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为什么是天下第一(你知道现在山水甲天下)
最早的桂林其实不是指现在的桂林,“桂林”之名,始于秦始皇南征岭南之后,设置桂林郡,因当地盛产玉桂而得名,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并不在今天的桂林市,而是在今广西贵港市布山县,所以最早的桂林应该是布山县。但这完全不影响今天文明天下的桂林,就跟历史上琅琊郡主要指的现在山东临沂市,而琅琊却得名于山东青岛即墨的琅琊台山;还有像大家熟知的兰陵是指现在的山东枣庄市,但现在一直沿用古代兰陵地名的却是临沂市的兰陵县。
老一辈的桂林人见面总爱问这么一句话:你老家是哪里的?而得到的回答,往往老家是本地人的极少,湖南人、江西人、福建居多。的确,桂林是一座移民城市。桂林的历史上,曾有多次移民,但主要可以分为三批。
一、灵渠时代到广西省会时期的移民。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湘、漓二水,通过湘桂走廊和灵渠,桂林便成为“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
灵渠的修筑,从秦始皇28年即公元前219年,向岭南进兵开始,直到秦始皇33年即公元前214年结束,前后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前后动用军队和民工数百万之多。
当年参加建秦城建灵渠的军队兵卒,本地人称之为“陡军”,意为建设秦城和灵渠、修筑“陡门”的军队,故灵渠也被称为“陡河”。“陡军”中的很多人屯兵戊关,留在了当地,娶妻生子,繁衍生息。这些人也成为桂林地区最早的汉人移民。
(顺便说一下,在灵渠2000多年的通航史中,陡门的作用不可低估。专家们认为:陡门是历史上最早的船闸,它是现代电动闸门的鼻祖。它是世界船闸史上最早的船闸雏形,被人们称为“世界船闸之父”。它既古老又先进,既传统又现代,既实用又有艺术性。国今天的长江葛洲坝、三峡大坝,都是采用这种“陡门斗闸”的方法解决水位差以使船舶通航的。)
虽然当时秦始皇设置的桂林郡治所并不在今天的桂林,但汉武帝时期,平南越后,在今桂林设始安县,这也是桂林最早的建制,比南宁要早差不多400年。这时候汉文化开始大规模的影响桂林地区,此后历代,桂林基本都是在中央王朝的管理范围内的。唐代时期,打通桂林到柳州的桂柳运河,自此桂林成为双运河之城,著名的大圩古镇就是兴于运河;宋代时期,桂州(今桂林)开始成为最早的广西省(广南西路)的治所;明清时期,皆是广西省会,经济文化繁荣,著名的东西巷则见证了明清时期桂林的繁荣。所以古代的桂林凭借其政治地位、漕运交通地位等,基本上一直都是广西的老大哥。
这一时期的古代移民,早期的主要来北方中原地区的陕西、河南、山东、江西等地,自明清以来则主要是来自湖南、江西、福建、四川等地,至今桂林依然有保存下来的江西会馆(万寿宫)。
另外著名的湖广填四川,也有一部分去四川的湖南和江西、福建移民迁入桂林地区。例如桂林的阳姓,绝大部分是明清时期江西吉安的欧阳家族手拿族谱投奔唐宋时期迁桂林的欧阳同宗而来。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从吉安府庐陵县钓源村迁过来,有欧阳修的后裔,也有和欧阳修同宗的族亲,要看支系情况来分辨。明清时期,桂林有几条街,都是钓源移民的,且从桂林到钓源村,古道上的石板都是迁到桂林的钓源移民铺的。初步考证,桂林欧阳改姓阳的历史原因,应该是受明末“东林党案”的影响。
第二次:桂林抗战文化城期间。
这主要得益于桂林近代史上的两位名人,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再加上当时的桂林,由于地理位置和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原因,李、白二人把广西省会从南宁重新迁回桂林(清朝灭亡后,广西都督南宁人陆荣廷曾将广西省会迁移到南宁)。
抗战时期,桂林人口一度膨胀到了近70万,文化名人云集,抗日文化运动空前高涨,被誉为“抗战文化城”。 当时桂林的进步文化团体多达三四十个。这些团体开展的各种抗战文化活动,规模大,影响广。再次,报纸杂志猛增,出版事业繁荣。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共有书店出版社79家,印刷厂109家。当时有影响的文化供应社、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等深受社会广泛欢迎。据统计,当时集结在桂林的文化人有1000多名,其中闻名全国的近200人。这批文化人,作为桂林文化城的中坚力量,组成了一支强大的队伍,积极开展抗战文化运动。当时的桂林是抗战文化最主要、最活跃的西南大后方的阵地。如今的桂林人中,有不少人的身上流淌着这些文化人的血脉。
桂林保卫战:正是因为桂林重要的地位,1944年,日军集合15万大军猛攻桂林。为保卫桂林,2万名守城将士,舍命相搏,上万人牺牲。在完全处于劣势的桂林守军让凶悍的日本人遭遇到在中国战场上的最残酷的战役。但自此广西之华丽城市桂林也遭到了灭顶之灾,城建绝大部分被破坏。
硝烟散去,青山依旧,桂林军民与国土共存亡的信念,却永远不会消散。
第三次:“三线建设”时期 ,西部大开发。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的桂林,在1964年也依然加入到祖国的“三线建设”当中。当时桂林和柳州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落后地区。上海、天津、青岛、大连、沈阳、杭州等大城市的工厂和技术人员纷纷迁到桂林。像桂林南药、桂林量具厂等一批企业就是在这时迁入桂林的,国家还在桂林布局了电科所、激光研究所、曙光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他们如同飞瀑泻入桂林这片西部美丽的土地,漓江敞开绿色的胸怀接受了他们的爱。他们的加入,也进一步改善了桂林人的成分,丰富了桂林历史文化的内容。如今,桂林有一条从火车南站直达漓江边的“上海路”,就是为了纪念当年的那段历史。可以说,他们那时的支边人员是西部大开发的先驱者,桂林不会忘记他们。
写在最后,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爱桂林!桂林米粉、荔浦扣肉、阳朔啤酒鱼、灵川狗肉、全州醋血鸭、临桂松花糖都在等着你。
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