一片真心,书本里描写的太多,就不喂大家狗粮了。

8、宝玉能同时娶黛玉和宝钗吗?

从书中描写可知当时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妾一般是奴婢、丫鬟,妾的地位很低,妾生的子女叫庶出地位也低,等级制度很明确,这就是封建世俗礼教。比如贾琏的妻子是凤姐,妾有尤二姐、丫鬟平儿,尤二姐后来被凤姐害死了。再比如薛蟠的妻子是夏金桂,妾有丫鬟香菱、丫鬟宝蟾、丫鬟小舍儿。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名门望族子弟,更要遵守世俗礼教,是不可能做妾的,贾宝玉只能二者选其一。

9、为啥宝玉和黛玉都不向长辈提亲?

首先要理解作品是处于封建社会,有严格的封建世俗礼教制度,出生于书香门第、名门望族的他们更要遵守制度,婚姻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该过问自己的婚姻之事。若宝玉执意要向黛玉提亲呢,贾政不管事白问,王夫人必选金玉良缘无疑,贾母大概率说你母亲什么意见或再等等,都问不出什么好结果来。

黛玉无父无母无兄弟,自己又寄人篱下,更不好意思主动提亲,所以她经常去薛姨妈那玩,希望认薛姨妈做娘,经薛姨妈之口提亲就名正言顺了,可惜这计划被宝钗给破坏了,原文如下。

第五十六回,黛玉笑道:“姨妈既这么说,我明日就认姨妈做娘,姨妈若是弃嫌不认,便是假意疼我了。”薛姨妈道:“你不厌我,就认了才好。”宝钗忙道:“认不得的。”黛玉道:“怎么认不得?”宝钗笑问道:“我且问你,我哥哥还没定亲事,为什么反将邢妹妹先说与我兄弟了,是什么道理?”黛玉道:“他不在家,或是属相生日不对,所以先说与兄弟了。”宝钗笑道:“非也。我哥哥已经相准了,只等来家就下定了,也不必提出人来,我方才说你认不得娘,你细想去。”说着,便和他母亲挤眼儿发笑。

所以宝黛婚姻只能处于被动方,要等到薛姨妈向王夫人提亲那一刻(二宝婚姻),才会爆发出矛盾来。

红楼梦林黛玉的真正死因(探究红楼梦林黛玉之死的真相)(5)

10、宝黛婚姻的反对者-王夫人

作为贾宝玉的生母王夫人,是务实派,从打发晴雯留下袭人就可以看出来,不喜欢娇气貌美的女子,认为她们像个狐狸精害了宝玉不求上进,很明显在影射林黛玉,所以很容易就听了袭人的话,把贾宝玉从大观园中搬出来。晴雯身上有黛玉的影子,袭人身上有宝钗的影子,就暗示了王夫人对黛玉和宝钗的态度,也就是父母对宝玉婚姻的态度。

王夫人作为宝玉的父母自然更深谋远虑些,对比下黛玉和宝钗的情况,毫无疑问选门当户对的宝钗,即所谓的金玉良缘,就成了宝黛婚姻中最典型的反对者。

红楼梦林黛玉的真正死因(探究红楼梦林黛玉之死的真相)(6)

11、宝黛婚姻的支持者-凤姐

第二十五回,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这是凤姐第一回调侃林黛玉,如果就这么一回,可以理解为玩笑句,不必当真。

第五十回,贾母又命宝玉道:“连你姐姐妹妹一齐斟上,不许乱斟,都要叫他干了。”宝玉听说,答应着,一一按次斟了。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宝玉替他斟上一杯。凤姐儿便笑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宝玉忙道:“没有吃冷酒。”凤姐儿笑道:“我知道没有,不过白嘱咐你。”

