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最后和谁在打闹(王熙凤真的是个坏人吗)

王熙凤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是一个常常令《红楼梦》读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高鹗的续书中,王熙凤被描写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不仅恶毒的用调包计拆散了宝玉和黛玉,而且她放高利贷的行为也被人检举揭发,成为了贾府被抄家的首要罪证。在众人的指责和审问下,王熙凤众叛亲离,以至一病不起。在病入膏肓时,她精神恍惚的看到了许多恶鬼缠身,最终被恶鬼索命而死。

王熙凤最后和谁在打闹(王熙凤真的是个坏人吗)(1)

王熙凤剧照

然而,高鹗这么写真的对吗?曹雪芹在原著中用仅次于贾宝玉的笔墨来刻画凤姐这个形象,真的是只为了塑造一个反派形象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高鹗安排的这个结局,与曹雪芹的初衷有诸多矛盾之处。

首先,王熙凤一直是宝玉和黛玉的支持者,在这个问题上,她与贾母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红楼梦第25回,凤姐曾调侃的对林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 第55回中,凤姐又曾说:"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宫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可以看出,凤姐从始至终都是认可宝黛二人的爱情的,只有认可才会不断的提说此事,因此她断不可能在80回后用那种漏洞百出的调包计来拆散这段姻缘。

王熙凤最后和谁在打闹(王熙凤真的是个坏人吗)(2)

贾母和凤姐都是宝黛婚姻的支持者

另外,在红楼梦的第5回中秦可卿的判词中说:"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意思很清晰明了,最终导致贾家落败和抄家的原因出自宁国府,而与凤姐放高利贷的行为是毫无关系的。且凤姐之所以会放高利贷,并非为了牟取私利,而是因为贾府各方面的用度开支太大,已经到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地步,作为贾府的掌家人,她只能用高利贷的方式来弥补亏空。

还有,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初衷是为了表达对书中这些女子命运的悲悯和同情。在第5回里,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喝的茶名叫"千红一窟",谐音是"千红一哭"。他喝的酒名叫"万艳同杯",谐音"万艳同悲"。这一个"哭",一个"悲",其实就阐明了曹雪芹对书中女子不幸遭遇的怜惜和同情的感情。既然这样,他又怎么可能会把正册十二钗之一的王熙凤写成大奸大恶之人呢?

王熙凤最后和谁在打闹(王熙凤真的是个坏人吗)(3)

需要知道,曹雪芹在塑造一个个人物形象的时候,从来没有刻意的区分一个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在他的笔下,任何形象都是鲜活真实的,而鲜活真实的人物就必定存在某些缺点。例如林黛玉爱使小性子,薛宝钗爱讲大道理,史湘云大大咧咧,贾探春瞧不起自己的母亲等等。

同样的道理,王熙凤也是这样一个鲜活而真实的形象,她既是一个才干不输须眉的凤辣子,又是一个事事争强好胜,最终"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破落户。你无法因为她有一些缺点,就说她是坏人,或者是大反派。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王熙凤有了缺点,才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所以说,高鹗的续书完全歪曲了曹雪芹的本意,对广大红楼读者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反面影响,真可谓是狗尾续貂,流毒无穷。

王熙凤最后和谁在打闹(王熙凤真的是个坏人吗)(4)

那么,王熙凤在80回后的真实结局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 其实,曹雪芹在前文中早已设置了很多的伏笔,根据这些伏笔,我们足以预测出王熙凤的真实结局。

一从而令三人木

在红楼梦第5回中,金陵十二钗各有一首判词,预示着十二钗的最终归宿。而王熙凤则有一句很关键的判词,写得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在这里,曹雪芹用到了拆字法。所谓"人木"指的是"休"字。

这句诗预示了贾琏与王熙凤夫妻关系的三个阶段:一开始,贾琏对王熙凤惟命是从,也即"一从";后来贾母去世,王家也开始衰败,凤姐失去了靠山,于是贾琏开始对她颐指气使,这便是"二令";再后来,贾琏知道了凤姐逼死尤二姐和弄权铁槛寺等过往的罪状,怒火中烧之下便休掉了她,这就是"三休"。一句简单的诗,就清晰的预示了凤姐80回后的种种不幸遭遇,而高鹗竟全都视而不见。

王熙凤最后和谁在打闹(王熙凤真的是个坏人吗)(5)

凤姐和贾琏

扫雪拾玉

在红楼梦第23回中写道:"宝玉由荣禧堂出来后,刚至穿堂门前……"在这个地方,有一句脂砚斋的批注,写的是:"妙!这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一丝不乱。"根据这句脂砚斋的批注,我们可以得知,在80回后,凤姐必定有一段"扫雪拾玉"的情节,而地点则发生在荣禧堂旁边的穿堂门前。那么,凤姐为什么要扫雪,又为什么会拾到一块玉呢?

