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一城一物一故事(海南周刊一物多用的)

文\海南日报记者 罗安明

一株小草如何改变世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屠呦呦用青蒿素给出精彩答案。

1972年,屠呦呦课题组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这一发现,为饱受疟疾困扰的患者带来福音。据世界卫生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

青蒿素问世50年来,青蒿被许多人称为“中国神草”。其实,包括青蒿在内的菊科蒿属植物在我国较为常见,民间亦有不少食蒿爱蒿人士。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就和蒿属植物打交道,对其食用药用价值形成朴素认识,并基于自己的体察感悟,赋予了蒿丰富的文化意象。

蒿姿 生于荒野亭亭玉立

蒿属植物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寒带和亚热带地区,仅中国就有至少186个品种。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山坡上、河流边、撂荒地,甚至房前屋后,都可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蒿属植物常与野花野草相伴生长,因此也被人叫作蒿草或蒿子。

古人云:“蒿,草之高者也。”说的是蒿成熟后高挑的“长相”。

每年立春后,我国南方的寒冷尚未完全消退,藏在土层下的昆虫仍在冬眠,有些品种的蒿就已冒出新芽,称得上是一种报春草。

琼海一城一物一故事(海南周刊一物多用的)(1)

重庆市酉阳县板溪镇的村民在收割青蒿。酉阳是我国知名的青蒿产地。新华社

它们刚开始并不起眼,只是一小丛一小丛“匍匐”在地,浅绿的茎叶上长着许多白色的细毛,远远看上去像穿了一件御寒的袄子。至二月中旬,气温进一步升高,雨水增多,植株开始疯狂“长个”,叶片也变得更绿更亮了。

清明节前后,青蒿、艾蒿等大都已经长到三四十厘米高,枝条也伸展开来,相较于周边的野草,算得上是“亭亭玉立”了。到了七八月份,许多蒿进入盛花期,植株长到八九十厘米甚至一米多高,已是名副其实的“高草”了。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多次出现蒿属植物,如蒿、菣、艾、苹、萧、藾、萩、蘩、蒌、蔚等。专家分析认为,这些植物对应的是现代植物学概念中的艾蒿、茵陈蒿、牡蒿等。

青蒿和艾蒿、茵陈蒿等,叶子的形状相似,极容易因“撞脸”被人误认。其中,青蒿叶色青翠,散发臭味,艾蒿、茵陈蒿的叶子呈浅绿色或灰白色,散发淡淡的香味。

植物散发出某种气味,大多是出于驱赶天敌保护自我的本能。仲春时节,青蒿的气味渐渐变浓,仿佛是在发出“生人勿近”的信号,在野外吃草的牛羊十分识趣,会主动避而远之。

蒿草青青,自是江南春色的一部分。然而,蒿属植物的势力范围可远不止温润舒适的南方地区。在我国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以及气候更为干旱的中亚和西亚地区,还分布着圆头蒿、盐蒿等品种。它们是沙漠、戈壁、高寒荒漠地带的“拓荒者”,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叶子不像南方地区的“亲戚”那样大而薄,而是更为明显地裂成条状,以减少水分蒸发。

蒿味 时令小菜带来清欢

千百年前,中国人的食物清单远没有今天丰富,野花野草常被端上百姓餐桌。每年草长莺飞、万物生长之时,古人将春韭、春笋、春蒿等做成佳肴享用,“咬春”一说便由此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人已有在立春那天吃五辛盘的习俗,所谓吃五辛盘,就是吃五种辛辣味的菜,以祛除漫长冬日积蓄在人体内的寒邪之气,以达到保健的效果。至唐宋,吃五辛盘的习俗逐渐转变为吃春盘,进食内容也由葱、蒜、韭、芸苔(油菜)、胡荽(香菜),变成了葱、蒜、韭、蓼蒿、芥。其中的蓼蒿,应为生长于水边的蒌蒿,即今人所说的芦蒿。

琼海一城一物一故事(海南周刊一物多用的)(2)

芦蒿茎秆。资料图

大文豪苏东坡曾多次在诗中描写春日里的蒿类美食,比如“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烂烝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宋人爱食河豚,又常以芦蒿作为河豚的配菜。其实,即便没有河豚,在早春时节到河边采一把鲜嫩的芦蒿,用来制作辣炒芦蒿、芦蒿炒肉丝、芦蒿炒香干等时令小菜,也是十分可口的。

对于艾蒿类美食,大家就更熟悉了。在我国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等省份,每年清明节前,农村的男女老少都要出门采艾叶,用于制作艾糍粑、艾饼、艾米果、艾叶茶、艾叶粥等。这些飘着淡淡清香的吃食,是人们记忆中的春味。

如今,采艾对城里人来说多少有些陌生,但这一习俗并未消失。每年三四月份,在海南儋州、临高等地,一些农村居民仍会出门采艾。择一晴日,村民们三五成群、提篮带镰,沿着乡间小路朝山坡走去,孩童和黄狗兴奋地跑在前面带路,大人在后面闲谈说笑,不紧不慢。旷野田间,风和日暖,大家的心情都很放松,仿佛出门是为踏青,篮子是否装满倒是其次。

蒿韵 君子淑女由它演绎

中国人写诗作画讲究写意,以物喻人、借物抒怀是常见的技巧。《诗经》多用草木鸟兽比兴,其中蒿属植物就是重要一类。

《诗经·小雅·菁菁者莪》云:“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莪就是一种蒿,这几句话大意为:青翠茂盛的蒿,长在山上,见到那体面的君子,快乐还有风度;青翠茂盛的蒿,长在水中的绿洲,见到那体面的君子,我的心好欢喜。作者把长在山水间的蒿比作君子,大概是打心底里认为一株株挺秀不凡的蒿草,与风度翩翩的君子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吧。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在《诗经·周南·汉广》中,作者又把蒌蒿比作淑女,以表明自己的不二之心。该诗大意为:我追求一位美好的女子,始终不可得,杂树丛生,我只砍荆条,野草丛生,我只取蒌蒿。

琼海一城一物一故事(海南周刊一物多用的)(3)

用艾蒿干叶制作的香囊。资料图

在魏晋以后的诗歌散文中,蒿常和其他野草被一并提及。蒿草长于荒郊野外,文人们惯用蒿莱、蓬蒿、蒿藜等词语来形容偏僻荒凉的环境,是对本义的一种延伸。如杜甫在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写下“三吏三别”之一《无家别》,诗中云:“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当时安史之乱引发的战争还未结束,统治者实行惨无人道的征兵政策。诗人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描写了一位军人“阵败”回乡,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的经历。昔日宁静的家园如今只剩下一片蒿草蒺藜(一种长尖刺的野草),乡亲们不知去向,战争带来的民生疾苦跃然纸上。

既然是野草,与之一同出现的房舍也应该是简陋朴素的,由此蓬蒿门、蓬蒿庐一类的词组就有了寒门、寒舍、隐居之所的意思,进而蓬蒿人就有了隐士的意思。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已经42岁的李白终于等到了唐玄宗的入京诏书,有望一展抱负。诗仙回到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发出不愿做“蓬蒿人”的感慨。李白在仕途方面长期不得志,转机突然到来,心情自然十分高兴,“岂是蓬蒿人”体现了他不愿在江湖之远、渴望得到重用一展才华的豪情壮志。此外,李白生活的年代比卢藏用稍晚,或许他也听过“终南捷径”的故事,用“蓬蒿人”也是在讥讽那些想做官却故作姿态、佯装清高的假隐士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