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市由来(原平市介绍)

原平是山西省北部唯一的县级市,由忻州代管地处山西北中部,东临五台县,西靠宁武县,南与忻府区、定襄县毗邻,北和代县、朔州市平鲁区、朔州市朔城区接壤,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原平市由来?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原平市由来(原平市介绍)

原平市由来

原平是山西省北部唯一的县级市,由忻州代管。地处山西北中部,东临五台县,西靠宁武县,南与忻府区、定襄县毗邻,北和代县、朔州市平鲁区、朔州市朔城区接壤。

原平市辖3个街道、7个镇、11个乡,520个行政村,户籍总人口49.3万(2012年)。辖区东西相距62公里,南北长约58公里,总面积25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1万亩。

原平是国家卫生城市、中国诗歌之乡、"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试点"和"扩权强县试点"的双试点,城市名片:"铝电名城、酥梨基地、三班故里、慧远故里、晋贤故里、将军之乡、书画之乡"。

历史沿革

原平有2000多年的城治历史(原县址一直在今原平镇后改新原乡)。

战国时属于赵国,秦时属太原郡。

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始置原平县,属太原郡,东汉建安十五年移置为云中县,属新兴郡。建安十八年复原平县,属雁门郡。三国时仍为原平县属雁门郡。

西晋时永嘉末陷(侨置崞县于今崞(guo)阳城--见崞阳镇介绍)。十六国前期属雁门郡原平县境地,后县治移至今崞阳(至解放后1958年12月)。东晋元兴二年(410)置石城县(今崞阳),隶属秀容郡。武定四年(547)改为廓州,领广安、永定、建安三郡。北齐时为北显州属并州省,北周又复石城县属并州总管府。

隋开皇五年(585)复改石城县,十年(591)属平寇县,至大业二年(606)改名崞县。

唐贞观初,崞县属河东道代州管,贞观五年以思结部落驻于秀容境,置怀化县。贞观十二年改属代州,后并入秀容。证圣元年分武延县,神龙元年改称唐林县(在今原平唐林岗)。五代后一直沿袭崞县至金初为河东北路代州管,金(1128)改为崞山军。

元太祖十四年(1220)升为崞州,属冀宁路。至元三年(1266)属太原府。

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崞县,洪武八年(1375)属太原府代州管。

清雍正二年(1724)直隶代州,仍称崞县。

民国属雁门道,亦称崞县。

抗战时期,崞县曾按太同(太原--大同)公路分为东西崞县,1946年合并崞县。

解放后至1958年12月人民政府迁县治于原平,改称原平县。

1993年6月7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称原平市(省直辖,忻州代管)。

风俗

凤秧歌

凤秧歌又名过街秧歌,也叫份秧歌,产生时间久远,是原平县独有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男角都是武士打扮,女角都打扮成古代村姑模样,手拿小锣,边扭边行。凤秧歌的表演有三种形式:踩街、踩圈、开轱辘。凤秧歌多于农历十四至十六在本村分"上院"、"踩街"、"撵旺火"三种形式进行表演。传统节目有80余个,大部分反映农村生活和生产。1955年民间艺人李二俊率队赴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1991年9月参加在山西省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民间艺术节期间;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魅力12》栏目中亮相;2006走进"星光大道";2008年2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类·秧歌"之中;2010年5月,获得由文化部主办的广场舞类的最高奖项"群星奖"。[1]

炕围画

炕围画也叫墙围画,俗称"炕围子",是山西民间一种地域特色鲜明的造型艺术,融壁画、年画、建筑彩绘于一体。 晋北农村家家户户都以火炕为床,为防止墙土脱落弄脏被褥,人们就以胶水调制白土沿炕边墙上涂盖"围子"。炕围画属于家庭壁画,晋北宁武、五寨一带喜用红棕色,原平、代县一带喜用青绿色。以原平炕围画为代表的晋北炕围画,画风细腻,设色艳丽,构图饱满,明朗豁达。每当新房落成,新炕盘就,主家就约请当地有名气的炕围画匠上门作画,画工完毕后,主人常用透明纸或塑料薄膜罩遮其上,更多的人家则用桐油或清漆罩刷,以使其保存年久。原平炕围画曾在北京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原平也被称作"炕围画之乡"。

