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孩子讲加减乘除(孩子加减乘除分不清)
昨天刚刚整理了一下二年级的数学教学总结,重点找出了孩子们做题的时候,经常会问到的几个问题。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够帮助到经常辅导孩子作业的父母们。有时候不是孩子不会,可能是我们的讲解思路不适合孩子的思维方式。
很多的时候,我们大人觉得这道题不是很简单吗?孩子怎么就不会做了呢?怎么讲都听不明白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方式的束缚。现在的题目很多都已经超过了孩子做题的思维方式,打破了一贯的中规中矩。诚然这种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困扰,但是最终当孩子掌握了做题技巧的时候,对孩子心理上的鼓励也是一种胜利。
平时孩子们遇到的题型就是很简单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而且是一步到位的计算,比如下题,就是很简单的一步到位的加法和减法:
但是就是这样的题型,孩子也会问、、、、:"这道题是加法还是减法?"那么我们该怎么讲解才能让孩子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区别呢?当问题是一共有多少的时候,都是加法;当问题是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的时候,都是减法。当孩子遇到题目说不会的时候,家长就要引导孩子多读几遍题目,让孩子自己去理解题目的意思。这样就能加强这类题型在孩子脑海中的印象。
再比如下面这道简单的乘法题:
这就是一步式计算,只需要孩子读明白题目的含义,一步就能计算出来结果。
以上的两个题型都是很简单的,一般来说,孩子们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写作业的话,都能够准确的做出来。
下面我要列出的题型就是稍微复杂一些了,需要孩子在做题的过程中,开拓自己的思维,打破一步到位的计算模式。
我们先来看第一道题:
这个题目的看起来很简单,就只有两个数字,但是这两个数字的含义,却把孩子们搞混了。
"男生比女生多14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3倍",孩子的思维就是不是乘法就是除法啊,可是这个除法算式14÷3做不出来,14×3也不会做,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在孩子做题的时候,教给孩子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会让孩子更直观的理解和看到两个数字之间的关系。
让孩子明白14不是3倍,只是代表2倍,找到这样的数字关系,那么解题就变得简单了。
这道题的重点就在于怎么样让孩子理解14和2倍的关系转换。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题:
其实这道题算是比较简单的,只要是认真读题的话,都能够准确的做出了,但是有些孩子理解不了题目的意思,直接列出了乘法算式9×3=27,这就是错误的。
这道题的重点在于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颠倒了,意思也就是把十位上的数字看成了个位上的数字,个位上的数字看成了十位上的数字。我们可以给孩子举一个例子:比如把28看成了82,这就叫做数字颠倒了。
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就是要先求出看错的数字是多少。因为被除数=除数×商。所以看错的数字就是9×3=27,然后再把27的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换一下位置,就变成了72.正确的算式就是72÷9=8
现在我们来看第三个题型:
这个题型真的是对于细心认真读题的孩子来说,应该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但是我有一个很特别的发现:现在的孩子对于读题做题真的都没有什么耐心。有的时候,孩子连题目都不读就直接说"不会"。这就是孩子的思维惰性,习惯于寻求别人的帮助,导致缺乏了学习上的积极性。
这个题目的重点在于时间的变化。第一步是先要求出爸爸今年的年龄,然后在分别算出两年后爸爸和天明的年龄,最后一步就是用爸爸的年龄除以天明的年龄,就是题目中所需要的结果。
家长可以看一下,这个题目的解答,我是分了四部分,这样是方便孩子的思维能跟上,帮助孩子理解这道题的含义,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掌握做题的思路。因为二年级的孩子,思考问题和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需要家长耐心的引导,激发孩子内心的学习动力。
第四题也是需要孩子的思维转换。
这道题就是等量代换----这是数学的术语,但是相对于二年级孩子的理解能力,我们不能要求孩子用等量代换来思考,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让孩子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计算。
因为这一阶段主要是考察的孩子们对乘除法的掌握和运用,那么首先就要求孩子掌握乘法口诀和口诀所代表的含义。就比如说:8×3=24,代表3个8或者8个3的和是24,那么24÷3=8的意思就是把24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8/或者是把24按照每份是3这样分,可以分成8份。
孩子理解了乘除法的含义,那么做这道题就显得很容易了。
第一步:3个小杯的水可以倒满1个中杯,那么24个小杯可以倒满几个中杯呢?
也就是把24个小杯,每3杯一份,可以分成几份?算式就是:24÷3=8(杯)
这样就算出来24个小杯可以倒满8个中杯。
第二步:2个中杯可以倒满1个大杯,那么8个中杯可以倒满几个大杯呢?
也就是把8个中杯,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算式就是:8÷2=4(杯)
最后的结果就是24个小杯可以倒满4个大杯。
看了以上的四种题型,作为家长,我们是不是也觉得现在孩子的学习真的是不容易呢?但是我们要看到每个孩子所处的环境都是一样的,都在面临着一样的压力。所以在孩子学习的道路上其实是没有什么所谓的"捷径"可言的,有的只是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而作为家长,我们的任务也是在陪伴孩子学习的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方法,对孩子多鼓励,运用正确的解题思路来引导孩子,改变孩子的思维模式,拓宽孩子的思维角度。
以上的内容,都是我的亲身经验,我也会在以后的时间里再整理一些相关的习题,给大家分享。
那么在最后的环节,想给家长们出一道习题:
答案是是多少呢?
可以给我留言一起讨论一下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