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都在干什么(揭秘真实孔子孔子不为人知的身世)
山东曲阜,一个充满了传奇和神圣的文化名城。
她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山清水秀,古建筑雄伟,并以兰花、桧柏和鹭鸶闻名,还有曲阜三宝:碑帖、楷雕、尼山砚。若是仅仅如此,她也只是中国众多美丽的城市之一。她的卓尔不群在于,在一个叫尼山的地方,诞生了一位万世师表,而蜚声中外;她成为中国二十四个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国人称之为“东方圣城”,西方人士誉为“东方耶路撒冷”。
这位万世师表,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子。
一般典籍大致这样介绍孔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少年时代家境贫寒,从事过多种为当时人鄙视的职业,但他勤奋好学,不耻下问,成为博学多能的专家。
他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终不为所用。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他整理了古代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对文化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人尊为“圣人”,影响至今。
这仅仅是一份简单的介绍及缺乏感情色彩的评定,围绕孔子的是是非非,在孔子生前和死后,从来没有停止过。两千五百年来,孔子面目全非。
那么,真实的孔子是怎样的呢?
1
孔子的苦难童年
今天的山东曲阜城东南的南宰镇鲁源村,在春秋时期,是鲁国的陬邑昌平乡,村外有一个普通的小山,叫尼丘山,就是在这儿,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与它有了某些联系,尼丘山因而名声大振。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在鲁国,史载他,“以勇力著称”。他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叫孟皮,有足疾。晚年,与一个年轻女子“野合”,遂有了孔子。
据说,“野合”源于当时的一个风俗——春祭,仲春之月,春耕播种之际,举行祭祀,“令会男女”,祈求在即将到来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位年轻女子,叫颜徵在。相传,她曾去尼丘山祈祷,而后怀下孔子;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酷似尼丘山,所以,为他起名丘,字仲尼。
中国传统文化中,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所以,孔子排行第二,故有“孔老二”之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个名称是对孔子的鄙称。
孔子三岁的时候,其父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山。
其母颜徵在携孔子移居阙里,一个贫民居住的地方。在这里,孔子度过了他苦难的童年。
孤儿寡母,生活困顿,是常态,尚可以承受。他几乎没有玩伴,周围的人叫他“私生子”,他当时不知道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只是觉得自己是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人。
苦难在继续。在孔子17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又去世了,他几乎成为了一个孤儿。
在成长中,他慢慢觉察出人们似乎在守着一个秘密不愿意告诉他。他对自己的身世产生了怀疑;最终他知晓了这个秘密。
孔子想把母亲和父亲合葬,但是,他不知道父亲葬在哪里;一个曾经参与安葬叔梁纥的老太太帮助他完成了心愿。可是,孔子因为不懂葬礼而痛苦万分,——他童年喜欢模仿祭礼游戏,摆设俎豆,但真正应用起来,却不甚了了——这成为他挥之不去的年轻记忆。
身着丧服的孔子去赴贵族季氏的家宴,在门口,孔子碰到一个人——季氏的家臣阳货。孔子被拒绝入内。阳货没有责备孔子的失礼,却给了他致命一击:阳货根本不承认孔子是叔梁纥的儿子。
孔子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耻辱,生活在巨大的心里阴影中。他渴望“正名”,他迫切通晓“礼”。他后来提出的“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特别是“老者安(安养)之,朋友信(诚待)之,少者怀(关怀)之”,等等,融入了他深刻的青少年记忆。
迷茫而倔强的孔子,在服母丧期满后,打点行装,仗剑离国,到宋国去。
这是孔子第一次远赴他乡。
2
孔子的高大形象与“博学好礼”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九尺六寸,大致为191厘米,即使在今天,也不是常见。
今有专家考证,“山东大汉”孔子,较瘦,没有胡须,眉毛很淡,上身长下身短,微微驼背,天庭饱满。
孔子臂力过人,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勇武;鲜为后人所知的是,他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这些都在颠覆着世人对“万世师表”浓眉长髯、一介文弱书生的想象。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孔子温和而又严肃,威严却不凶猛,恭谨而安祥:守礼而不刻板,在家闲居时,整齐而和善,愉悦,轻松,悠然自在。这与世人对孔子传统的想象——刻板而迂腐——也大相径庭。
知识改变命运。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少年时就意识到了这个命题的非凡意义。他要从歧视中站立起来,成为国之栋梁的愿望异常迫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并在20岁左右,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当时人称赞他“博学好礼”。
孔子通过刻苦学习,精通了小“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尤其对周礼了如指掌。他可以不亲临现场,就知道季桓子家里挖井挖出的是羊,而不是狗;他知道大禹时的防风氏的骨头最大,能够装满一节车厢;他看到一只大鸟身上中的箭,就知道这支箭来自遥远的黑龙江,一个叫肃慎氏的少数民族给周武王进贡的就是这种用楛杆做箭杆,用石头做箭头的“特产”。
当时,社会资讯非常不畅达,人们普遍孤陋寡闻,惟其如此,孔子的博闻强记犹显突出,确实出类拔萃。
这堪称一个奇迹。孔子是向谁学的,如何学的,史书没有任何记载,成为千古之谜。
史书所载,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是成年以后的事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