宝玉来斟酒,黛玉为什么不喝?我理解为黛玉本是绛珠仙草转世,今世是来还恩的不是来受恩的,故不能喝,只能还给宝玉喝,说了声“多谢”。这一幕作者巧妙地借凤姐的视角去看,像极了两人在喝交杯酒,故说了句旁敲侧击的话,这一回调侃的是宝玉。我解读为“宝玉,别喝冷(交杯)酒, 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婚还结,交杯酒倒喝起来了,难不成晚上还要洞房?明儿还起得来不?)"。是不是跟第五十七回宝钗调侃邢岫烟那话“人没过来,衣裳先过来了”有同工异曲之妙?从宝黛这半幕式的交杯酒上,预示着宝黛将来的婚礼是不完整的,具体时间可能在他们喝交杯酒的那一刻被打断的。

第五十五回,凤姐病倒,探春临时接管贾府时,凤姐和平儿合计着贾府的未来,说道“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

由此可见在凤姐眼中,宝玉和林妹妹早已经是一对了,老太太那也喜欢。

红楼梦林黛玉的真正死因(探究红楼梦林黛玉之死的真相)(7)

12、宝黛婚姻的最终裁判-贾母

第一回,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

这是贾母第一次见外孙女黛玉,可见贾母是非常疼爱林黛玉的。当然宝玉更不必细说了,当时贾政把宝玉打的屁股开花时,那贾母心疼的像刀绞一样,把贾政臭骂了一顿。

第二十九回,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要是打死这个和尚,可能宝黛早就成婚了,真是无巧不成书!同时可以看出贾母是个随和的人,对孙媳妇只要求模样俊性格好,不求富贵人家。林妹妹在宝玉看来可是个神仙似的妹妹,可见林黛玉颜值非常高,是众姐妹中最漂亮的。性格嘛,小女生脾气、还有点小心眼,但都还说的过去,至少不会河东狮吼。

第五十七回,贾母忙问何事,凤姐便将求亲一事说了。贾母笑道:“这有什么不好启齿?这是极好的事。等我和你婆婆说了,怕他不依?”因回房来,即刻就命人来请邢夫人过来,硬作保山。邢夫人想了一想:薛家根基不错,且现今大富,薛蝌生得又好,且贾母硬作保山,将计就计便应了。贾母十分喜欢,忙命人请了薛姨妈来。二人见了,自然有许多谦辞。

可见贾母性格不但随和,也喜欢给人做媒。如果宝黛两人郎有情妾有意,再经凤姐一说,我觉的这事准成。但有王夫人在,这剧情就复杂了,更有悬念也更有看头了。

13、宝玉会反抗王夫人的安排吗?

第三十六回,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应该是在宝玉梦中,某位仙人把天机之事讲给宝玉听,让他完成既定的宿命,但宝玉只认木石姻缘不认金玉姻缘,要与之争斗,故喊骂了起来。既定的宿命是什么?从前世宿命中得知,神瑛侍者下凡本没有绛珠仙草的事,所以既定的宿命应该是金玉姻缘。宝玉偏说是木石姻缘,说明他在违抗天命!在违抗世俗礼教!在违抗父母包办婚姻!

第五十七回,有一次紫鹃说林姑娘要苏州,急的宝玉病倒在床,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李妈妈掐着也不疼了,已死了大半个了。睡梦中宝玉听了一个“林”字,便满床闹起来说:“了不得了,林家的人接他们来了,快打出去罢!”

由此可以推断出宝玉是非常在意黛玉的,已经到了“痴”的最高境界。如果他得不到黛玉,那么他肯定会爆发洪荒之力,作者这是给宝玉蓄力,给贾母敲了一次警钟。

很多人说宝玉没血性,一遇到问题就会像鸵鸟一样,装病装傻去躲问题,而不去解决问题,就像晴雯之死,宝玉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觉得说对了一半。另一半还是封建世俗礼教的原因,当时奉行“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所以父母之命不敢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会干涉父母的决定。也因为如此,作者才不会把晴雯之死完整的投射到林黛玉身上,不然太没新意,又何必写晴雯之死?尔后又写了司棋与潘又安私通,双双殉情而死的故事,多么壮烈!难道主人公宝黛的爱情故事连一个丫鬟都不如?答案只有一个,晴雯和司棋之死都是为宝黛的觉醒作铺垫,为他们的大招蓄力,他们要与世俗礼教对抗,他们要婚姻自由!

