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先烈致敬英雄纪念碑(从奠基到完成历时9年)
人民英雄纪念碑
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从1949年9月30号奠基,在1952年8月1号正式动工,直到1958年4月,历时九年正式建成。纪念碑高达37.94米,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供万人瞻仰!我们今天一起看一下其建造的艰辛历程:
一、选址与奠基
1949年9月30号,在开国大典前一天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有人提议:我们应该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斗争中牺牲的英雄烈士建一座纪念碑。这个提议一经提出便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毛主席对于这个提议也是深表赞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但是,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选址问题,代表们纷纷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当时呼声最高的两个地方分别是东单广场和北京西郊的八宝山。
选东单广场是因为那里人流量比较大,纪念碑可以得到众人的驻足瞻仰。但在八宝山上埋葬着很多革命先烈,将纪念碑建于此也非常合适。看到代表们为此难以抉择时,周恩来总理力排众议,提议将纪念碑建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他给出的理由是: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在天安门广场爆发,中国人民在此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宣战。而且,天安门广场将会扩建,一旦建成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必将成为全国人民政治活动的中心。所以将纪念碑建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周总理的提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最终纪念碑的选址问题算是尘埃落定了。
到晚上6点30分,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隆重举行。在奠基仪式上周恩来代表主席团致辞:“我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号召人民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特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建立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全体代表脱帽致哀。
接着毛主席宣读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碑文宣读完成后,毛主席为纪念碑奠基铲下了第一锨土。
毛主席奠基
二、敲定纪念碑的设计方案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方案由时任北京市长的彭真负责征集。接到任务后,彭真便向全国以及海内外征集纪念碑设计方案,为了得到完美的方案,他将期限延长到了两年。
彭真
到1951年,彭真征集到的方案足足有240多件,设计类型非常丰富。有高的碑,也有矮的碑,有柱形的碑,也有菱形的碑,有雕刻矩形英雄像的碑还有平铺在地面上的碑。能想到的方案基本都包含在这里面了。
于是,彭真就将这些方案汇总后上报到了中央,由中央定夺。周总理看到后做了一个明确的指示:修建纪念碑的目的在于纪念死难者和牺牲的烈士,以此鼓舞生者,应该以“高而挺拔”的形状为原则。
得到周总理指示后,兴建委员会便将矮的、平铺的方案淘汰了。但还剩下的一百多个方案。于是彭真组织了一些专家和学者对剩余的方案进行评选。经过专家们的精挑细选,最后留下了三个方案。他们计划从这三个方案中选一个作为纪念碑的最终设计方案。
1951年国庆节,三个入围方案都被做成了1:5的模型陈列在了天安门广场上,让人民去评价哪个更好。正当人们都在为这三个模型方案赞叹时,梁思成却给彭真写了一封信,指出这三个设计方案都有一个相同的重大缺陷,不能采纳。
梁思成
“如此高大耸立的、石造的、有极大重量的大碑,地下不是脚踏实地的基座,而是空虚的三个大洞,大大违反了结构常理,虽然在技术上不是不可以做,但在视觉上太缺乏安全感,缺乏永垂不朽的品质,太不妥当了,是万万做不得的”——梁思成信中原文
为更好更快地建造这座意义非凡的纪念碑,中央组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分别由由北京市长彭真任主任委员,郑振铎、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下设工程处,分设计、施工、采石、美术工作等7个组。
经过委员会的多次讨论,最终定下了纪念碑的大体建造方案。新方案将纪念碑分成了碑身、须弥座和台座三部分,碑身正中有一块巨大的碑心石,上面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碑身下面的须弥座将安放十块装饰性浮雕。浮雕主题内容为: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渡江战役、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这大体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三、突如其来的设计改动
在纪念碑开始施工半年后,一个震惊的消息传来,中央决定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朝向按原设计方案旋转180度。
原来, 纪念碑最初的朝向是根据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坐北朝南选定的,南面作为主要立面供人瞻仰。但在纪念碑的建设过程中有人提出:天安门广场大型活动较多,平时游人也很多,人们大多是从东西长安街进入广场的,进入广场后应该首先看到纪念碑的正面,所以建议把纪念碑的正面改为朝北,面对天安门。
彭真觉得这些人的建议很有道理,于是就将其汇报给了中央。周总理立刻组织专家进行讨论,最后决定一反常态将纪念碑朝向改为朝北。
四、“核心”碑心石的选定
按照设计方案,彭真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找到一块重量300吨、且无裂痕和瑕疵的整石作为碑心石。只有这样的石头,才能满足碑心石正面15米长、3米宽、1米厚的设计要求。偌大的中国去哪里找这样的石头呢?这可把彭真愁坏了。
开始的时候,有人提议使用汉白玉,经过专家讨论后认为汉白玉颜色太白,会影响纪念碑的整体效果。
还有人提议用北京昌平产的黄色花岗岩,而且还方便运输。但是矿产勘探局的专家经过论证后发现黄色花岗岩时间长了会变黑。
在这两个提议都被否定后,专家们天天往图书馆跑,在查阅大量资料后,他们掌握了全国各大山脉的岩石情况。并最终锁定了青岛崂山西端的浮山作为碑心石开采地点。
青岛浮山
浮山历来以出“好石”远近闻名,当地出产的石头被地质专家命名为“青岛岩”。经过反复比较分析,专家们认为这里的紫百合色花岗岩是制作碑心石的最佳选择。因为这种紫百合色花岗岩具备硬、韧、纯、细的特质,不易风化,能够长久屹立,而且其底色细致,刻上字后会更加精美。
挑选重300吨、长15米、宽3米、厚1米巨石的任务落在了青岛浮山石料厂。石料厂经过开会讨论,决定由两名经验丰富的老石匠负责寻找和开采。这两名老师傅从十几岁便跟着师傅开采石头,对浮山非常熟悉。
接到任务后,两位师傅带人走遍浮山的大小角落,对每块大石头仔细研究推敲,经过三天的寻找,他们最终将采石点初步定在了浮山大金顶。
最终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重300吨、长15米、宽3米、厚1米且无裂痕和瑕疵的巨石被开采出来了。为了满足运输要求,工匠们将原石进行瘦身,其重量减到了94吨。
碑心石运到北京后,工匠们按照设计要求再次对其瘦身,在经过一番精雕细琢之后,其厚度减到了0.6米,重量减到了60吨。完成了整个纪念碑建造过程的最后一步。
1958年4月22日,经过9年的不懈努力,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正式落成。雄伟的“中华第一碑”面向天安门巍然屹立。5月1日,首都五十万人齐聚天安门广场,共同见证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揭幕仪式。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