关于"扫雪",我们不难推测,在凤姐被贾琏休后,她的地位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甚至和普通的奴婢没什么区别。无奈之下,凤姐只能做奴仆所做的事,也就是要"扫雪"。

在扫雪的过程中,厚厚的积雪被扫开,竟然露出了地上被雪掩埋的一块玉。凤姐把这块玉捡起来,突然想起这是以前被一个名叫"良儿"的丫鬟偷走的那块玉,想不到玉其实并没被偷,而只是掩埋在了积雪之中。因为良儿偷玉,凤姐还曾将她赶出了荣国府,现在才发现原来良儿是被自己冤枉的,禁不住后悔和自责。而凤姐又想起自己也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面对这块玉,想起过往之事,难免又是流泪感叹一场。

王熙凤最后和谁在打闹(王熙凤真的是个坏人吗)(6)

凤姐扫雪拾玉

其实,这段"扫雪拾玉"的情节在前回书中早有伏笔。在第52回中,宝玉屋里的丫鬟坠儿偷了平儿的虾须镯,麝月感叹起来这些做贼的人当真可恨,那年有一个良儿偷玉,如今又有个坠儿偷镯子。在此,曹雪芹借助麝月的讲话引出了当年"良儿偷玉"的事。而平儿为了息事宁人,对凤姐撒谎说镯子并没有被盗,而是丢在草丛里了,雪深了没看见,现在雪融化了,镯子就露出来了。你看,曹雪芹故意在此处提到了良儿偷玉的事,又借平儿之口说出了镯子埋在雪里又露出来,这不正是映衬后文中凤姐"扫雪拾玉",在积雪之下捡到良儿"偷"去的那块玉的情节吗?这么重要的伏笔,这么关键的情节,在高鹗的续书中却全部消失了。

狱神庙

在靖本石头记第42回中,在写到刘姥姥为巧姐取名,说日后若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凤姐笑答:"只保佑他应了你的话就好了"。在这个地方,又有脂砚斋的重要批注:"应了这话固好,批书人焉能不心伤!狱神庙相逢之日,始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实伏线于千里,哀哉伤哉!"

从这条批注可知,80回后有一段发生在"狱神庙"中的重要情节。在贾府被抄家之后,凤姐等人被抓入了狱神庙里拘禁了起来。在狱神庙中,凤姐整日以泪洗面,却没有人来探望她。谁曾料,只有她曾经施舍过的刘姥姥买通了狱卒,进入狱神庙来与她再度相会。凤姐像抓住了一颗救命的稻草,便把她心中唯一的牵挂——巧姐儿托付给了刘姥姥。在刘姥姥的疏通之下,巧姐被从妓院里赎救了出来,最终有了一个安稳的归宿,恰恰照应了前文中所说的“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八个字。

王熙凤最后和谁在打闹(王熙凤真的是个坏人吗)(7)

狱神庙中凤姐和刘姥姥再度相会

另外,根据脂砚斋批注可以获悉,贾芸、小红、茜雪等人曾先后来到狱神庙中,对被困狱中的凤姐和宝玉施以援手,使得凤姐和宝玉最终得以侥幸逃脱牢狱之灾。

哭向金陵事更哀

在王熙凤的判词中,还有一句"哭向金陵事更哀",应当是说凤姐在离开狱神庙后,被发配原籍,返回金陵。在路途中,她旧病复发,渐渐气力不止,唯有整日哭泣,以泪洗面。当她得知巧姐已经被刘姥姥从青楼中搭救出来的消息时,心中唯一的牵挂终于落地,这个人世已经再无值得留恋之处。于是,在一个飘洒着白雪的茫茫山巅,冰冷无助的她终于耗尽了全身的气力,最终撒手人寰,凄惨的死去。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凤姐殒命的位置非要是在雪山上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在第5回凤姐判词中还配了一副画,画中描绘的是一个冰山,山上站立着一只凤凰。由此可以推断,凤姐应当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季,死在一个白雪皑皑的山巅之上。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凤姐最终被草席裹尸拖入雪山之中, 应该也是基于此考虑。

王熙凤最后和谁在打闹(王熙凤真的是个坏人吗)(8)

总而言之,在曹雪芹的设定之下,王熙凤并不是一个恶毒的反面人物。恰恰相反,他是怀着一种悲悯和怜惜的心态去塑造这个角色,并以她前后的处境对比来形成强烈的反差,进而以一种震撼心灵的方式来表现出贾府由盛转衰的大悲剧。假如领悟不到这些,而只是单独的去相信高鹗的续书,那就完全被蒙在鼓里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