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双儿女回家吃年夜饭(一桌年夜饭中华儿女情)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香港过年讲究“好彩头”——
迎春接福 万象更新
本报记者 陈 然
窗台上,洁白饱满的水仙种球正茁壮地抽叶、生长,为家里增添了一丝年味。这是香港青年小袁与新婚妻子特意去旺角花墟(花市)挑的。“相比蝴蝶兰、桃花和百合等传统年花,我太太更偏爱象征‘如意吉祥’的水仙”,小袁腼腆地笑了。
擦窗户、拖地板、扫尘垢、换被褥……在香港,扫屋是年前必不可少的“仪式”,寓意去除霉运、辞旧迎新。“挥春(春联)到!”看着窗明几净的家,妻子从抽屉里翻出早已买好的春联和福字贴。“靠左一些,再高点,欸好,位置不错!”小袁一边“指挥”,一边给妻子递上粘胶。“迎春接福,万象更新”,这副红底烫金的春联,寄寓着小家庭对新一年的热切期盼。
红绒帽、虎头鞋、暖手包……新春将至,小袁的姐姐阿珊忙着给5岁的女儿添置新衣。“瞧这红彤彤的一身,喜庆又可爱。”给女儿换上一身“新行头”,阿珊满意地点点头。今年的“利是封”更是别出心裁,是阿珊和丈夫一起设计的。在电脑上操作设计软件,阿珊先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一家三口,再配上淘气的纸雕小虎,最后再把设计图发给印刷公司。
每逢春节,那桌父母亲手烹制的年味总是子女心头最深的牵挂。在新界荃湾的袁家,年届七十的袁爸爸和袁妈妈仍坚持亲自为年夜饭掌勺。
两个孩子先后成家,一年一度的年夜饭成了全家难得的团圆时刻。“今年是第一次同新抱(儿媳)一起过年,我们可要好好准备!”除夕前一周,袁爸爸已经开始联络相熟的摊贩,预订新鲜食材。滑嫩弹牙的苏眉鱼、腊香阵阵的鸭腿、肉质紧实的猪手、健康补益的蔬菜……袁爸爸兴致勃勃地将买来的鱼肉蔬果收拾好,笑得灿烂。
对讲究“好彩头”的香港人来说,鲜香软糯的萝卜糕不可或缺,寓意步步“糕”升、富贵荣华。选好大个儿萝卜,一半刨丝、一半切条,隔水蒸软;瑶柱、金华火腿、腊肠、虾米、干葱切碎,大火爆香;最后加上粉浆混合均匀,上屉蒸熟。白白嫩嫩的萝卜糕出笼,还不算完,袁妈妈总会热油香煎,“滋啦”一声,萝卜糕被煎到表皮金黄、外酥里糯。每逢过大年,大人们在厨房忙碌,孩子们则欢快地吃着糖椰丝、糖莲子、煎堆、瓜子和炸油角,这都是传统小吃。
“除夕那晚,咱一起回家吃团圆饭,好吗?”姐姐发来信息。“好呀姐,我们过年见!”小袁回复道,满心欢喜。
澳门街头“金虎庆新春”——
“团年饭”香 节暖情长
本报记者 毛 磊
临近春节,38岁的澳门旅游从业人员何萍萍已经在盘算“团年饭”吃什么。她是4个孩子的妈妈,忙碌于工作和带孩子之余,自己还在读澳门科技大学的在职博士。
“澳门人真正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何萍萍笑着解释,“二十八”在粤语中谐音“易发”,老板大多在这天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而家里那顿“团年饭”,自然要等到除夕夜。
菜市场里,购年货、备食材的顾客不少。何萍萍一手拎着满满的购物袋,一手在摊位上熟练地翻拣活蟹,“我每年都来这里采买食材,孩子们喜欢吃水蟹粥,暖胃又鲜甜!”
本地蟹肉厚味鲜,斩大块;姜切细丝,油锅爆香,下蟹块翻炒;“滋啦”声中,水蟹由青转红,一股鲜香扑鼻而来;淋少许米酒,加一碗水焖锅,汤汁变成诱人的淡黄色时,加入白粥煮开。“我喜欢撒点葱花调味,一锅热腾腾的水蟹粥就做好了!”何萍萍笑着介绍。
端上桌来,粥不稠不稀,蟹黄丰腴、蟹肉鲜美,孩子们抢着吃。“团年饭”上,何萍萍也准备用水蟹粥“收尾”。吃完饭,趁着周末,何萍萍想带孩子们上街转转。
妈阁庙前,香烟袅袅;十字街头,张灯结彩;渔人码头,喜庆热闹……农历虎年即将来到,澳门街头摆上了以“金虎庆新春”为主题的花灯装饰,人人见面互道“恭喜”,多家餐厅拿出各具特色的新春菜单,与市民及游客一起迎接新春。
舞狮舞龙是年俗,也是澳门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舞龙舞狮巡游常常从大三巴牌坊出发,途经议事亭前地、妈阁庙、澳门渔人码头、氹仔官也街以及龙环葡韵,一路引来孩子们追着观看。
“花开富贵,竹报平安”。清新淡雅的水仙、绚丽多姿的蝴蝶兰、姹紫嫣红的银柳、金灿灿的五代果……“花”与“发”谐音,澳门人过春节,总是不缺年花点缀。漫步于公园街头,随处可见黄澄澄的金橘舒展绿叶,在冬日暖阳中,带来人们对“大吉大利”的期许。
“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防控,澳门经济逐步复苏。相信新的一年,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何萍萍对未来充满希望。
台籍教师张钊瑞在大陆过年——
两岸年俗 同根同源
本报记者 程 龙
“大年夜要守岁,初一一大早去祈福,初二跟妈妈回外婆家,初三、初四才可以出游……”2016年就来到大陆打拼的张钊瑞来自台湾台中,说起两岸年味,他感慨道,“两岸是一家,过年的习俗是同根同源的。”
让张钊瑞最难忘怀的是,小时候过年总是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我爸爸有8个兄弟姊妹,小时候一过大年,大家都会聚在我的爷爷奶奶家!我们小朋友吃零食、看电视、打游戏,非常欢乐!”