红楼梦林黛玉的真正死因(探究红楼梦林黛玉之死的真相)(8)

14、贾府被抄家的伏笔

第一回,冷子兴对贾府的评价是:“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这是作者借世外高人冷子兴的话,对贾府现状的客观描述,贾府必亡的根本在于儿孙一代不如一代了。

第十八回,贾妃省亲结束时再四叮咛:“不须记挂,好生自养。如今天恩浩荡,一月许进内省视一次,见面是尽有的,何必伤惨。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

贾妃有多重身份,其中一重代表着皇上(至少有皇上的耳目在),注意用词再四叮咛和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表明贾妃(皇上)对贾府的奢华靡费大为不满。

第七十二回,宝玉道:“谁都象三妹妹好多心。事事我常劝你,总别听那些俗语,想那俗事,只管安富尊荣才是。比不得我们没这清福,该应浊闹的。”尤氏道:“谁都像你,真是一心无挂碍,只知道和姊妹们顽笑,饿了吃,困了睡,再过几年,不过还是这样,一点后事也不虑。”宝玉笑道:“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

这是书中七十二回,借宝玉的浑话,说明贾府上下已经醉生梦死,荒淫无度到极致了,大致离死(抄家)已经不远了。

第七十三回,探春道:“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再一次呼应前文第一回,一语成谶,预示着贾府将被抄家,一败涂地。

15、宝黛婚姻的悲剧伏笔

1:根据前世宿命论,绛珠仙草完成报恩后自然会去警幻处提前了结渊源,暗示了绛珠仙草会提前结束生命,留下宝玉开启第二重人生。因为黛玉是绛珠仙草转世,很容易联想到花开花落,在绛珠仙草开花之际,还尽一生的眼泪。绛珠仙草开的是大红花,推测黛玉会在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穿一身红妆死去,那就是在她的婚礼上泪尽恩消情断而终。

2:根据判曲《枉凝眉》,也预示了黛玉的死亡时刻,是一场美梦破灭伤心欲绝的故事。

3:《葬花吟》吟的是黛玉在婚礼上的死亡场景,花开凋零的凄惨场面。“莫怨东风当自嗟“描写的是黛玉临死时的感受。

4:从凤姐的视角上看到的宝黛间的交杯酒一幕,实际上是水中月镜中花,是虚的。

5: 第六十三回,湘云掷到一签,要上下二家各饮一杯。恰好黛玉是上家,宝玉是下家。二人斟了两杯只得要饮。宝玉先饮了半杯,瞅人不见,递与芳官,端起来便一扬脖。黛玉只管和人说话,将酒全折在漱盂内了。我未猜出黛玉的动机是什么,但预示了他们的婚姻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的内容(没酒),有名无实。

红楼梦林黛玉的真正死因(探究红楼梦林黛玉之死的真相)(9)

16、宝玉的最终归宿

第三十回,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

第三十一回,林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作和尚去."

一语成谶,在黛玉死后,宝玉最终选择出家,就像神瑛侍者会继续造历幻缘。

17、黛玉又将魂归何处?