旅游

原平文物古迹遍布全境,有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26处,其中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有阳武村朱氏牌楼、练家岗慧济寺、崞阳南桥等3处。著名胜景有"天涯石鼓"、 "五峰叠翠"等,另有土圣寺、佛堂寺、楼烦寺、文庙等十余处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有:续范亭纪念堂,原平市烈士陵园,抗日烈士纪念碑,朱德、刘少奇路居旧址,下神头惨案旧址,峙峪惨案旧址,南神头惨案旧址等;农业观光游景点有山西六大温泉之一的大营温泉。

天牙石鼓景区

天牙石鼓山距原平市5公里,南距忻州市30余公里。在崞阳(即原崞县城)东南20余公里处还有一座五峰山,古人将天牙石鼓山与其匹配媲美,时有"天牙是为天牙,五峰好比地角"。唐末诗人雍陶留有《再经天涯地角山》的四言绝句:"每忆云山养才,悔缘名利入尘埃。十年马足行多少,两度天涯地角来"。天牙石山有鼓神祠,坐落于石鼓山下。祠宇坐北而南向,祠前门外有石旗杆、木雕牌坊和一对石狮,另有一座和神祠山门相对的古戏台。

崞阳普济桥

崞阳普济桥俗名南桥,横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阳镇南门外河流上。创建于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以后历代曾予补修,保持了宋、金时期的石桥艺术。桥用行錾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桥全长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两端各有一引桥,二小券,以分洪水。大小券口均为石料横旋,券口之边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两边,中间雕有石狮头,余者均匀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组画16幅;小券口边上雕有皎龙出水及九针图案。

慧济寺

慧济寺位于市东北12.5公里处,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阳乡练家岗村"惠济祠"取给困苦者以好之意,整个寺院建筑是典型的唐塑风格,殿内菩萨及木刻罗汉均属宁代艺术雕塑。

崞阳文庙

崞阳文庙始建于元大德(公元1299)年间,原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历经明清两朝多次修葺,计有大成殿7间,东西廊房各10间,戟门5间,棂星门坊5间,敬一亭5间,小石林亭5间,泮宫坊3间,德配天地坊3间,道冠古今坊3间,金声玉振坊3间,库房3间,厨房3间,宰牲房3间,守庙住房3间,崇圣祠3间,名宦祠3间,乡贤祠3间,尊经阁上3间、下5间,文昌祠3间,乐楼3间,文昌三代祠3间,魁星楼1间,忠义祠3间,明伦堂3间,节孝祠3间,教谕署讲堂3间,训导署大门3间,讲堂5间,仪门内正厅3间,儒学大门1间等百楹建筑。

土圣寺

土圣寺位于市城区西南30公里水油沟村附近,背靠云中山脉,因该寺原有山林土地上千亩,土地收入丰盛可观,故而得名,据考始建于唐,"施火毁于火,明隆庆,万历年间先后重修复,每年四月初八政祭。"寺院两侧有一清泉,名曰"灵泉"故又取名灵泉寺。

崞阳关帝庙

崞阳关帝庙位于崞阳镇东关。据碑记载,关帝庙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关帝庙座北向南,原有关公殿、戏台、东西配房、圣母殿、三义殿、龙王殿、山门等建筑,构成总体平面为长方形。戏台、西配房已无存,余其皆完整。关公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前有廊子,并有砖铺月台,四周有石质栏杆,栏杆左右各有望柱四根,前有八根。题记为清咸丰元年重修。关公殿后有小式木作圣母殿、龙王殿、三义殿各三间,均系晚清建筑。山门有台阶十四阶,逐级而上,又有台阶八级,并有砖铺平台,四周有砖砌花栏。山门门额上书"关帝庙",门前有照壁一座,石狮一座。

特产

原平锅魁

原平锅魁因历史上夺当地炉食之魁而得名,其状若块,约三寸长,寸许宽,卷边滚圆。根据包馅与不包馅可以分成空心锅魁和实心锅魁两种。包馅的称空心锅魁。应市的多是甜馅锅魁,最上乘的是玫澄锅魁。锅魁饼面橙黄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点,加之包馅的不同,又各具风味。

崞阳麻叶

崞阳麻叶制作方法比较复杂,选用精制面粉、发酵粉和糖剂,辅助油、盐、碱、矾等,加水按一定比例配制搅拌成松软面团,用刀雎切成约半两重的小面块,拉长两根扭两圈,放入油锅中炸到金黄色捞出即可食用,油料一般选用晋西北的胡麻油。崞阳麻叶手艺形成于清末,到建国初期几近失传。(狮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