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青葱岁月知青篇(知青往事我的1977年)

我的1977年

作者:郑亚楠

1977年,对我来说,太不寻常了。这一年,在我的人生中,发生了重要的转折。

第一,1977年4月23日,我结束了知青生活,从农村户口转成了城镇户口。从1966年4月24日上山下乡那天开始,我历经了整整11年的坎坷。

11年里,我从吴县藏书真山工区的上山青年到藏书官桥19队的下乡农民,从开荒种树到田间插秧割稻,从进城扫垃圾到开山运石,从社员到赤脚教师,从文化站到石料厂,从文化馆到评弹团,一路走来,磕磕绊绊,遇到不少风浪,更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1977年,如果不是我家有姐妹兄弟仨上山下乡,也许我的户口还是在农村。因为户口在那个时代,简直可以把一个人的命运,死死地困锁于一地,动弹不得。父亲再三考虑,说:“你已经30岁了,还没结婚,还是让你先上吧,下面的弟弟妹妹再等等吧。”

我知道父亲心疼我,当年为了分担家里的压力,我毅然走上了这条艰辛的路,如今,我还能说什么呢?这11年里,父亲为子女的前途和命运,期盼、焦虑、奔走,操碎了心,熬白了头。我无奈地答应了下来。

父亲到官桥大队19队,把我的床板搬走。其余东西都留在那个知青屋里了。当我们到公社办公室办手续时,秘书老王笑着说:“这只图章一盖,万事大吉了。”我就像不识字似的,拿着户口迁移证左看右看,深深感叹: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图章,却拴住了多少人实现不了梦想,回不得家乡,看不到爹娘啊!

曾经的青葱岁月知青篇(知青往事我的1977年)(1)

11年前,我不假思索就去派出所把户口迁出,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谁料想经过11年的奋斗,还是以家庭插队多人为由,才得以上调返回城里(此时知青中还有许多人无法返城)。

1977年,政策松动,我得以回城。返城后,我的编制被安排在江阴文教局的师训班,工作是在文化馆创作组,办公地点在少年之家,主要任务是创作评弹剧本,月薪是21元,上调后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吃公家饭了。

曾经的青葱岁月知青篇(知青往事我的1977年)(2)

第二,1977年,回城后,我的终身大事完成了,这也是我人生一大转折。

不过,更大更关键的转折是下面第三点。

第三,1977年11月初,我与文化馆同事一起赴江阴顾山参加农忙劳动兼搞宣传。活动结束后,文教局人事秘书朱菊英告知我,国家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的文件下来了,我听后脱口而出:“哎呀,我结婚了,不能参加了!”

朱老师看我懊恼的样子,安慰说:“你放心,结婚后也能参加报名。”我获知此信息后喜极而泣。我的高考梦终于可以继续了。

回望上山下乡的11年,1970年,获知“大学还是要办的,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习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此后,我日夜盼望的就是有一天能够上大学。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高校恢复招生,招收初中毕业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的工农兵学员。1973、1974、1975连续三年,我所在的藏书公社公布招生通知,我都报了名,每年都得到了生产队、大队贫下中农的推荐,结果都没实现。

张铁生交白卷的那一年需要笔试,公社教革委的唐主任告诉我考了全公社第一名,并且通知我去木渎中心医院体检。谁知体检后,发榜时,我再次名落孙山,其中原委不得而知,只知道名额被人顶替了。

三年追求读书的理想连续破灭,我两眼一抹黑,看不到前途,哀叹命运的不公,满腔悲愤天涯路,愁看夜月照梦回。

1976年,推荐上大学的通知再次下达,我放弃了报名,我不再考虑上大学了,我的努力屡次遭挫,上大学的权利屡次被剥夺,再去凑热闹有什么意义呢。

谁能料到,此时,国家的政策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1977年7月邓公再度复职,一个月后,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公听取了高校教师的意见,立即拍板:“今年就开始改,不要等了。”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登出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今年就恢复高考!”一锤定音,国家改变了命运,个人也改变了命运,时来运转了!