1:《葬花吟》中有句“一抷净土掩风流!”净土:佛教术语,指圣者居所静修之地,无于五浊。推断黛玉葬在某佛教之处,也符合“质本洁来还洁去“。

2:晴为黛影,所以宝玉祭晴雯也是在祭黛玉,其中有句为“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经宝黛推敲而定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这是作者明确暗示了为两人的谶语,内含了重大的线索。我解读为“茜纱窗下”指怡红院里的宝玉(牢房的窗也是茜纱窗吗?),“我本无缘”意为感叹命运多舛,婚姻本是父母之命,但我们还是成亲了,却又逢此一劫。“黄土垄中”暗藏黛玉的归宿,藏这在“垄”字中,“卿何薄命”黛玉你怎么这么苦命。

3:黛玉还有篇著名的诗《桃花行》,也是她的写照,诗最后几句为“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我解读为前几句暗示黛玉泪尽之时也是花谢之日,最后一句是春尽花谢之后,黛玉的归宿也藏在这“栊”字中。

综上所述,我推测黛玉最后应该葬在翠庵,也是妙玉修行的地方(妙玉可能是黛玉的出家修行的替身,不瞎猜了)。

五、你觉的续作该怎么写?

这一点已经不太重要了,只要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主题就行,以下作为参考。

作为贾宝玉的生母王夫人,是务实派,从打发晴雯留下袭人就可以看出来,不喜欢娇气貌美的女子,认为她们像个狐狸精害了宝玉不求上进,很明显有点影射林黛玉,所以很容易就听了袭人的话,把贾宝玉从大观园中搬出来。后来薛姨妈给宝钗和宝玉说媒,王夫人欣然同意。宝玉听后心急火燎跑到贾母诉情,贾母念有前车之鉴给宝黛婚姻作了主,王夫人薛姨妈也只得认了。几天后贾母高兴多吃了点,消化不良,不久就仙逝了。王夫人借口宝黛婚姻为不祥之兆,又否了宝黛婚姻认可了金玉良缘,宝玉于是设计了一出观世音菩萨现身说姻缘,使王夫人信以为真,最终同意了宝黛的婚姻,作者借宝黛婚姻含蓄表达了婚姻自由主义观念。此时朝廷内诞生了一批倒贾党,认为四大家族仗势欺人,儿孙骄奢淫逸,内忧外患国库空虚之时,便想抄了四大家族的财产充公打仗。恰在办贾宝玉和林黛玉婚礼上,倒贾党趁机将贾府等人一网打尽,男丁贾宝玉被抓关入牢中,女眷则被囚在贾府中(女眷太多,牢里关不下)。

一身红妆的林黛玉更听到贾宝玉要充军塞外的消息,伤心至极流泪不止,哭出血泪而亡(象征着绛珠草花开凋零),也可理解为断药病死。官兵叫来尼姑来收尸,被妙玉葬在栊翠庵外的一棵大树下,真是“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凄惨!也应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半揭开了谜底“他年葬侬知有谁”。此时贾宝玉关在牢中,全无贾府内消息,不知道林黛玉已死,真是”花落人亡两不知”,将《红楼梦》言情部分的剧情推向高潮。所以贾宝玉和林黛玉最多只有夫妻之名没有夫妻之实,暗示宝黛婚姻仍未逃脱世俗礼教的约束。

由于贾府托关系上下打点,皇上借坡下驴额外开恩,让探春远嫁和亲将功抵过,只抄财不抓人,将贾府人等悉数放回。经此贾府花完所有积蓄,又没经济来源,子孙都是些无能之辈,快速衰败下来。在众人的凑合下,贾宝玉和薛宝钗很快就结了婚,贾宝玉仍对林妹妹念念不忘,在感情中不能自拔,薛宝钗迫切需要贾宝玉在仕途经济上有所成就,重振家族,在各种渠道上为贾宝玉争取资源,奈何顽石贾宝玉本就厌恶这些根本不求上进。因此薛宝钗是嫁给了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也不是自己理想中的男人,薛宝钗和贾宝玉都没得到幸福。最后薛宝钗因断了冷香丸(此药极难调配,普通人家根本吃不起)也病亡了,暗示薛宝钗是父母包办婚姻的牺牲品。贾宝玉将薛宝钗和林黛玉合葬在一起,全揭谜底“他年葬侬知有谁?”,然后悟了道出了家,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林黛玉的真正死因(探究红楼梦林黛玉之死的真相)(10)