张钊瑞最喜欢吃台湾春卷。“一张薄薄的春卷皮摊在手上,夹上一筷子青菜、豆干、煎蛋、香肠……馅料自选,最后撒上一层喷香细碎的花生粉,卷一卷就是美味!”张钊瑞告诉记者,春节美食除了好吃,更蕴藏着传统文化,“吃年糕,意思是‘吃甜甜,过好年’;萝卜糕,在台湾也叫菜头粿,寓意好彩头。”
“但现在,我最想吃的是北京烤鸭。”2017年,张钊瑞到北京体育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如今已经在福建福州定居,他还一直对北京美食念念不忘。
“闽台两地隔海相望,很有渊源,气候、饮食都很像,我非常喜欢在福州的生活和工作。”2021年,张钊瑞三十而立,也开启了在福州的新生活,“这一年,我有幸入职福建师范大学,通过自己喜欢的手球运动促进两岸交流,还获得‘第十八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
除了事业上的收获,张钊瑞的“爱情长跑”也在这一年“修成正果”,爱人是湖南怀化人。“6年前,我们通过体育结缘,约会方式就是到各地跑马拉松。北京、南京、广州、厦门……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张钊瑞笑着感慨,“我们牵着手一起奔向赛道终点,觉得非常感动,非常有意义!”
最令张钊瑞感到幸福的是,温馨的小家将迎来一个“小老虎”。“我们的孩子是两岸交流的结晶,希望即将到来的宝宝健康成长,成为两岸交流的小天使。”张钊瑞说。
除夕将至,张钊瑞准备留在大陆和爱人围炉守岁,“也可能邀请一些留在大陆过年的台湾朋友,大家一起聚会”。新的一年,他希望台湾的家人亲戚身体健康,也希望两岸能有更多的交流活动。
海外华侨华人共迎春节——
浓浓年味 切切乡情
本报记者 程 龙 江 琳
春节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节日。浓浓年味,切切乡情。每逢春节,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侨华人都会以各种方式共迎新春。
泰国曼谷,唐人街大红灯笼高挂,各色年货琳琅满目。“这里的春节气氛不输国内。”泰国华侨李桂雄正在办年货,对联、灯笼、茶叶、生鲜……汽车后备厢装得满满当当。“对祖国的思念,越到节日越浓,很想能回去和老乡们喝茶谈天。”因为疫情原因,李桂雄已近两年没能回国,59岁的他声音有些哽咽。他细细盘算着即将到来的大年,“除夕,一家人热热闹闹吃年夜饭,鸡鸭鱼肉都不能少;大年初一,要为长辈煮上一碗热腾腾的汤圆,还要给孩子们发红包。”
调面糊,摊薄饼;萝卜、豆腐、肉片等各类菜肴切丝备好……每逢春节,旅居加拿大温哥华的浙江台州人王典奇,总会和家人制作家乡特色美食“饺饼筒”,和当地侨胞、外国友人分享,“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但我们把中国文化带到了这里,让不同族裔的加拿大人都能感受到我们的热情好客。”今年这个春节不一般,大年初四,北京冬奥会将正式开幕。“我们海外华侨华人热情期待、真诚祝福北京冬奥会圆满成功!”王典奇笑着说。
地处南半球,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夏日炎炎。春节将至,年味渐浓。唐人街入口高高的石制牌楼上,“中国城”三字格外醒目。“我爱人是福建人,得为她准备些海蟹、海虾,还有煲汤的乌鸡。我是江西南昌人,少不了南昌炒粉和红烧鱼。”旅阿华人刘芳勇正在采购。出国这些年,他越来越感受到身为华人的骄傲和自豪,“中国越来越强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近几年,阿根廷的春节庙会越办越隆重,很多阿根廷民众都喜欢中国文化。”
皑皑白雪覆盖着村子,伴着突然炸响的鞭炮声起早出门拜年——在非洲南部国家博茨瓦纳生活了20多年的南庚戌,至今还时常想起小时候过年的场景。“如今我远在非洲,大年初一只能通过电话给长辈拜年。最大的愿望是能回国,看看年迈的父母,他们的健康是我最牵挂的事。”南庚戌请记者帮助转达新年愿望,“祝愿祖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祖国的亲人们健康平安!”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23日 06 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