现在高考制度恢复了,我怎能不惊喜啊!闻听这一消息后,我立即报名。近日翻看当年我的申请高考草稿,申请书是这样写的:

兹有文教局创作组人员郑亚楠,从事文学、文艺创作四年多时间,曾于1974年10月和1975年12月先后两次参加江苏出版社首届和第二届长篇小说审稿,在此期间,创作革命故事《新路》(发表于江苏出版社出版的《风口劲松》故事集);在苏州地区《早晨》刊物上发表小说《浪尖上》、儿童文学《书包》、报告文学《龙桥散记》;此外,创作短篇评弹《春燕展翅》和开篇《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分别于1975、1976年参加苏州地区的评弹会演。

按照中央1977年高校招生通知的精神,鉴于本人对文学的爱好,但造诣浅薄,为了能进高校深造,为祖国贡献更多的力量,本人自愿报名,要求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希望领导给予允准,并能推荐或证明为荷。

申请书交上后,我的内心还是忐忑不安,没想到文教局领导慨然应允、支持,我十分感谢他们的宽大胸怀。

有一天,路上碰到县委宣传部的刘部长,他看到我,大声说:“小郑,听说你要参加高考,很好,应该去试试!我看你行的。”部长的话给我服下了定心丸,心想,以前的推荐制度只看家庭成份、社会关系的现象不会再出现了吧。

曾经的青葱岁月知青篇(知青往事我的1977年)(3)

12月初,紧张的初试结束后,我因工作原因,到江阴西石桥乡下采风,以当年陈毅带领游击队在前栗山打游击的故事为题材,创作中篇评弹《栗山风云》。

我正在乡下调查时,接到县里电话,说我初试通过,赶快回县城参加复试。这时,我什么准备也没有,匆忙中借了一本数学的微积分书(因为当年读高中时,我没有学过)。12月10日走进考场,一切顺利,复试中我考得了高分。

1978年1月14日,我接到“江阴县高校、中专招生委员会的体检通知书(高校文科,准考证号码:400030)”。1978年2月26日,我接到了江苏师范学院新生入学通知书和新生入学注意事项的补充通知。

1978年3月4日12点,我坐上长途汽车,离开了家乡,又一次迁移户口,但这次户口迁进了江苏师范学院。

曾经的青葱岁月知青篇(知青往事我的1977年)(4)

3月5日,我报到入学,终于堂堂正正坐进了大学的课堂。

1977年12月,570万人从17岁到30岁(年龄规定报考者必须在1947年6月以后出生,我是1947年9月出生,挤上了末班车),经过初考、复考,中断了10年的高考恢复了,虽然1977年高考录取的比例很低,仅4.8%,27万人走进了大学,但是,其意义非同寻常!1982年本科毕业时我深深感慨:18岁高中毕业36岁大学毕业,我的社会大学读得好艰难,大好时光终于来了!

曾经的青葱岁月知青篇(知青往事我的1977年)(5)

曾经的青葱岁月知青篇(知青往事我的1977年)(6)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国当代史上一次重大转折,这场大转折,也给大潮中的小浪花我带来了福音。冬夏两季,全国1160万人参加考试,一个可以通过公平考试竞争改变命运的时代拉开了新时代的帷幕!走进大学的人成为了共和国建设的主要力量。

曾经的青葱岁月知青篇(知青往事我的1977年)(7)

曾经的青葱岁月知青篇(知青往事我的1977年)(8)

事实证明,77、78级在大学里求知如渴,争分夺秒,为了弥补失去的光阴,大家广泛涉猎科学知识,承上启下,接上了脱节多年的班,给中国社会各行各业,带来了新思想、新技术、新价值、新共识。从此,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信念,实现自我价值的光荣和梦想,深入人心。

曾经的青葱岁月知青篇(知青往事我的1977年)(9)

曾经的青葱岁月知青篇(知青往事我的1977年)(10)

本文作者

作者:郑亚楠,1947年生,苏州大学退休教师,曾任教、任职于苏大中文系、苏大出版社等部门。

来源:新三届

(侵权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