六、看清《红楼梦》的真实世界,领悟作品思想主题

我们回顾下宝黛婚姻的历程,真是一波三折,先是薛姨妈和王夫人定下二宝婚姻,再是贾母出面改为宝黛婚姻,然后贾母仙逝,王夫人借题发挥,否了宝黛婚姻又支持起了二宝婚姻,才有宝玉巧设观世音菩萨现身说姻缘之计,使王夫信以为真最终同意了宝黛婚姻。宝玉为了自己的婚姻幸福争取到了黛玉,有婚姻自由主义的行为在,但也是先有贾母同意在前,贾母比王夫人大,也不太算违抗世俗礼教,但毫无疑问已经踩在了婚姻自由主义和婚姻本是父母之命两个观念的临界点上。我们接着解读下文。

第一回,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第五回,宝玉听说,便忘了秦氏在何处,竟随了仙姑,至一所在,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太虚幻境乃神仙境地,本应该写些庄严巍峨的对联才是呀,为什么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而且还出现两次,细品之下,猛然顿悟,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有?什么是无?

太虚幻境是假(没有)的,孽海情天是假(没有)的,薄命司是假(没有)的,神瑛侍者是假(没有)的,绛珠仙草是假(没有)的,前世宿命是假(没有)的,判词判曲是假(没有)的,林妹妹的病是假(没有)的,林妹妹泪尽而终的传说也是假(没有)的,石头说话是假的(没有)的(石头就是寓意丰碑里程碑)。这一切都是幻境,是幻象,是作者故意设下的障眼法,过滤掉一切幻象后,你会发现一个真实的现实世界,就像风月宝鉴一样,正面是幻境,反面是事物本质,他们的人物原型都来自于太虚幻境(而在太虚幻境中,他们的人物原型是来自于前世宿命或在判词判曲中已经设定好的红楼梦就是梦中梦、局中局的剧情设计),但他们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先考虑自己的利益是否最大化,很现实,然后做出最佳决定,我们再看一遍薛林的对比。

红楼梦林黛玉的真正死因(探究红楼梦林黛玉之死的真相)(11)

在这个真实的现实世界中,贾宝玉爱上的不是他的姑表妹,而是一个平民出身的林黛玉,薛宝钗则代表着一个大龄女强人,在这场婚姻争斗中,只会以林黛玉的失败告终。贾宝玉若执意坚持婚姻自由要与林黛玉结婚的话,王夫人肯定会以家族利益最大化为重,有两种采取行动1,逼走林黛玉;2,设计害死林黛玉,最终逼宝玉和宝钗结婚,这才是王夫人眼中的门当户对金玉良缘。但在宝玉心中只有黛玉,并不爱宝钗,也没那份上进心,宝钗得到的并不是她想要的男人,宝玉和宝钗也没得到幸福,所以薛宝钗、林黛玉和宝玉都是婚姻的受害者或牺牲品确认了作者想表达婚姻自由主义的观念。

作者通过巧夺天工的设计将自己的真实意图层层包裹,只有当你参透天机,明辨真假有无之后,方能领悟红楼梦是一个梦中梦、局中局的剧情设计,作品的思想主题是—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宣扬婚姻自由主义!

想到这,不禁佩服作者设计的如此巧妙,真是煞费苦心十年磨一剑,实在令人拍案叫绝,赞不绝口!都让人怀疑他是否故意没写结局,就像我开篇讲的那个故事一样。

七、林黛玉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那就看你如何看待这本书。

如果你把作品当作“大旨谈情”的爱情小说来看,那么林黛玉之死是因为泪尽而终,魂归太虚了。

如果你把作品当作“实录其事”的记录片来看,那么林黛玉之死是因为断了人参养荣丸,病死的。

如果你能参透天机,明辨真假有无,这就是一部反封建世俗礼教的作品,那么林黛玉之死是为了追求婚姻幸福宣扬婚姻自由主义的先驱烈士。

作者:林哥哥 今日头条号:一位温文典雅的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